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的出現和成功,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對阿裡創新能力的質疑,它的誕生和成長回答了一個問題——小團隊該如何在大公司生存。
(資料圖)
《财經》記者 房宮一柳/文 宋玮/編輯
“要成為偉大的企業,就要解決偉大的問題。”這是阿裡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在10月11日阿裡雲栖大會的發言。他提出,未來阿裡的利潤将來自技術,而非規模。而未來的規模不是靠預算,而是靠創新。
阿裡是不是一家具備充滿産品創新能力的巨頭?在互聯網行業内,這是一個具有争議性的話題。長期以來,阿裡被認為是一家戰略驅動、文化強權的公司。一些評論者認為阿裡不擅社交,不擅長做自下而上的産品創新,不擅長垂直領域的創新。這些質疑聲随着2014年阿裡移動社交産品來往的失敗達到了頂峰。
但釘釘的出現和成功,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上述質疑,它的誕生和成長回答了一個問題—— 一個小團隊該如何在大公司内生存?
釘釘成立于2014年,正是來往被阿裡内部認為已失敗之時,其定位于企業移動服務平台。三年時間,已成長為全球用戶量第一的企業移動服務平台,服務企業數量突破500萬家,面對的市場将在2020年達到百億元規模。釘釘将在10月發布4.0版本,推硬件、升級軟件,走從工具到平台之路。
在以自上而下創新為主的阿裡,釘釘是一個罕見的自下而上成立的事業部。在阿裡以平台型産品為主的創新成功案例中,釘釘起步于垂直和社交——兩個阿裡并不擅長的領域。
釘釘的成長,證明了阿裡内部創新的另一種可能,一種微信式的創新——既依靠總部資源,又與總部保持距離。同時,一切圍繞産品,追求完善的産品體驗,對産品調整較克制。這對于宣稱要将未來押注創新的阿裡而言,或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案例。
背靠阿裡、遠離阿裡
阿裡戰略思想基于“履帶戰略”,創新也正是基于此思想的排兵布陣。
馬雲希望阿裡成為跨過三個世紀,生命力達102年的公司。但任何一個業務鼎盛不過三年。轉衰之際,其他業務要接棒,拉動公司滾滾向前。這是阿裡在2008年左右定下的戰略思想,稱為“履帶戰略”。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之下,阿裡業務創新多是自上而下,戰略驅動的——馬雲及阿裡管理層基于5年-10年後的未來,給集團制定前進方向,随後舉集團之力将其實現。
所以阿裡的創新更多是基于平台的“大創新”,革命産業底層,從B2B、淘寶到目前的天貓,再到未來的螞蟻金服、菜鳥都是如此。但基于産品的“小創新”往往并不成功,如中國雅虎、阿裡軟件、星晨急便、阿裡手機等。而騰訊正相反,騰訊往往是基于已存在的産品形态,如通訊工具QQ和微信,創新出小而美的功能升級,如朋友圈、微信錢包等,實現極緻優化的産品體驗。
2014年社交産品“來往”的失敗給阿裡上了生動一課。來往前身是20人的“湖畔”團隊,2014年被定為“CEO工程”後迅速擴張到上百人,最終恰恰因為其“富營養化”——關注太多、資源太多、期望太高而失敗。
時任來往産品線負責人,現釘釘負責人陳航(花名:無招)告訴《财經》記者,來往之後,阿裡高層反思——即使集結最豐富的資源,阿裡也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而馬雲也認識到,空間對于初創項目的重要性。
釘釘誕生于來往之後,由無招帶領來往原來的隊伍組建。它的誕生來之不易,因為按照慣例,阿裡創新失敗的業務将被慢慢停掉,從停止擴招、維持運營,到人員和業務在内部逐漸分流。
“在大公司内部創業其實非常殘酷,一個産品最終沒有成功,這個團隊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費。團隊會解散,資源被重組。”無招說。
2014年春節,團隊開始尋找出路。這批曾被視為精英部隊調崗來往的人仍心懷不甘。此時,企業社交“工作圈”的想法誕生。
2014年5月他們在阿裡創業聖地湖畔花園開工。由一個中層員工、P8級的無招帶領的六名基層員工組成。2015年1月,這款企業通訊工具正式以“釘釘”為名,悄然發布了1.0版本,支持IM即時通訊與電話功能打通。
