來源:環球時報
【本報特約記者 呂克】由許鞍華執導,馬思純、俞飛鴻、彭于晏主演,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第一爐香》,終于在10月22日上映——距影片首次在威尼斯電影節亮相,已相隔一年之久。在張愛玲書迷和許鞍華影迷看來,這部電影版《第一爐香》沒能達到預期,影片上映6天總票房不到4000萬元人民币,豆瓣網評分更是跌至5.5分,令許多人再度讨論“張愛玲作品到底适不适合搬上銀幕?”
《第一爐香》遭吐槽
《第一爐香》改編自張愛玲1943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講述上海少女葛薇龍到香港投奔富有的姑媽,卻成為吸引異性的誘餌,後又與浪蕩富家子喬琪喬結婚,為物欲和情欲徹底堕落的故事——這樣一個舊時代故事搬上今天的銀幕,本身就有時代隔閡,并不容易得到理解和認同。幕後主創方面,《第一爐香》可謂陣容“豪華”:享譽國際的中國香港女導演許鞍華執導,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王安憶持筆改編,攝影師是杜可風,音效師是杜笃之,服裝設計和作曲邀請日本的和田惠美和坂本龍一……這樣的專業配置足以保證影片水準,然而影片上映後卻遭遇大量吐槽。有書迷批評影片未拍出張愛玲的韻味,有觀衆直指演員選角不合适,主演的演技體現不出角色性格和心理,甚至連片名《第一爐香》都被調侃成“第一爐鋼”,兩位男女主角彭于晏和馬思純變成“駱駝祥子和虎妞”。而在正式上映之前,該片的宣傳和推廣方式就把很多書迷和潛在觀衆“勸退”:前有馬思純在社交平台“扮文藝女青年翻車”,引用“假張愛玲語錄”遭到文學愛好者群嘲;後有片方入駐短視頻平台,亂用格調不高的金句文案和被裁切的畫面宣傳影片,硬生生地讓張愛玲的故事和許鞍華的鏡頭淪為“前任”系列。
“她的文字中藏匿太多東西”
從2019年開拍、殺青,到2020年威尼斯首映,再到今年檔期推遲,《第一爐香》一路走來并不順利,就連電影節上的評價也隻是對許鞍華本人的禮貌性緻敬。據貓眼平台預測,《第一爐香》内地最終票房約在6000萬元人民币左右,大緻與許鞍華的上一部作品《明月幾時有》持平,但口碑上遠不如之前反映香港社會的現實題材作品《桃姐》和《天水圍的日與夜》。11月25日,《第一爐香》将在香港地區上映。
作為華語影壇最著名的女性電影人之一,出生于遼甯、擁有香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的許鞍華,對前校友張愛玲偏愛有加,曾三次将張愛玲的作品搬上銀幕和舞台。其中,1984年的電影《傾城之戀》由周潤發主演,上映後反響不佳,許鞍華事後也承認自己當時沒能讀懂張愛玲。1997年,許鞍華再次挑戰《半生緣》,合拍片的模式和選角在口碑方面有所提升,觀衆們認同她拍出張愛玲筆下30年代的上海灘;不過影評人對該片評價并不高,票房也不理想。此外,許鞍華2009年還執導話劇版《金鎖記》,編劇同樣是王安憶。加上《第一爐香》,許鞍華已與張愛玲作品四次結緣。
“我對張愛玲其實是蠻惶恐的”,許鞍華曾坦言,張愛玲的作品在意象呈現上非常困難——文字華麗、技巧精湛、觀察獨到,但寫的東西并不艱深。在王安憶看來,改編張愛玲最難之處是時代不同——她的文字中藏匿太多東西,需要今人隔着年代去揣測。
關錦鵬和李安各有風格
華語影壇除了許鞍華,有不少導演曾挑戰過張愛玲的作品,在理解和表達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譬如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年),在情緒把握上不缺細膩。曾在《傾城之戀》當過副導演的關錦鵬,選擇采用更多原文對話和旁白來呈現角色的心理變化——神韻是有了,但張愛玲筆下的諷刺和批判意味反而變淡,這個問題在《第一爐香》中同樣存在。
迄今為止,改編張愛玲最成功的影片還是《色·戒》,然而李安曾表示,他是帶着憤怒來看張愛玲的小說,這部作品在他手中經過蒙太奇式的改動,才在影像層面達到重構的高度。由此可見,張愛玲的小說雖然融入許多現代文學和戲劇技巧,但真要拍好并适合當今觀衆的視角和價值觀,并不容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