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01:00:57

我們常常把老子《道德經》(五千言)中的“昔之得一者”中的“一”理解為“道”,口頭表達上說得過去。但是,既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一”就不是“道”,如同“二”不能等于“一”,“ 三”不能等于“二”,“萬物”不能等于“三”一樣。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道德經中的一不是)1

那麼,這個“一”如果不是“道”,又是什麼?

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亓緻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蓮,胃地毋已甯将恐發,胃神毋已靈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将恐厥。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谷,此亓賤之本與,非也。故緻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通常的注解大體都是這樣的: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甯靜;神(人)得到道而能顯神通;河谷得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甯,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幹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谷”,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甯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上述注解引自“快懂百科”(百度等百科一樣),可見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大衆化的解讀法。

同樣,這裡的“抱一”“執一”,也是當作“道”來理解的。把“一”提高到“道”的層次來理解,本也無可厚非。但是它會讓人産生“一”即是“道”的錯覺,造成概念上的混亂。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道德經中的一不是)2

那麼,這個“一”跟“道”有何區别呢?

劉笑敢教授認為,這個“一”突出了世界總根源和總根據的統一、惟一的特點,用“一”字有其必要和新義。”但是劉教授并沒說明白這個“一”跟“道”的區别。

徐觀複教授則直接說:“《老子》上的所謂‘一’,寬泛一點說,是形容道的無分别相,所以‘一’便是道。”也沒說清楚。

因此,這個問題得從“形上”“形下”來分析。

“道”是形而上的、超越的、絕對的、永恒的、無限的、靜态的;而“一”如同一個“混成之物”,如同雞子,既然它是雞子,那麼它就是形而下的,實存的、相對的、動态的。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道德經中的一不是)3

因此,可以說:

“一”是由形上向形下轉化的“總樞紐”。

我們來看看這個總樞紐是怎麼發揮作用的: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萬物從“無”開始,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無”,“二”則意味着分化,“三”意味着衆多,“萬物”是指已經呈現的萬象,是“有”,因此,“一”就是從“無”到“有”的媒介,是“無中生有”的“轉換器”。

就是說,“一”意味着從絕對性向相對性的轉化。雖然“一”依然是無形的,但是它卻具備了“初始”的功能,因為“一”是數量的開端,是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集合體,它蘊含萬事萬物,且貫穿萬事萬物的生命周期。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道德經中的一不是)4

宋钘、尹文、王充等黃老道家的“氣一元論”是以“氣“或“炁”來解釋宇宙生成論的,這種觀點認為:道生一以後,陰陽二氣構成了“一”的全部,陰陽和合又生出“和氣”,于是有了萬物,有了世界。

這個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世的學者們基本采納了這種觀點,嚴遵、魏源等也把“一”當作“氣”來注解。這也是程朱理學的奠基理論。理學家認為,道(理)是超越的,道一氣二,道是本,氣是構成萬物的質料。

理學家的“氣”,其作用地位,相當于道家的“一”。但是無論是道家,還是理學家,也無論怎麼理解“一二三”的關系,它都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道德經中的一不是)5

“一”還是從“靜”到“動”的過程。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宇宙萬物無一不處在永恒的變化中。老子說: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随也,恒也。”

就是說矛盾着的雙方是相反相成的,一方的存在是以對立方的存在為條件的,一方消失,則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這個法則是永恒的。因此“靜動”也是陰陽的統一體。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道德經中的一不是)6

陰陽的靜動與和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曆來注老者通常的說法是: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

本人也曾信守這一說法,但是一直很矛盾。因為:既然萬物都已經産生,那麼這個“萬物”還要産生什麼新的和諧體呢?

所以,“負陰抱陽”,應該是“營魄抱一”,唐玄宗李隆基解釋:“魄則陰虛,魂則陽滿”。就是說魄是陰性的,魂是陽性的,負陰抱陽就是靜動結合,陰陽和合;所謂“沖氣以為和”,就是将元氣關注其中,是為“抟氣緻柔”。沖,灌注,意思是将“元氣”注入其中。

總之,“一”作為“道之子”,它的意義在于:将蘊含無限生機與能量的“混成”之物,化生成宇宙萬物,因此“一”就就取代了“道”,成為萬物生發的動力源,也是萬物生發的規則,它決定了一切事物的發展方向和演變規則。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道德經中的一不是)7

因此這個“一”如同“道”和“無”,它就是“一”,不能将它理解成“道”,造成概念上的混亂。因為,“道”永遠是超越的,虛無的;而“一”則處在“形上的道”與“形下的萬物”之間,“一”的任務才是化生萬物。

有一些老學研究者就從不對“一”就行解讀,比如陳鼓應先生,他的前後三次注解裡,就直接說“一”。

因此,把握了“一”,也就把握了一切運動變化的規律。所以說“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