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瓶子代表着痛苦,迫害和那口有着未流出眼淚的井,也和在生活中每個層面與天使的連結有關。
發展自我接受鼓勵着我們去擁有意識中清晰的潛能。 粉紅色鼓勵着我們為自己的最深處帶來溫暖,仁慈和熱忱。一旦我們接受了在自己陰影深處中找到部分,我們便會發現可以更容易地将光帶入意識之中。 一串花朵象征着發光的脈輪,就像是花朵一樣。透明的上層代表着光,而這光被帶入我們的能量中心。透過對痛苦的了解,我們學會了接受。當這些特質被帶入深層的自我時,我們的生命便會閃閃發光:這些花充滿着光,并開出一串的花朵。
一串花朵也是把我們與欲望抓住或鍊住的一條鍊子。 就像是看見一家充滿着蛋糕的商店,并對它充滿感謝。如果我們将蛋糕全吃掉,必定會對結果感到痛苦。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這個概念,并且仔細想想一串花朵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這個瓶子與釋放我們靈性的驕傲和召喚無條件的愛有關。 選擇到它代表我們擁有清晰的頭腦可以為他人和自己付出愛,溫暖和關心的能力。我們将光照在我們内在所擁有的愛上。我們可以扮演一個中介者。它也暗示着我們擁有無條件接受自己的天賦,它可以照亮我們的需求,讓我們學會去接受愛和我們與生俱來的給予愛的能力。
你最近一次遭遇生活的掌掴是在什麼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随時遇到它:生活猝不及防地給我們沉重打擊,令人驚慌失措,傷心欲絕,也會打亂日常生活的節奏。我們唯有掙紮前行,但有時也難免跌倒在地。
生活對我們的“掌掴”有很多種形式,有時十分暴力,出手就是重拳,比如:深愛之人離世,罹患重病,嚴重受傷,遭逢意外,遇到暴力侵犯,孩子先天殘疾,事業失敗破産,慘遭背叛,遭遇火災,水災等天災人禍。。。 而有時,它出手相對溫和:發現别人擁有的正是我們渴望的,嫉妒在心中一閃而過;感覺自己和别人失去聯結,為此深感孤獨痛苦;突然受到刺激,然後對自己在刺激上出現的反應感到不滿;還有那些刺痛感,比如挫敗,失望,被拒等等。
有時,掌掴事件會很快褪色,成為回憶,仿佛曾經的一陣短暫,粗魯的敲門聲;有時,被掌掴的經曆則會帶來殘酷的打擊,令我們深陷迷霧,需要好幾天甚至好幾周才能緩過來。無論掌掴的形式如何,有一點都毫無疑問:它會傷害我們。它突如其來,令人厭惡和抗拒,但問題是它還隻是序曲,随之而來的一切更加艱難。因為當我們被掌掴驚醒後,接下來就要面對“現實裂隙” (THE REALITY GAP) 。之所以稱為“現實裂隙”,是因為一邊是我們“擁有”的現實,另一邊是我們“想要”的現實。兩者之間的裂隙越大,各種痛苦的情緒就會越猖獗。
大多數人在應對巨大的現實裂隙時,深感力不從心。每當遇到現實裂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努力彌合它:盡快行動,改變現狀,盡可能達成期望。如果成功了,即彌合了裂隙,我們就會感覺良好;深感幸福,心滿意足,重歸平靜,如釋重負,而且很有成就感。
這種感覺當然很棒,畢竟如果做點什麼就能心想事成。 但是假如沒有達到目的,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如果現實裂隙無法彌合,比如:深愛之人離世,摯愛的伴侶離開,心愛的孩子移居海外;失明,或是身患絕症。。。那麼,我們會怎麼樣呢?另外,即使這些現實裂隙能夠彌合,卻耗時良久,那又是怎樣的情形?
隻要活着,我們就都會經曆失望,挫折,失敗,喪失,拒絕,疾病,傷害,衰老和死亡。。。。。如果面臨的現實裂隙很小,或是看似能迅速彌合,那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會處理得不錯。但是,随着裂隙越來越大,無法彌合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就會越來越感到自己在困境中掙紮。正因為如此,擁有“内在滿足”特别重要,那是一種深深的平靜,幸福和活力感。即使面對巨大的現實裂隙,即便是夢想永遠不會成真,目标一直無法實現,即便生活總是殘酷不公地對待我們。我們依然擁有“内在滿足”。相對于從外部滿足而言,内在滿足是一種深深的平靜和幸福感,需要在我們的内部持續培育。而且,美妙之處在于:實現“内在滿足”的資源對我們來說總是觸手可及,每當需要時就會從内心湧出,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每一種境遇下,我們都面臨“發生的現實”和“渴望的現實”這兩者之間的裂隙。而且這個裂隙越大,我們真正能做的就越少。
當我們身處不盡如人意的外在條件下,頭腦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劫持我們的注意力。 它會把我們拽回過去,再次播放撕開裂隙的痛苦事件;也可以把我們扔向未來,變魔術一般地突然召喚出各種恐怖劇情;它還可以将我們深深推入當前問題的沼澤地,讓我們在痛苦,壓力和艱難中泥足深陷,難以自拔。