相比來往,釘釘是另一個極端,一開始就不宣傳、不推廣,1.0版本發布時,即使在阿裡内部也鮮為人知。成立一年多來,釘釘是來往下的虛拟團隊,錢和人的問題分别靠時任CEO陸兆禧的“總裁特别經費”,和從來往團隊拉人解決。
無招說:“做釘釘的這幫人很多都是有理想的,但在來往的時候是沒有使命感的。”“以前在來往是茫然的,需求變來變去,不知道做給誰。” 釘釘産品線負責人吳振昊(麼麼茶)對《财經》記者說。轉身後釘釘成了阿裡内部最拼最累的團隊。
一次偶然讓釘釘走到台前。2015年馬雲去複星集團參觀,馬雲這才聽說,“你們阿裡旗下有一款産品,幫複星解決了不少管理問題。”馬雲直言釘釘是“驚喜”,充分首肯。釘釘也趁勢于2015年5月成立了事業部,結束了“化緣”的日子。
浮出水面的釘釘,服務的企業組織數量半年内即突破50萬家,由無招帶領的50人的團隊從湖畔花園搬到了離阿裡園區不遠的龍章大廈。
阿裡吸取教訓,給予了釘釘“特區”身份。釘釘依次在阿裡集團年終評分中拿到了4.0和3.75,均是當年的最高分;同時集團又給釘釘留有足夠空間。管理層為釘釘設出“戰略管理委員會”,作為決策綠色通道。2017年9月,逍遙子慰問釘釘員工時,直言:“我對釘釘的态度隻有一個:不打擾。”
對于一家已經在電商領域取得優勢地位的超大型公司,最難的不是在關聯領域持續領先,而是在一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支持一個不同文化的團隊成功。
釘釘文化非常鮮明——狼性、使命感、高舉高打。去釘釘應聘的人通常要帶上瘋狂傳播釘釘的“投名狀”,還将被告知,加入釘釘就是投身創業,沒有退路,要“先跟家裡人商量”。無招要求釘釘員工“又是書生又是土匪”——思考理性、做事瘋狂。
無招被釘釘員工認為是個“理想主義的瘋子”,脾氣暴躁,對産品要求極為嚴苛,他逢人便推薦釘釘——包子攤老闆、幼兒園家長、記者等。
一位接近釘釘的來往高層人士對《财經》記者說,客觀來說釘釘産品水準是高于初創團隊實力的,正是這樣的團隊才能拔苗助長式上去,阿裡也包容這樣的團隊文化。
作為阿裡集團的部門,鮮明的團隊風格意味着排他性。釘釘是阿裡各事業部中面試通過率最低、也是流失率最低的團隊。中高層絕大多數是從初創團隊中培養起來的。上述高層人士透露,釘釘曾有意招攬中高層人才,後因在文化上難以融入而未果。“溝通直來直去,說話有時不好聽。直線目标以外的事不做。”接近釘釘的阿裡員工告訴《财經》記者。
釘釘是創業團隊,又是阿裡的事業部。自下而上的創立路徑意味着團隊極強的原生文化和危機感,但同時,創業公司風格的文化和打法需要不斷試探集團的邊界。2016年上半年,釘釘曾在地鐵和深圳報紙上大面積打廣告,隔空挑釁騰訊和微信,事後又因“馬雲很生氣”公開緻歉。
與阿裡的一樣和不一樣
“阿裡式”創新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往往人為賦予産品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一位從阿裡離職的高層人士評價,阿裡的心态某種程度上是救世主心态,改造一切,領導一切。
釘釘延續了這一點。無招說,釘釘和騰訊的主要區别在于,“他們是做産品的,而我們是實現使命的。”釘釘不僅是一個工具、一個平台,是從技術輸出到思想輸出,而思想的輸出就是互聯網管理思想的輸出,要服務中小企業——這是極具阿裡特色的團隊使命,與阿裡“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脈相承。
中國有4300多萬中小企業,大部分處于紙質辦公時代,而美國2000多萬企業大部分實現辦公數字化。無招說,釘釘要将阿裡巴巴的工作方式零成本、零門檻輸出給這些企業。“大企業有的是人服務,沒人管中小企業。”無招說。
一位接近騰訊企業微信的人士告訴《财經》記者,在完善産品之前就先賦予其過大的使命是阿裡的一貫特點。他們對此不以為然。
釘釘身上的另一個突出特點,産品為主,運營為輔。這也有别于多數阿裡系産品。如來往,從拉新到活動,運營為主、産品為輔。然而在社交産品上,單靠運營很難沉澱真用戶。于是釘釘一成立就決意把産品放在第一位,才有了時任産品負責人的無招牽頭。
“共創”被視為釘釘産品能力的核心,共創要求員工深入真實辦公場景,挖掘痛點,再去場景驗證解決方案,最終真正解決需求。基于用戶口頭提的要求和建議設計産品,會被無招視為“意淫”。
共創逐漸從産品習慣成為了制度——釘釘所有業務線員工,每周緻電或上門拜訪至少三家用戶。“釘釘會在每個場景裡死摳産品細節,這也是他們的核心競争力。” 學習釘釘共創制度,與釘釘上的企業共創數月的法律服務平台無訟CEO蔣友毅對《财經》記者說。
