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明能夠延續并不斷得到發揚光大,與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間始終保持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分不開。師之重要,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亦是唯一延續至今且不曾中斷的文明,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師者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之神聖使命,始終載舟而行,故不曾有停泊之虞。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念取向。《學記》雲:“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學習中最難得的,即是尊敬老師,而隻有尊敬老師,我們才能尊敬老師所傳授之知識、道理等,道尊然後知道要努力學習,是故有師道尊嚴之存在。
戰國時期荀子在《荀子·大略》中提出:“國将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将衰,必賤師而輕傅”,将能否尊重老師上升到左右一國興衰之程度。曆史證明,荀子誠非危言聳聽,概因師與道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故任何一個不尊師道的國家或民族,最終皆會因為失去學習、進取的能力而被無情淘汰。早在西周時期,《太公家教》中亦曾出現了“弟子事師,敬同于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一日為師,終生之父”之字句,以及其後兩千年來對“天地君親師”之崇奉,皆可以看出古人對師道之尊重,不但是出于骨子裡的深刻認識,且亦是一種自發、自覺之行為。
“師尊”方可“道尊”,然所謂師尊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老師的人品要正,“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第二,學生的态度要端正,懂得“為學莫重于尊師”之理;第三,國家與社會的重視,柳宗元在《師友箴》中有“舉世不師,故道益離”之句,意思是,如果全社會都不尊重老師了,那真理、知識亦會離我們遠去。
早在先秦時,古人便把師與天、地、父并列,國家還按照名位、官階品級,劃分了一整套禮儀等級制度,用“法度”即法統、條律來加以貫徹。并對教師的地位、職責、作用作了詳細而具體的規定,對于尊師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禮數法度,對後世的教育制度的發展、沿革、衍變産生了深遠影響。
中華民族曆史上,尊師重道的感人故事很多,像張良的“拾履拜師”、楊時的“程門立雪”,皆是千古傳頌。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及其門下七十二賢,則無疑是史上最引人矚目的師生關系。一部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乃至現在、未來,都依然、必然發揮着深遠影響的曠世巨著——《論語》,即是在他們師生教學相長中所産生出來的。子貢守孝是孔門中較為有名的典故之一,孔子去世後,子貢為其足足守了六年孝。然有孝心的非獨子貢一人,其他弟子,亦如給父母守孝一般,皆在孔子墳墓前守孝三年。學生們如此不忘師恩,某種程度上,這既是對孔子及其學識的一種高度認可與敬重,亦是對師道至尊至誠之體現。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畏于匡,顔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寥寥幾句,讓人感歎師生情深之時,更激賞于顔回的那個反問式回答,簡直答得動人心魂,這無疑是顔回對老師的出于生命最深層次之認可與執着。後來,顔回英年早逝,老夫子竟連聲痛呼“天喪予!天喪予!”足見是何等之悲傷了。
在明史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春坊庶子李希賢,授諸王經訓,用筆管擊傷王額。太祖大怒。”皇權至高無上的年代裡,居然敢将皇子額頭打破了,這個老師的膽子不可謂不大,也不得不讓人替他捏一把汗。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因此,闖下如此大禍的李希賢,以常理推斷,不但他自己性命難保,抄家滅族亦僅在皇帝一念之間了。然而,讓人驚奇的是,他不僅活得好好的,甚至也不曾丢官罷職,究其緣故,概因馬皇後認為,既然将孩子托付于老師教導,即使是帝王,亦不宜幹涉太多,其原話則為:“譬如使人制錦,隻可任他剪裁,不應為子責師。”在這裡,馬皇後的“裁縫”之喻,與當今的“園丁”之說法有着異曲同工之理,李希賢能夠不死,雖出于馬皇後之勸谏,然朱元璋若不認可老師教學之獨立性、自主性,亦是無濟于事的。由此足見,在師道面前,即便是帝王,亦是敬而重之的。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故無論今時往昔,尊師重教,不僅關乎個人的發展前途,也關乎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盛衰興亡,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曆史得以源遠流長的最重要傳承。
◎本文原載于《學習時報》(作者徐問笑),原文有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