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絡,侵權立删!
在散文熱席卷中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不同類型的散文接踵而來。
而當代作家餘秋雨更是獨辟蹊徑,将散文與曆史文化相結合,為散文鋪上一層帶有文化底蘊的色彩,令國人對文化産生了好感與探索的欲望。
特别是影響無數人的《文化苦旅》,更是被贊譽為“開創了全新的散文時代”!
可令人驚訝的是:如今提及餘秋雨,展現出來的更多是“飽受争議”以及“墜下神壇”的斷言…
輿論發酵的20年後,再次重看這幕鬧劇,才發現有些事情早就注定!
出生于1946年的餘秋雨,注定要與動蕩時代相逢!
家人為躲避呼嘯而來的風暴,帶着年幼的他匆匆逃至鄉下避難;出于對閱讀的濃厚興趣,父親所攜帶的兩大箱書,便成為餘秋雨打發漫長時光的最好方式。
毫無安全感的童年生活中,散發着墨香氣息的文學熏陶,卻如同生命力頑強的種子,紮根在餘秋雨的内心深處;這份對文字的渴望,也一直影響着餘秋雨的人生。
畢業那年,餘秋雨經由恩師盛忠建的幫助,得以在浙江偏遠的老樓中品讀古代文獻,專心研究我國的古典文化;到了1985年,39歲的餘秋雨已經成為了我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堪比殊榮的成就,是多少人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但對執着追尋傳統文化的餘秋雨來講,他漫長的尋找和跋涉才剛剛開始。
年少時的家破人亡與命運的颠沛流離,似乎注定餘秋雨無法安心停留在生活某處。
成為上海市作協會長後,餘秋雨回歸自然文學的想法卻日漸強烈和濃厚。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可對餘秋雨來說:路便是他要認真去讀的書!
為了踏遍萬千河山,他前後提交了22次的辭職報告,卻都被惜才的領導駁回。
無奈之下,他隻好借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直抒胸臆,校方才忍痛放手。
就這樣,餘秋雨再次開啟了漂泊之旅;他帶着滿心期盼與敬畏從黃土高坡出發,在"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中一路向前。
從風沙肆虐的黃土高坡、到世界文化遺産的都江堰,從文人騷客雲集的杭州古城、到衆象朝揖的承德避暑山莊…
山水物象,大漠荒原!這個孤獨而執着的學者,以腳步丈量着見證曆史變遷的衆多遺址;而這連串的腳印,也串聯起中華文明的起承轉合。
于是,一部彙聚真情實感的《文化苦旅》,使我們看到了曆史的滄桑,也看到了人性的真谛以及文化的靈魂。
“無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們跪身,又有多少地方值得我們謝恩?”
他純粹又柔軟的感慨,如同一根鋒利的繡針,猝不及防紮在了每個有感悟之人的心上;可以說:餘秋雨用自己腳步的丈量,重新喚起了無數人對中華文化的向往,将數千年的人文山水重新展現到人們的面前。
順其自然!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引發了文學界的“大地震”;台灣作家白先勇贊譽“他的散文在當代成就最高”;著名詩人餘光中稱其為“中國散文的繼承人。”
這部承載着對土地深沉熱愛的作品,徹底成就了餘秋雨的傳奇;自此,這個含蓄儒雅的文學才子,成為了中國文壇上深具影響力的巨匠。
可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一部《文化苦旅》徹底打響了餘秋雨的名聲,讓他在文壇顯露鋒芒;而餘秋雨随後發表的《千年一歎》、《霜冷長河》、《行者無疆》等經典作品,卻如平靜湖面投下的石子,引得輿論的漣漪層層擴散開,最終化作波濤洶湧的考驗。
如此看來,這8字已是一語成谶!
互聯網帶來的傳播效應,總是帶有“捧殺”的威脅。
在漸失理性的娛樂文化中,人們總是期待自己欣賞的公衆人物,必然要有着近乎聖人的品質;對于親手捧到神壇的偶像,我們對他們的期待萬分癡迷,卻也苛刻無比。
對于名聲高漲的餘秋雨來講,人們對他的期待不僅是作品,更是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如果對餘秋雨有過了解的朋友,我想都會對他2008年所寫的《含淚勸告災民》有所印象。
在國内很多文人為救災盡力時,餘秋雨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堰塞湖的問題牽挂着當地幾十萬的人命,抗災力量遠不及災情的嚴重,因此,沒有辦法及時處理倒塌的校舍建築質量的法律問題。"
這份說法引起了巨大争議,自此惡性輿論鋪天蓋地而來,曾經種種榮耀似乎成為一場“捧殺”的獻禮。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對餘秋雨的批判和争議,更多是集中在文學作品和私生活上。
當年來勢洶湧的批判文章中,有蕭樸的《感覺餘秋雨》、愚士的《餘秋雨現象批評》、《“審判”餘秋雨》等20餘種,而批評餘秋雨本人以作品風格的人,更是成百上千;甚至很多人挖出餘秋雨做節目的視頻,認為他張口閉口說“中國文化”,有種故弄玄虛的感覺。
北大才子餘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餘秋雨,你為何不忏悔》來抨擊餘秋雨。從很多作家、評論家對他的評價可以看出,在行業内,他仿佛如蝼蟻一般。
沸沸揚揚的鬧劇中,再次傳來餘秋雨詐捐的新聞;直到私人秘書和“九久讀書人公司”出面澄清,風波才被平息,然而“詐捐”兩字卻與他如影随形。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局面無法調和。
同是德高望重的業内人物易中天,因為無法認同餘秋雨的作品風格,以《餘秋雨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文章,公開站在了餘秋雨的對立面。
文章中,易中天毫不避諱地表達了對于餘秋雨的不滿;在他看來:做文學的人應該是擁有淩然之風且“出淤泥而不染的”,而餘秋雨在他的書中寄情于山水之間,卻表達着自己的重要性。
“我對餘秋雨心存一份敬意,但更多的是不以為然。”
易中天輕飄飄的一句話,再次掀起了“讨伐餘秋雨”的輿論風波。
追溯互聯網發展的痕迹,不難看到:餘秋雨這個名字似乎成為網民們嬉笑怒罵的載體,動不動就有餘秋雨是“餘孽”、“蛀蟲”、“殺手”的過激言辭出現,甚至還出現人身攻擊現象。
這樣歸納起來,也有個有趣的發現,即:餘秋雨當年所遭受的輿論風波,也算是如今最常見不過的網暴;算起來,身為作家的餘秋雨,也是互聯網發展中被“捧殺”的第一批人。
因出名被罵,不知這是幸運,還是不幸?
