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8 16:48:36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會碰到類似于這樣的尴尬情況:平時腸胃沒什麼問題,但是一遇到讓人緊張的事情,就會出現腹痛、腹瀉的情況。而且常常是情緒越緊張,腹痛、腹瀉就越嚴重。

也有人會出現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的情況,但是往往上完沒多久,就要再去上第二次第三次,而且長期腹瀉,根本不敢出遠門,嚴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

如果這種情況偶爾發生一次,患者就會認為是自己吃錯了東西,不予理會。但若每次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就很有可能是得了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1

那麼,你了解腸易激綜合征嗎?知道它為何會出現嗎?

何為腸易激綜合征?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功能性腸胃疾病,以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适為主要症狀,或伴随排便習慣(頻率、糞便性狀等)改變,但是在臨床上沒有結構和生化方面的改變。

目前,腸易激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機制還沒有完全明确,但是普遍認為和飲食、遺傳、心理、内髒高敏感、胃腸道動力異常、腸道炎症、腸道微生态失衡等因素有關。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2

飲食是誘發或加重腸易激綜合征症狀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兩方面。其中,食物不耐受是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危險因素,例如攝入了不能被完全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油炸類和高脂肪食物等。

不同的食物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共同導緻神經、内分泌和胃腸道發生生理改變,從而出現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被認為是一種慢性心身性疾病,不少患者有心理障礙或者精神異常表現,精神因素會影響到患者的症狀和病程。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3

長期的心理或精神異常,可能會影響到機體的植物神經功能,導緻胃腸運動和分泌功能失常,結腸運動功能紊亂,腸道感覺過敏,小腸轉運加速,結腸黏膜粘液分泌過多,患者就可能會有大便性狀改變的表現。

此外,精神、社會以及心理因素異常會引起患者出現各種精神症狀,從而導緻腦-腸軸與生理、精神反應元件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生障礙,機體調節功能發生紊亂。患者常常出現抑郁、焦慮、恐懼、妄想等神經異常表現。

腸易激綜合征的衆多緻病因素都會引起内髒高度敏感。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4

内髒高敏感為多因子調控過程,涉及腸道感染、飲食、炎症和免疫、腸-腦互動、心理應激等多方面因素,以上因素會導緻腸道屏障功能失調、腸道免疫系統激活、神經内分泌系統紊亂等反應,繼而引起下遊細胞因子和受體的激活,産生級聯反應信号并上傳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内髒高敏感。

内髒高敏感是腸易激綜合征的核心發病機制。内髒高敏感就是内髒組織對于刺激的感受阈值降低,在生理刺激下引起感覺改變,包括痛覺過敏和痛覺異常,最終導緻患者出現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狀。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5

胃腸動力異常是腸易激綜合征發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動力異常可發生于整個胃腸道的任何部位,患者對各種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刺激反應明顯過強,導緻結腸移行運動複合波運動異常,誘發結腸運動功能紊亂。

當結腸的慢波頻率明顯增加,就會導緻患者便秘;而結腸高振幅收縮波明顯增加,腸道運動時間縮短就會引起腹瀉。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6

成年人的腸道大概有32平方米,裡面有大量的黏液和營養物質,是腸道微生物定居、生長的良好環境。正常的腸道菌群可以維持宿主正常的腸道生理功能,促進營養物質吸收,合成維生素,同時調節機體免疫等作用,同時也影響大腦神經的發育和情緒調節。

而腸道菌群處于一個動态平衡的狀态,很容易受到飲食、藥物、感染、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出現菌群失調而導緻各種疾病的發生,例如炎性反應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肝髒疾病、肥胖、糖尿病等。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7

目前有大量文獻研究表明,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主要表現為菌群多樣性、黏膜相關菌群種類及菌群比例改變 、代謝産物活性的改變。

那麼,得了腸易激綜合征的人,會有什麼症狀呢?人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此病?

腸易激綜合征的症狀與診斷?

