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詩《絕句》。關于這首詩的解讀,一千多年來一直衆說紛纭。在我看來,四句詩就是四幅畫,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景有靜景,有單有雙也有多,有現實的寫照也有對未來的期許,有時空跨度,有宏大與細節,四名詩看似互不關聯,其實渾然一體,結合詩人創作此詩的背景來看,全詩十分含蓄深沉,别有意蘊,字裡行間藏着美好期許,句句寫景實則言淺意深,心中多少夢幻與無奈,都飽含在如畫風景的筆墨間。
緣起
先看此詩的寫作背景。“安史之亂”發生于公元755年12月,結束于公元763年2月,為避亂,杜甫從成都遷到梓州(今綿陽三台縣)。公元762年,成都尹嚴武入朝,第二年,叛亂被平定,嚴武主政成都。杜甫又從梓州搬回到成都的草堂。嚴武任成都尹、劍南東西川節度使後,經嚴武推薦,杜甫被任命為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由于叛亂已定,國家趨于穩定,面對成都的大好春景,杜甫心情不錯,寫下這首千古名詩。寫作此詩應該是在詩人被任命前。
解讀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黃鹂又叫黃莺,羽色鮮黃,在中國屬于夏候鳥,叫聲圓滑如織機聲。翠柳,翠是形容詞,是青、綠、碧之類的顔色,翠柳就是綠柳。白鹭在四川等少數省份屬留鳥,一般栖息于池塘、湖泊、稻田等處,腿長,毛潔白,通常在四月下旬産卵。
可以肯定的是,這首詩寫于春天,至于究竟是孟春或仲春還是季春,有待進一步考證,具有不确定性,因為從成都的地理位置來看,春來得有時早有時晚,像今年閏四月,春天就來得較晚些,通常早春時節,成都的柳樹還沒發芽。“安史之亂”是公元763年2月17日才平定的,嚴武還鎮成都的時間會稍晚,而杜甫遷回成都則更晚些,所以寫作此詩時間在晚春可能比較符合事實。
詩人為什麼寫黃鹂和白鹭,以筆者判斷,黃鹂羽毛是黃色,皇宮及皇帝的服飾以黃色為主色調,可以讓人聯想到詩人對入朝為官的期盼;而白鹭羽毛潔白,上青天,象征高潔之士将得到朝廷重用,職位有升遷,也是寄托詩人“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追求,希望國家政治清明,皇帝英明,朝廷官員廉潔,德才兼備之人有用武之地,社會風氣好,民間風俗淳樸,人民安居樂業。
詩的前兩句,黃鹂是成雙成對出現的,在翠柳枝上和鳴,白鹭是一行上青天,而不是一兩隻,表面上既寫春天春光明媚、萬物複蘇、生機盎然、花香鳥語的大好春景,實際上是寫了“安史之亂”帶給國家重大損失,使人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而叛亂平定後,國家恢複安定和平,人民又重新過上安甯穩定的生活,詩句表達了詩人對這種和平安甯的日子的贊美和珍惜。
同時正因為唐朝早年逐漸形成的藩鎮崛起、唐玄宗執政後軍事局面的外重内輕、玄宗怠政、任用宦官、聽信奸臣及朝廷腐敗、國家将相不和,才導緻了“安史之亂”的發生,詩句對此是有所影射的。“安史之亂”後,唐朝從此步入由盛轉衰時期(詩人這時還預料不到)。詩人希望這種和平安甯的日子能夠長久,希望一大批有能有識的高潔之士能為國家出力(所以寫一行白鹭上青天),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望。
兩個黃鹂還是兩隻黃鹂的問題,因為絕句的上下兩句要詞性相同,平仄相對,“兩個”是仄聲,才能與平聲的“一行”相對,若改為“兩隻”,“隻”是平聲,與“行”不相對。且四川人通常說鳥兒的量詞大多都是用“個”,較少用“隻”的,詩人是入鄉随俗,以本地方言入詩了。
“窗含西嶺千秋雪”。
查資料得知,位于成都市大邑縣境内的西嶺雪山,最高處廟基嶺海拔5364米,是成都最高峰,終年積雪。詩人此詩中的“西嶺”即指成都的西嶺雪山,此山距成都95公裡,詩人的草堂在成都西郊,距雪山數十公裡,從家裡是看不到西嶺雪山的,詩人在詩中不過是借助于想象,用誇張的手法。
“千秋雪”本意是指西嶺雪山上終年積雪,千年萬代如此,在這裡是有含意的。“安史之亂”長達八年之久,給國家、社會和人民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是巨大的,是長久的,你看,玄宗兵敗入蜀、太子李亨即位、後來代宗登基,軍隊和民衆死傷數十萬,人口銳減,國力下降,社會混亂,藩鎮割據形成,經濟中心南移,統治階級對老百姓的剝削加重,邊患從此疊起,大唐盛世進入衰退期。“千秋雪”喻示了“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冬天将是長久的,而眼前的春天卻是短暫的,季節的春天與社會現實的嚴冬形成鮮明的對比。
“窗含西嶺”是以小看大,草堂的窗是小的,而數十公裡外的西嶺雪山是龐大的,詩人的個人遭遇是小我,而心懷普天下的老百姓是大我,成都作為一方首府是小的,而整個大唐帝國是大的,詩人以小見大,以窗中所見來管中窺豹,以個人遭遇的坎坷離亂喻示整個國家命運的興衰起伏、全天下蒼生的安危冷暖,這實在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門泊東吳萬裡船”。“萬裡船”,一者與上聯的“千秋雪”相對,二者也是用誇張的手法,杜甫草堂靠近浣花溪,距岷江尚遠,就算岷江上停泊着多隻船,詩人在草堂也看不到,且成都沿長江而下遠無萬裡之遙,說萬裡是誇張加想象。從成都至東吳有兩千多公裡,那時陸路水路都十分艱難,因為戰亂初平,路上也還不太平,什麼占山為王、沿河紮寨、攔路打劫也是有的,關山阻隔,長路漫漫,前途未蔔,一切都存在變數。