從《文化苦旅》發表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0年了;這漫長的20年,整個批評界對餘秋雨的質疑和批評主要集中在文學和人格兩方面,這裡邊有避免不了的“文人相輕”,更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見風使舵”。
由此可見:學術相争引發的輿論謾罵,恰好也揭露了互聯網發展過程中,鍵盤俠隐于屏幕後的無畏和無知;僥幸導緻的畸形吃瓜,也注定正義和良知的守護戰,已經倉促慘敗。
即便餘秋雨離婚再娶、老夫少妻的私生活,讓很多人無法接受;但作家的創作和生活卻是無法相混的,正所謂人無完人、瑕不掩瑜。
所以,餘秋雨的被罵,是互聯網發展中無法避免的犧牲!
對于發酵在網絡上的這場鬧劇,我有些難以置信,卻又覺得預料之中!
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太過飛速,以至于每個人迫切尋找答案,卻無法抽時間查看真相。
在娛樂至上的生活中,我們太需要像牛虻一樣的批評者,進行審查和督促。
但批評不是以個人好惡為标準的選擇,而是以事實為依據,以獨立精神和理性判斷的基礎,所延伸的自我管控能力。
文化批評能促進文化進步,但少數人用文化批評的工具打壓文化文人,實則是踐踏了文化,值得警惕。不攻擊、不謾罵,這是批評者的底線,也是每個吃瓜群衆要直面的道德考驗。
一直以來,很喜歡餘秋雨的一句話:
“在熱鬧的鏡頭中,你隻需要平視,而對于孤獨的雲霞,你必須擡頭仰望。”
自從《文化苦旅》出版發行,又以榮譽的枷鎖将他鎖在輿論漩渦中,餘秋雨似乎從未反駁過對于自己的謾罵和質疑。
哪怕被毒舌王朔奚落,被憤青韓寒輕視,被無數看熱鬧的網民落井下石…
相比他身邊纏繞不休的輿論,我更在意的是餘秋雨對傳統文化的妥善珍藏。
記得早年看文章,看到著名詩人餘光中的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锺書之後,出了餘秋雨”後,更是不以為然。
可等真正讀過餘秋雨的散文,才倍覺驚訝:這個人的文字,怎麼會美到這種程度。
他筆下文字的美是歎為觀止的,因為放眼中國文壇,你真很少見到:一個男作家的心思能夠細膩到這種程度。
而且他的散文中,蘊含着傳統文化的味道,更包裹着曆史的厚重和滄桑。
特别是他的《文化苦旅》,以及後來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和《千年一歎》等,無不透露着“曆史大散文”的感覺,給人視覺的享受,也給人思想的深刻啟迪。
我們這代人真的很幸運,能夠品鑒和傳承着五千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
無論是自有氣節的唐詩,還是溫婉動人的宋詞,又或是白話文改革後的散文詩集…它們的存在無疑是鑲嵌于曆史畫卷上明亮的珍珠,其璀璨光芒讓人矚目也心生敬畏。
回望20多年前,餘秋雨之所以能憑借《文化苦旅》撼動中國文壇,大概也是如台灣作家白先勇所講——“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思索天下的靈魂。”
20年過去了,一代代人成長起來;但直到今天,餘秋雨的文壇影響力依舊無法被忽視。
所以也推薦大家讀讀餘秋雨的作品!
最近發現套很值得收藏的“餘秋雨散文集套裝”,包括著名的《文化苦旅》《霜冷長河》《行者無疆》《千年一歎》等7本典藏版好書。展現的是從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到西方文明3大路線的行迹曆程,堪稱一部行走的經典而全面的世界文化史。
讀這部作品的感受,就仿佛看到一個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湖泊、古典廟宇中,在哲人飄然走過的路上,我也撿到了關乎靈魂和人生秘谛的沉重思考!
喜歡的話,可以點擊下方鍊接【去看看】;不管是想要了解中國文化,還是想讓孩子增長見識,提高寫作能力,這套作品集都會給你帶來驚喜~
也願大家能夠擯棄外界的輿論幹擾,親自走進餘秋雨的文學世界,來了解他的瑕與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