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書為榜樣,來對照着摹仿、練習,它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表現其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藝術也是這樣。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體、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其次要學會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我們常聽人說某人的字寫得漂亮,某人的字寫得寒珍漂亮與寒摻,其根本區别不就在所寫的字合不合書法的法則。那麼,寫字有沒有相應的技巧?
一、書法藝術的法則和技巧,同現在一般的寫字原則和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這種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個會寫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須要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我們現在一般人學習書法又與古人不同:古人一學識(習)字,就是用毛筆學寫當時通行的規範字體(或篆書,或隸書,或楷書等),又有先生的“口講指畫”,久而習之,自然有法度可觀。
而我們現在,一上學學寫字,便往往是用鉛筆或鋼筆寫“橫平豎直”的仿宋體,字的結體和用筆與傳統書法的要求相去甚遠,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對學習書法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我們現在學習書法有兩個任務:一是去掉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習慣,二是從頭學會書法藝術所要求的法則和技巧。要完成這兩個任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臨習前人優秀的碑帖法書。
二、學習書法,也如同學習音樂,不論學什麼樂器,開始總要練一些高明的樂譜,拿這些樂譜來練習各種技法,培養自己好的習慣,練得熟了,自己演奏起來就會有新的創造了。臨帖就是學音樂的練譜子,隻有反複進行摹仿和練習,才能使自己下筆就合轍就範,寫出的字具有傳統書法的法度和神韻。
如果不臨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寫字方法和習慣練下去,或者随心所欲,任意揮灑,那麼其結果隻能是背道而馳,越練越糟。這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學習書法跟學習别的藝術一樣,開始總得有個幕仿的過程,從摹仿中去體察、領悟其所以然(即造就此種藝術的法則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創作的。
三、漢字書法藝術是我們的傳統民族藝術,它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明代謝肇制在《五雜姐》中說:“凡學古者,其入門須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須運自己之豐神,不獨書也。”謝氏的話不但說明了我們的傳統書法應該有所發展、創新(即後代的書家當寫出自己的豐神),而且還說明了這種發展與創新當以繼承(即用古人之法度)為基礎。
臨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賢的一書寫技巧。隻有這樣‘才能不失掉我國書法的傳統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創新的堅實基礎。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獨樹一幟的大書法家,沒有不重視臨帖的。
一部傑出的王羲之《蘭亭序》,曆代臨習者不計其數,至今尚有許多名家的臨本流傳,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的。曆代一些成就很大,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也都是揮毫數十年、臨帖不辍的。他們把古帖當作自己最好的老師,不斷從中吸取新的營養,寫出新的意境。
現在有人懷疑學書必須臨帖的命題,想走捷徑,急于求成,這是很不明智的。現在也有一些書手正苦于傳統的東西太少而不得不回頭補臨古帖的課,這教訓當是對懷疑論者的一劑極好的清醒劑。
康裡巎巎《自作秋夜感懷七言古詩》欣賞
康裡巎巎《自作秋夜感懷七言古詩》 紙本 28.9×82.2cm 至正四年(1344)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高島菊次郎氏寄贈)
釋文:元統三年乙亥歲,孟秋十七辰丁酉。初夜才聞蟋蟀聲,秋蟬單啼亦良久。次夜蟬啼聲更多,中宵酷熱如之何?三更欲盡蟬聲止,蛬聲切切鳴相和。辄願蓐收肅金氣,為運涼飚示秋義。一掃沉陰秋月明,郁蒸既盡清風至。餘作此詩今十年矣,适欲書,偶記而錄之,子山識。時至正四年歲甲申八月十一日,在杭州河南王之西樓。
為什麼是我,因為我悟透了書法的本質,而他們沒有。
不信?看接下來的評論區!基本都是抨擊我本人的,而不是從書法學術的角度來辯證我觀點的。原因何在,他們不懂筆法,不懂從筆入眼,連他們祖師爺都不懂,再轉幾世還是不懂。他們不是玩書法,而是被書法玩弄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特别是書法,這點令谷鳴很欣慰,說明書法的血脈不會斷,後繼有人。但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出現了,現在大家學習的書法還是書法原來的樣子麼?如果不是,那是否是對年輕人的一種傷害。畢其半生,你苦苦攀登的壓根不是那座高山,連山腳下都沒有到達。
所以谷鳴之輩被這種使命感壓迫的喘不過氣,必須站出來給年輕人一些忠告了。
在大學的殿堂,年輕人一定學習了哲學這門課程。分析、推理、質疑、辯證、批判、論證、總結,再質疑、辯證、批判......總結,這些思維方式。那麼到了學習書法這裡,為什麼不會使用了呢?
你開始學書法,為什麼先臨帖?誰教你的!你就從來沒有質疑過?
你開始學書法,費盡心思物色一支筆,你就沒有分析過圓錐形的毛筆怎樣才能發揮她的功能?
你開始學書法,在某寶購買宣紙,寫字時紙洇成墨豬就像棍子搗在漿糊裡,你就沒質疑過紙?