同時,釘釘作為産品具有強勢的引導性。許多釘釘視為提升效率的功能,被各路網友讨伐為“不人性”。比如,對方是否閱讀消息會明确顯示“已讀或未讀”,如果事情較急,用戶可以用“DING”功能直接短信或電話告知對方。無招認為,争議的根本在于,僅憑一個軟件無法實現工作效率質的飛躍,本質上是要通過釘釘向中小企業輸出互聯網管理思想,進而去升級其工作方式。
“不人性”的背後是将工作和溝通流程規則透明,促使員工将工作和生活分開、實現專注、信任和不裝死——這也是企業的管理痛點所在。“一個企業要成功都要來自這個企業本身想創造的價值,不是找一群想工作的人把時間耗在這裡。”無招說。
于是,外界認為釘釘帶有強制性和集體主義,但在無招眼裡,這都是為企業效率服務、科學的管理方式。“中國99%的企業、美國IT化的企業都把員工當機器。”無招說,人性某部分一定會被集體壓抑,這就是集體。無招想在釘釘中實現他的管理文化——産品功能犀利,是因為他本身就是犀利的管理者;他認為的惡習在團隊不許存在,也要通過産品和思想輸出給其他千千萬萬的企業。
盡管富有争議,但這些确實讓釘釘成功了。2017年10月,釘釘即将發布4.0版本,服務的企業數量已突破500萬家,已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移動服務平台。
一位曾在阿裡和騰訊都就職過的人士評價,在阿裡,平台型産品更易通過内部創新成功,而在騰訊,垂直型産品更易成功。而釘釘是個特例。釘釘從垂直領域和社交出發——兩個阿裡并不擅長的領域。目前,釘釘正試圖以通訊工具為核心,延展成為一個向第三方開放、提供超10萬款企業應用的平台。
三歲的煩惱
根據CNNIC數據,中國移動辦公平台近三年市場規模增長迅速,2016年達到35.7億元,增長超過70%,預計2020年規模将達120億元。
目前市場局面已初顯——釘釘領跑,微信追趕,後者未公布數據,但接受《财經》記者采訪的多家市場研究機構表示,用戶數據上微信企業版與釘釘有不小差距。而企業通訊工具遷移成本高,用戶黏性大,短期内釘釘很難被超越。
與釘釘和企業微信均有合作的Teambition CEO齊俊元告訴《财經》記者,企業微信說得不多但思考深入,其優勢是,企業微信在産品上沿用微信的用戶習慣,背後有着破10億的微信用戶池尚待挖掘。但也有一位企業微信合作商對《财經》記者表示,企業微信戰略看不懂,決心不清晰。
無招認為,騰訊系做用戶型産品,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以選擇公認風口為主;阿裡系做平台型産品,從解決問題出發,多使命驅動。“他們做産品可能專業一點,我們在眼光和商業布局上更遠一點。”
從工具轉向平台的過程,注定是一場資源消耗戰。“企業服務産品的決策成本高、決策流程長,起量非常慢。”紛享銷客副總裁黃海鈞對《财經》記者說。紛享銷客曾在2015年與釘釘正面競争,兩方都投入了數億元廣告費用。“投入産出比非常低,隻能巨頭來做。”黃海鈞說。因此,紛享銷客于2016年退出此賽道。
釘釘的挑戰在于,如何持續創造出自帶口碑的爆款功能——企業級産品通常配備的龐大銷售團隊,釘釘沒有;企業微信有巨大的流量池,釘釘也沒有;而對所謂阿裡強大的企業資源脈絡,釘釘非常謹慎。80%的釘釘用戶來自口碑傳播、自然增長。未來釘釘需探索出一條能輕量觸及4300萬中小企業的市場路徑。
一位接近釘釘的企業服務市場專家對《财經》記者分析,釘釘走到了從0到1的末尾,作為工具産品,釘釘集成太多功能,略顯臃腫;但體量和企業服務的深度、厚度又夠不上平台的定義。同時,釘釘目前是虧損的,收入很少,可以忽略不計,主要來自于用戶對某些權益付費,比如免費通話小時用完了,網盤容量滿了等。對此無招說,成為平台之後賺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會對中小企業永久免費。
釘釘更大野心是做企業服務入口,面對的是整個服務市場——美國超百億美元市值的服務企業有100多家,全球範圍内,甲骨文、SAP、Salesforce三大公司總市值達350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企業服務産品遠未成熟。
對于現階段的釘釘,其體現出的更多是社會價值,而非商業價值,對于這個三歲的應用來說,前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首刊于2017年10月16日出版的《财經》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