腸易激綜合征沒有特異性的症狀,但是相比于器質性胃腸疾病,腸易激綜合征有着起病緩慢、間歇性發作、病程長但全身健康狀況不受影響、症狀的出現或加重常與精神因素或應激狀态有關、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後減輕的特點。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8

其中,腹痛或腹部不适是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症狀,并伴有大便次數或形狀的異常。大部分患者在排便後腹瀉有所緩解,也有部分病人的腹痛容易在進食後出現。腹痛可發生在腹部的任何部位,疼痛往往呈現局限性或彌漫性,疼痛性質一般也不固定,較為多樣。

腹瀉也是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常常表現為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分量少,成糊狀,含大量黏液。在患者禁食72小時後,症狀會消失,并且夜間不會出現。部分患者的腹瀉會因為禁食而誘發,有的患者也會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的現象。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9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便秘主要表現為排便困難,大便幹結,量少,可能帶有比較多的黏液,常常伴随着沒有排便幹淨的感覺。

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腹脹、胃灼燒感、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除了消化道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背痛、頭痛、心肌、尿頻尿急、性功能障礙等胃腸外表現,也有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異常表現,例如焦慮、抑郁、緊張等。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10

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标準以症狀學為依據,建立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因此,至少3次的大便常規培養均陰性、便隐血試驗陰性,血尿常規正常,血沉正常,甲狀腺、肝、膽、胰腺、腎功能正常,才能予以診斷。

對于40歲以上的患者,還需要進行結腸鏡檢查和黏膜活檢,以排除腸道感染性、腫瘤性疾病等。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11

對于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目前臨床上大多采用國際公認的IBS羅馬Ⅲ診斷标準。反複發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意味着不舒服而非疼痛),最近3個月内每個月至少有3天出現症狀,合并以下兩條或多條:①排便後症狀緩解;②發作時伴有排便頻率改變;③發作時伴有大便性狀(外觀)改變。診斷前症狀至少已經出現了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标準。

大便性狀或頻率改變包括:①排便頻率異常(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或每天排便次數多于3次);②糞便性狀異常;③排便費力;④排便急迫感、排便不盡、排黏液便以及腹脹。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12

有研究報道,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降低,甚至顯著低于器質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胃食管反流(GERD)等。但由于缺乏相關的醫學知識,仍有很大一部分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症狀的患者未到醫院就診。

腸易激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人們要提高自己對腸易激綜合征的認識,并且盡早發現,盡早治療。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13

如何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生活中又該注意些什麼?

迄今為止針對腸易激綜合征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鑒于腸易激綜合征的病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 ,治療中應該積極尋找并設法去除促發因素和對症治療,給患者提供指導建議,強調綜合治療與個體化治療相結合的原則。

良好的生活方式幹預是治療IBS患者最重要和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具體包括根據中國膳食标準調整飲食結構、進行适當的體育鍛煉和保持心理健康。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14

如果是因負性精神刺激而引起的,預防它發作需要做的是調節好心态,保持心情舒暢、遇事豁達的胸懷,學會合理釋放生活工作及身心壓力。

同時也要多注意日常的飲食。建議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傳統飲食應該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或節食,保證每天約2L的液體攝入量,限制酒精或碳酸飲料的攝入量,減少脂肪、可溶性纖維、咖啡因和産氣食物的攝入量。

以腹瀉為主的患者應酌情限制粗質蔬菜及水果,以便秘為主的患者則提倡攝入富含纖維素的食品,來增加大便容積,調節腸道運動,緩解便秘,減輕腹痛。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15

并且,經常體育鍛煉可以減少對各種應激的反應。

對于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人,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給予一些藥物來緩解。

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常規藥物包括解痙劑、止瀉劑、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滲透性瀉劑、促分泌劑及益生菌。對腹痛、腹瀉症狀重而上述治療無效且精神症狀明顯者,可試用抗抑郁、抗焦慮藥。

腸易激綜合征吃米飯還是吃面(吃完早飯就要上廁所)16

醫生建議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以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适為主要症狀,與排便相關或伴随排便習慣(頻率、糞便性狀等)改變的常見病,且目前臨床常規檢查未發現能解釋這些症狀的器質性疾病。

患者因症狀長期反複發作、不能及時确診和治療效果不理想而頻繁就診,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并造成了相應的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

所以說,人們要提高自己對這種疾病的認知,如果出現相似的症狀,要合理懷疑,及時到醫院找專業醫師進行檢查和診斷,方能對症下藥。

參考文獻:

【1】高煉,黃曉明,吳清明.腸易激綜合征治療與預防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22,25(09):1148-1154.

【2】李彥楠,楊麗旋,趙鐘輝,李俊男,郭蓉娟.《2020年中國腸易激綜合征專家共識意見》解讀[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1,49(10):1151-1155.

#健康真知計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