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3:40:26

來源:洛陽發布微信公号

18日,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獲悉,2021年該遺址考古成果豐碩,宮城區新發現顯陽殿宮院和永巷遺址,宮城形制布局更加清晰,為遺址複原展示進一步奠定基礎。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洛陽又發現一處大型宮殿)1

(千秋門、永巷考古發掘現場俯瞰圖)

漢魏洛陽城遺址位于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東側,距離中心城區約15公裡。它始建于西周時期,是東漢、曹魏、西晉和北魏等時期的都城,近600年居于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我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曆史文化内涵豐厚。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洛陽又發現一處大型宮殿)2

(千秋門、永巷考古發掘現場俯瞰圖)

196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開始對漢魏洛陽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迄今已持續近60年。其中,宮城區考古始于2000年前後,2010年至2020年,主要對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太極殿進行發掘。從2020年開始,考古人員對太極殿北側建築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工作,先後發掘并确認了宮城顯陽殿、顯陽殿宮院、永巷等遺址的位置、形制和保存狀況,基本明确了宮城内建築布局和功能分區。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洛陽又發現一處大型宮殿)3

(千秋門遺址)

顯陽殿是啥地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副隊長郭曉濤介紹,顯陽殿在魏晉時期稱為昭陽殿。根據文獻記載,北魏顯陽殿建于遷洛後的宣武帝時期,與太極殿、洛陽宮城大緻同時修築而成,是宮城南部僅次于太極殿的一座重要建築。依據相關文獻記載,在北魏時期,顯陽殿或作為北魏皇帝宴請宗室子弟的場所、或作為北魏皇帝接待歸降納貢的使節、或作為皇帝登基前的居所等,功能與太極殿略有不同。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洛陽又發現一處大型宮殿)4

(千秋門遺址)

顯陽殿什麼樣?

顯陽殿遺址位于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金村南,是一座處于太極殿正北側、漢魏洛陽城宮城軸線上的大型夯土台基建築。考古發掘表明,顯陽殿夯土殿基平面呈“凸”字形,東西寬約70米,南北約35米,台基南側殘高約1 米,台基外側殘存有部分包磚和包磚溝槽等。受晚期破壞,台基頂面未發現柱坑的遺迹。

郭曉濤介紹,就建築規模來看,顯陽殿比故宮的乾清宮面積還要大。對顯陽殿及其周邊附屬建築的解剖表明,該區域内至少存在不晚于東漢、魏晉、北魏和北周等四個時期的夯土建築。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洛陽又發現一處大型宮殿)5

(水溝)

在顯陽殿殿基的周邊,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廊房、排房、水道等遺迹,共同構成了一座以顯陽殿為核心的宮院建築——顯陽殿殿基東側有兩道南北向的廊房,其距離殿基夯土分别為4.5米和26米。顯陽殿殿基北側有一道東西向的廊房和一組保存較好的排房建築。廊房的夯土台基南邊被北周時期夯土破壞,距顯陽殿殿基約25米,南北進深約12米,夯土台基頂面殘存有柱坑及礎石,部分區域内的柱坑約1 平方米。排房位于廊房的北側,為以寬0.4米至0.7米不等的夯土合圍分隔的小型建築群,其南北進深約13米。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洛陽又發現一處大型宮殿)6

(廊房和排房建築基址)

在北側排房内,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建築倒塌堆積,不僅數量大,種類豐富,尤為難得的是,其作為原生倒塌堆積,保存了豐富、準确的位置信息,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将為北魏時期建築,尤其是瓦作制度的複原提供難得的資料。

郭曉濤表示,目前已經确認夯土台基和排房的東西長度約150米,複原其東西長度近300米,這裡不僅是顯陽殿宮院的北側附屬建築,更是宮城内一處重要屏障式建築。

依據相關考古發現複原情況可以确認,顯陽殿宮院東西寬約80米,南北進深約130米,顯陽殿殿基居于中部偏北處,宮院南側有出入口連通太極殿宮院,其東西兩側設置有兩道廊房,而北側則有大型廊房和排房建築,共同構成了一組較為封閉的建築空間。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洛陽又發現一處大型宮殿)7

(道路保存較好,路面殘存有車轍)

永巷:“前朝”和“後宮”分界線

在北廊房和北排房的北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條南北寬約6米的東西向道路。記者在現場看到,道路保存較好,路面殘存有車轍,兩側有鋪磚散水和排水溝等設施。

“這條道路西端連通宮城千秋門,由千秋門入城後即折而向北,後又折而向東,沿着北排房後牆直行,到北廊房和北排房東端後再折而向南,然後再折而向東通過宮城東牆上的宮門出城。”郭曉濤說,依據其位置推測其當為文獻記載的永巷。永巷是魏晉南北朝宮城内的一道東西向通道。漢魏洛陽城宮城的永巷是連接建春門至阊阖門的道路在宮城内的部分,按照文獻記載,其東西兩端有兩座大型宮門,即為千秋門、萬歲門。

郭曉濤介紹,初步發掘表明,千秋門遺址與宮城正門阊阖門、宮城神虎門等建築格局相似,均為門外建子母阙的殿堂式門址。

洛陽古代宮殿遺址(洛陽又發現一處大型宮殿)8

(千秋門的阙台基址)

魏晉和北魏時期的永巷,是漢魏洛陽城内唯一一條東西穿越宮城的通道,更是宮城内“前朝”和“後宮”功能布局的南北分界線:永巷以南,為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朝殿區,又被稱為“南宮”;永巷以北,主要是以華林園為中心的池苑區,又被稱為“北宮”。而千秋門作為永巷西側的出入口,具有重要的地位。

從建築布局上看,顯陽殿宮院東西兩側,還各有一組宮院,而顯陽殿宮院與其東西兩側院落,共同形成了一個東西總寬約370米、以顯陽殿以及附屬的宮院為核心的建築空間。這一組宮院,居于太極殿北側、與太極殿宮院東西等寬,但其空間排布密集,顯示出與太極殿宮院在建築布局上的較大區别。

郭曉濤介紹,對顯陽殿、顯陽殿宮院、千秋門、永巷的考古發掘,明确了這一區域内建築的分布和特點,而且進一步深化了大家對宮城形制布局的認識。

洛陽市漢魏故城遺址管理處處長呂勁松表示,作為國家首批大遺址保護項目,近年,漢魏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要求為準則,以遺址公園規劃為指導,采取地面模拟、植物标識、露明覆罩等方式,先後完成了北魏永甯寺塔基、宮城正門阊阖門、二号宮門止車門、三号宮門端門、銅駝大街、西陽門内大街、内城東北城牆、西城牆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遺址公園初具規模,影響後世城市規劃、深埋地下1500年的漢魏城市格局和宮城軸線基本顯現,使人們領略到千年前赫赫帝都昔日的繁華和曆史巨變的滄桑。下一步,洛陽将以漢魏洛陽城遺址博物館建設為抓手,緊緊圍繞内城城牆、曆史道路路網、太極殿、南部禮制區等大遺址與絲綢之路遺産保護展示,持續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把漢魏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成集大遺址保護、科學研究、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為一體的“文旅打卡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