帶着這三個疑問,筆者展開文章,引導大家質疑、辯證、批判。揭開中國書法的神秘面紗,讓學書的年輕人不要誤入歧途。
書友思考下,你想自學書法,首先會做什麼。
查資料?搜字帖?在網上搜教書法的視頻,講座?搜初學者怎樣學書法,從哪兒下手?再或者找一個感覺還不錯的老師跟着學。
我相信一定是這樣的。
然後呢,按網上你搜集的各種資料、内容、視頻、字帖,根據老師的安排開始臨摹起來。然後老師給你點評,哪兒寫的比較不錯,哪兒寫的不像,繼續努力,臨帖臨帖再臨帖。如果你對這種學習方法感覺有疑問,對老師質疑,他會告訴你他臨摹某個字帖都1000多遍了,現在還在臨摹,是用功不夠的問題,繼續臨摹!然後再給你介紹各種大家的字帖,讓你惡補書法知識。然後通篇大論講這個字帖的來曆,特色,怎麼樣臨摹,又回到了原點,繼續臨帖。
希望我的文章令初學者嘩然開朗,避免誤入歧途走彎路。然後對中國書法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學書法不是用臨帖的方法學習的。
那是什麼,是從學習毛筆的使用方法開始的。毛筆是在中國存在數千年的傳統書寫工具,絕不是拿筆塗塗抹抹描描畫畫那麼簡單。
為什麼?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早有定論,那為什麼老師不從用筆開始教?而從臨帖?
說出來令人噴飯,應為你跟的老師就不懂用筆,隻能教你臨帖。你不信讓他寫點橫豎撇折捺勾試試。當然他寫的頭頭是道,按着讓你臨的貼,模仿的幾可亂真。寫的不像的地方描一下,就像了,于是你也跟着模仿,把筆畫字形描的越來越像,然後老師表揚你,進步不小!你心中竊喜,我終于入門了。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是讓你的老師寫寫其他大家的字,顔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褚遂良?虞世南?你會發現,也是描來描去,把橫(收尾的地方)描一下,豎(起筆收尾的地方)描一下,撇捺描一下。哎,像,寫的真像!
于是你更疑問了,難道古人寫字就是這樣寫的麼?答案肯定不是。
各個所謂的書法老師不會用筆,隻會臨摹字帖,為了臨摹的像,總結一套自己塗描方式,反正隻要寫的和原帖像就行。于是各路門派就出現了,各種方式,千奇百怪。
那古人寫字是怎樣寫成的?
三國晉唐時期筆法一脈相承,法度精嚴,在那個時代書法百家争鳴,若一座一座高山,巍峨挺拔,令人仰望而高不可攀。而唐之後,筆法遺失,書法從巅峰一落千丈,演化到今日,早已不是本來的面目,隻剩幾塊破落的石碑和散落各處的殘片,證明書法曾經在世間存在過。
筆者查閱資料整理的筆法族譜
筆者五歲習書至今數十載,偶得頓悟,方窺得晉唐筆法真面目。
為什麼是頓悟後方得筆法,這個筆者解釋下:專研一門技能,要從哲學的角度批判辯證,他為什麼是這樣的,他從哪裡開始,是怎樣發展的,要到哪裡去。你不批判,就不會懷疑,不懷疑就不會思考,不思考就無法頓悟。
舉兩個例子。
魏鐘繇少時,随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還與太祖、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議用筆法。繇忽見蔡伯喈筆法于韋誕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盡青,因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與。及誕死,繇陰令人盜開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從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歐陽詢過一荒郊,見亂石索靖碑,勒馬觀之,不舍離。數裡而返,卧碑前,甚觀之,得其妙。歸之,徹夜難眠。次日,複尋碑,反複揣摩,凡三日,了然于胸,得筆法,飄然而去,
這兩個例子均提到筆法的問題,一個是盜墓所得,一個是頓悟所得。
這就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訴學書朋友們,學書法要從筆法開始,否則終生難進書法之門。而臨帖是學習結字,結字因時而異,因人而異,這也是每個書法家的書法特點不同的原因。
用筆學會了,點橫豎撇折捺勾還愁寫不好?點橫豎撇折捺勾寫好了,書法還難學?無怪乎結字問題,就是字形特點,顔體有顔體的特點,歐體有歐體的特點,柳體有柳體的特點,褚虞王有他們的特點。
你把點橫豎撇折捺勾通過運筆發生形态變化,就演變成了各個大家的線條特點,線條的組合就是結字,這才是學習書法的正确方法,而不是從開始就臨帖學結字,那其不成了學武的朋友直接練詠春?學國粹京劇的朋友直接唱《霸王别姬》?贻笑大方也。
那用筆怎樣學習?
頓悟?非也。
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頓悟,這需要苛刻的思維邏輯,知識儲備,及外界刺激等條件,具備這些條件方有頓悟的可能,否則曆史上留下的書法家不止顔歐柳褚遂虞王張了。
佛門雖廣,難渡無緣之人。如果你認為刻苦臨帖就能學好書法,筆者并不反對。但你也無緣窺探書法的真面目了。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