前面的“窗含”是通過窗戶遠眺,後面的“門泊”是指門外不遠處的岷江上停泊,是近看。因為嚴武還鎮成都後,向朝廷舉薦了詩人,這事可能詩人已聽說了,但朝廷是否會任賢用能,給自己提供為老百姓服務的機會呢?還很難說。
詩人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下“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内熱”,他一生同情生民疾苦,希望有機會為黎民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是多年來,詩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既寄希望于朝廷,卻又感到希望有些渺茫,夢幻難以實現,這種心情是矛盾的,複雜的,無可奈何的。
詩中第二句寫了“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大批高潔之士平步青雲,得以施展自己才華,表達了美好的願望,在這裡又說“東吳萬裡船”,說明距離被朝廷錄用得展抱負還很遙遠,可能性還很小,前後并不矛盾,前面是希望,這裡是疑慮。
詩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殷實,二十歲左右曾遊曆吳越和齊趙等地,後來應試不弟,曆經戰亂,對朝廷上層的奢靡和社會危機深有體會,輾轉來到成都,老家遠在河南,離家多年,長年漂泊在外,還未找到施展抱負的機會,就算回到河南老家,拿什麼去向自己的父老鄉親彙報呢,所以心境是低落的,國家雖然換了皇帝(這時已是代宗皇帝),但當今聖上是不是一代明君還不知道,自己心裡既抱着希望,卻又感到現實是殘酷的。雖然眼前是“兩個黃鹂鳴翠柳”的大好春景,表面上看是令人欣喜的、快樂的,但詩人内心遠沒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的那種“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的暢快。
門口停泊的這些船是來接自己去上任的嗎,那為何不寫長安而寫東吳?三國時的東吳國君孫權被後人認為是一代明主,這裡用東吳代指孫權,暗示自己向往被孫權那樣的明君重用。這裡的船是詩人心中的一種假設,是帶自己進入仕途的工具,是進階之梯。詩人心裡還想着,若是嚴武的舉薦成功,自己得以任職,他将全力以赴,施展平生所學,一為報答嚴大人的知遇之恩,二為黎民百姓造福,令“天下寒士俱歡顔”。
本詩僅四句,短短二十八字卻語簡意深,含蓄蘊籍,看似寫景,卻句句一語雙關,寫鳴翠柳的黃鹂、上青天的白鹭、草堂的窗和門、有着千秋雪的西嶺、東吳來的萬裡船,仿佛現代人用的手機拍照錄像,有畫面有聲音,有動景有靜景,有近景有遠景,有眼前的景有遠方的景,有現實的景也有想象的景,有時空的穿越,有宏大的主題和對生活細節的描寫,其對“安史之亂”兵連禍結和朝廷腐敗的影射其實才是核心所在。
結語
“詩以詠志”。詩人對現實社會的嘲諷,對人生際遇的悲歎,對高潔之士被重用和自己得以升遷寄予美好祝願,對嚴武為自己的舉薦心懷感恩,自己以天下蒼生為念希望大展宏圖,朝廷腐敗,奸臣當道,國力凋敝,民生多艱,自己空懷一腔報國熱情,卻仕途受挫,郁郁不得志,現實一再殘酷無情,内心卻始終夢幻不滅,諸多複雜曲折的心情都融進了這短短四句詩中,寄托了自古以來文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展示了自己“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
對此詩,倘若不深入分析,必難以窺其堂奧,就如古今中外的一些傳世名畫,要用放大鏡放大成千上萬倍才能發現其中的秘密一樣,讀杜甫這首千古絕唱,也必須以嶄新的視角,結合詩人的經曆和創作背景來認真分析,才可以作出較貼切的解讀。
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杜甫,也有李白一樣的浪漫主義情懷,此詩隐含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人文關照,卻以春天的如畫風光連軸托出,畫面生動,令人賞心悅目,可以怡情悅性,同時又如青橄榄,耐人咀嚼,回味無窮。
然而,“詩無達诂”,古詩的每一個字詞可能都包含多層意思,通篇連起來看大多别有深意,從來沒有絕對标準的解讀版本,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同樣是詩人杜甫的這首《絕句》,自古以來就有多種解讀,這正是此詩的魅力所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評論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一代大詩人杜甫與李白成為唐代詩歌的雙子星座,并不是偶然的。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寫下大量詩篇,存詩一千五百多首,這首《絕句》可以說是他寫得最好的詩作之一,如今一千二百五十多年過去,仍然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認真品讀此詩,黃鹂和鳴,白鹭翩飛,淨化心靈的千秋雪和滿載希望的萬裡船仿佛就在眼前,而詩人心憂天下的思想和不與世俗為伍的高潔情懷,卻從字裡行間透出,如甘冽的山泉滌心濾肺,又如濃郁的清香沁人心脾,讓我們終身受益。#我要上頭條##品讀古詩詞##閱讀的溫度##曆史有知識#
唐朝詩人中,你最喜歡哪一位的詩? 單選
0人 0%
杜甫
0人 0%
李白
0人 0%
白居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