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很多家長給孩子的心理學建議

很多家長給孩子的心理學建議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5 10:01:28

很多家長給孩子的心理學建議?來源:【生命時報】受訪專家: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楊健,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很多家長給孩子的心理學建議?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家長給孩子的心理學建議(教育子女要懂點心理學)1

很多家長給孩子的心理學建議

來源:【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楊健

本報記者 高陽

編者的話:孩子不好教,怎麼說都聽不進去;學習成績不好,又沒有積極性怎麼辦?針對教育中的難題,家長不妨學點心理學,掌握一些可操作技巧。本期我們邀請教育學者傳授一些基于心理學理論的小方法,家長們可以嘗試。

德西效應,物質獎勵靠不住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老人難以忍受,于是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繼續嬉鬧。随後老人每天都會給孩子們錢,但錢數在一天天減少,直到有一天他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時,孩子們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于是孩子們決定再也不來這裡玩了。

其實,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将孩子們的内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錢而玩”,然後用錢操縱着這個外部因素,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當這個外部動機一天天減少時,孩子們也漸漸失去了動力。生活中,常常有父母用物質獎勵作為孩子學習的動力,比如買玩具、給零花錢等,時間長了,會将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所以,家長要慎用、少用物質獎勵。

超限效應,話說多了引逆反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募捐。最初,牧師講得很好,令人動容,他準備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隻捐些零錢。時間一點點過去,演講還沒結束,他實在沒有了耐心,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冗長的演講終于結束時,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2元錢,認為這是對浪費他時間的“補償”。所以,刺激過多、過強和過久,往往引起對方心理的不耐煩或逆反,甚至事與願違,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反映了很多人教育中的幾個問題:一是家長以自我為中心,不注意方式、方法,沒有換位思考,所以有家長困惑“為什麼一個問題說了不下幾十遍,孩子就是不聽”。二來,家長的唠叨就是一種反複、單調的刺激,容易把孩子“逼急”了,從而出現反抗心理和行為。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不要做無謂的擴大化延伸,犯一次錯,批評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評,盡量換種表述方法。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切忌東拉西扯,不要把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都翻出來。

霍桑效應,重視孩子的想法

“霍桑效應”就是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往好的方面表現。美國的霍桑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的生産效率很不理想。1924年,哈佛大學心理研究小組進駐公司,找尋原因。心理學專家在兩年時間内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結果,這些工人在感覺自己被關注、被重視後,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工廠的産值也大幅提高。

從心理學來講,傾聽是宣洩不良情緒的合理途徑。因為被關注、被看見、被重視,可以讓人獲得積極的心态激勵,動力增強,獲得自信心和歸屬感。和霍桑工廠的員工一樣,很多所謂的“不良少年”,其實是因為父母的關心太少了,他們才會用不良的、出格的言行舉止來引起父母關注。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善于利用“積極關注”的力量,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排解心中的困惑和不良情緒。

羅森塔爾效應,積極暗示有奇效

該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他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在某班級的學生名單上随意圈了幾個名字,告訴該班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8個月後,奇迹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而這正是“心理暗示”在發揮神奇的作用。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不經意間接受各種心理暗示。如果長期經曆消極的心理暗示,孩子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相反,家長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就可能更加自信、優秀,對其學業和性格也會産生積極影響。

所以,家長們不妨多給孩子積極暗示。比如考試前,很多家長習慣說:“不要總是馬馬虎虎的,小心丢分。”但這樣的提醒往往會讓孩子回憶起自己之前犯的錯,反而起到了一個強化錯誤的作用。反倒不如說:“爸爸媽媽相信你,這次如果你能更仔細一些,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登門檻效應,一步一步提要求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曾作過一個試驗:派人随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在家中窗戶上挂一個小招牌,這些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要求将一個大的招牌放在院裡,結果超過半數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他們在另一組家庭主婦中,直接提出将大招牌放在院裡,結果隻有不足20%的人同意。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通常不願意一上來就接受難度較高、費時較久的任務,而樂于完成比較簡單、難度較低的任務。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在接受小的要求後,慢慢接受比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所以,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培養習慣時,都要注意循序漸進,從小處着手,從小目标開始,不要急功近利,一下子讓孩子達到某種難以企及的目标,結果孩子容易放棄。比如希望孩子成績進步,不要上來就要求考100分,可以從 “提升5分、10分”開始,有進步就予以肯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

增減效應,先貶後褒好接受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将80名大學生分成四組,讓某一同學對每組人進行評價。第一組評價隻說缺點,第二組評價隻說優點,第三組為先貶後褒組,第四組為先褒後貶組。當四組都測試完,心理學家要求大學生們談談對該同學的喜歡程度。結果,他在先貶後褒組受歡迎程度最高。心理學家們将這種現象稱為“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

教育孩子時,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就是“先褒後貶”,例如,有的孩子在畫畫方面很有天賦,剛開始家長時常表揚,但時間久了,習以為常後表揚不僅變少,甚至還開始挑刺兒。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在逐漸提高要求,幫助孩子進步。可實際上,這種從一開始的褒獎有加,到後來的不斷批評,會讓人産生挫折心理。所以,“糖”要一點一點給,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嘗盡甜頭和誇獎。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