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以盛唐最具氣象,詞以兩宋錦繡文章。詩詞文化根植于中國古老的曆史,并且點亮了悠久的時光。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适逢佳節,我們不妨來品味一番重陽詩詞,感受一回先祖文人的風雅。
魏晉時期,重陽節日氣氛漸濃,有一個文人,叫做陶淵明,他不僅以隐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尤以愛菊出名。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賞菊、飲酒、作詩,後人争相效仿, 唐代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用典考究,簡要解讀也就是一句話,南山黃花隐,誰人不思陶。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陽聚會飲酒,從漢朝就開始了,三國時期,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簡單說就是在九月九日這一天,大家圖個健康吉利,呼朋喚友小聚一場。痛飲之後,信手一篇五絕,無邊無界無花無月,此仙人境,太白一人而已。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民間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以其正屬金秋,菊花遍野。有詩言:滿城盡帶黃金甲。形容的就是菊花繁茂的盛況。 重陽這一天,借着節氣出門遊玩,悠閑惬意,人間繁華,感覺生活充滿了歡喜。晏殊珠玉詞:《訴衷情·芙蓉金菊鬥馨香》,占盡風光。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
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
路茫茫。憑高目斷。
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東漢時期,局部地區爆發了瘟疫,很多老百姓搬到山頂躲避疫情,後來的重陽節就開始有了登高的風俗。到後來,所謂登高,也可以是登高山,登高塔,詩人舉目遠望,感懷萬千,求不得,愛别離,種種情緒千回百轉。王勃的《九日登高》,最是辛酸。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如果說在詩的領域,仰望的背影盡是偉岸男兒,那麼在詞的領域,卻有位女子一騎絕塵。重陽是歡聚的節日,那個女子卻被籠罩在巨大的孤獨裡,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秋上心頭,滿目皆愁。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元朝的詩詞作品不顯,人們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唐宋,其實這個在文學史上一直被低估時代也留下了很多驚豔的散曲作品,同樣是在重陽節寫離愁,張可久的這曲《折桂令·九日》文采意境,不遜唐宋。
對青山強整烏紗。
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
金杯錯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古詩所以隽永,在于其凝練。煉字煉句,恨不得數行字概括萬語千言,而那數行字,又同樣把萬語千言才能描繪的景緻,極盡的呈現在了眼前。這是怎樣不可思議的文字藝術。隻有紮根于曆史土壤,了解文字背後故事的中國人,才能幸運的感受到千年之前,古人眼前的美。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僅用七字,就把江南秋色描寫的淋漓盡緻。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将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晖。
古往今來隻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重陽節不僅是一個概念,它還是一個場景,這個場景不光是文化的記憶,不光是民族的記憶,它還是我們每個具體的人的記憶。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描繪的是一次宴飲上的場景,菊園中一束白菊,就如老人與少年,歲月有别,不失真趣。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生活中不僅有理想掙紮和春風得意,還有恬淡的日子和簡單的快樂,同樣是重陽節,也不僅是花團錦簇和滿目蕭然,一壺老酒,三兩老友,聊一聊無奇的閑事,才是普通人常樂的生活,孟浩然《過故人莊》,于平淡中見真情,補足了中國詩的韻腳,陶淵明追求歸隐,孟浩然講的是歸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有關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在那個時候,九月要有一天用于國家級的重大祭祀,主要是用來提醒統治者愛護百姓的。經曆了漫長的春秋戰國時期,重陽節才逐漸成型。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重陽節也從此成為又一個文人創作的靈感源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