對于有些人來說,現實撕開一個巨大的裂隙,其實會助于澄清生活的真正使命:我們開始觸碰那個“更宏大的圖景”,反思生活的真正意義,聯結自身的核心價值,并且收獲成長和進步。我們甚至還能找到一個理由,或是創造出一種使命以點燃自身的熱忱,并因此感到充滿活力。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影響則完全相反:我們的頭腦可能會強烈對抗現實撕開的裂隙,宣稱生活毫無意義,希望渺茫和不堪忍受。一旦被這些想法套牢,我們就會失去生活的意志,活着成了一種負擔,一切都索然無味。
當一個人長期處于壓力下并感覺無力行動時,會導緻人的各種各樣成瘾的行為。比如,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身處壓力下的吸煙者明顯更難抵抗對尼古丁的渴求。
這裡給大家講一下大腦的獎勵系統,獎勵現象是我們簡單而強大的生存驅力。大腦的獎勵系統涉及大腦的一些關鍵區域,這些沿着一個叫作“内側前腦束”(MFB) 的區域分布。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叫作“腹側被蓋區”的深層大腦結構。它由許多神經細胞組成,其中的一些細胞包含多巴胺 -- 一種關系到大腦各種功能 (包括獎勵在内)的神經遞質。腹側被蓋區的神經元連接着很多大腦區域,其中包括前額葉皮質,杏仁核以及伏隔核。杏仁核(AMYGDALA)負責處理與生存相關的情緒。在面對強烈的愉悅,恐懼和憤怒時,它的反應尢其強烈。在碰到某一特定事件時,杏仁核會決定情緒反應應有的強度。當渴求出現時,杏仁核發出的信号會被增強,使得成瘾者的渴求情緒反應大大超出其“應有的”強度。這種被增強的情緒同樣會讓成瘾者的反應行為(比如吸毒,性,飲食和賭博)得到強化。
腹側被蓋區同樣也會伸向伏隔核。作為大腦中最有趣的區域之一,㐲隔核與愉快和獎勵有着一定聯系。
1954年科學家将銀絲制成的電極放到15隻公白鼠的腦中,并衡量刺激不同大腦區域所産生的效果。對于白鼠來說,按壓操縱杆并向伏隔核釋放電刺激可以帶來一種極大的增強。這些白鼠甯願刺激伏隔核也不願意進食,甚至在即将餓死的時候,它們仍要試着再按一按操縱杆。然而,當人們切斷電源時,白鼠們終會“意識到”不會再有更多的刺激時。這時,你大概會認為白鼠會放棄,會按下食物杆并開始進食,可事實并非如此。相反,白鼠們會在角落蜷成一團,最終饑餓而死,而它們面前就放着那些它們本該進食的食物。為何白鼠會在過度刺激伏隔核後拒絕進食呢?
這是因為釋放刺激信号的多巴胺受體的數量已經被大大減少了或者說下調了。(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在受到刺激後會釋放多巴胺給其他神經元,一種信号所釋放的多巴胺信号越多,細胞會被過度激活,大腦會告訴你,你體驗到了獎勵,甚至超出期待)。當白鼠被電極過度刺激,它們意識到自己體内擠滿了太多的多巴胺受體,這影響到了白鼠體驗獎勵的能力,不再有什麼能夠帶來獎勵,連食物也是如此。 獎勵系統被摧毀,白鼠因饑餓而死。所以當人類體驗到過度刺激時,比如可卡因渴求,多巴胺會充滿他們的伏隔核,多巴胺受體的密度因此下調,最終,成瘾者将無法從藥品以外的任何東西中體驗到獎勵和愉悅。
那麼當人們處于不如意的環境底下時,為什麼會容易産生成瘾行為呢?這又涉及到大腦的一個欺騙行為!
當事實與我們的信念相悖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急于去改變事實。 -- 約翰 肯尼斯 加爾布雷
對于我們的大腦來說,無助感和失控感是很難接受的,所以大腦會想方設法來避免讓你體驗到這種感覺。 感到自己失去控制且無法應付周圍的局面,這是一種可怕的體驗。
相信自己能夠掌控自身的行為,這對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并且,要想讓他們承認自己會被一些無法控制的環境所影響,這似乎不可能。
為了避免這種極其讓我不悅的感覺,大腦創造了一種控制的錯覺,它告訴你:“我能處理好它,這并不是問題。” 同時,它會讓你錯誤地以為自己已經具有洞察力和理解力。所有這些強大的心理過程都旨在保護你的自我感。
很多時候人常常會有一些固執己見和魯莽的計劃,周圍的朋友和家人都會告訴他們這是一個魯莽的計劃,但他們就是會非常确信自己的方法會取得成功,甚至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朋友,愛人甚至自己的醫生“就是不理解他們?”
這就是認知偏差。 大腦會用這些偏差來創造一種控制的錯覺。 所以當人們感覺事态超出自身可控的範圍,當人們處于痛苦,焦慮,無助等一些負面情緒的狀态下,人們會更傾向于沖動利用一些行為來幫助自己逃避這些負面情緒,這是大腦在欺騙我們,讓我們誤以為這樣就可以産生掌控感。借助香煙,酒精,吸毒等行為我們以為我們消滅我們大腦和身體裡的負面情緒和想法,在短暫的歡愉中我們錯以為掌控了人生。 但是我們卻不懂得一旦我們借用錯誤的手段和方法來幫助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時候,有時候我們會驅動人生裡的負面循環,下一次再碰到同樣的負面抑郁,焦慮,憤怒,怨恨,恐懼,壓力,悲痛和失敗時,我們的大腦獎賞系統就會自動開啟,說:去吸煙吧,它會幫助你體驗到了獎勵,它甚至超出了你的期待。”由此,你的人生将一開啟一系列成瘾行為,一次吸煙行為帶來更多次的吸煙,一次喝酒行為帶來更多次的喝酒行為,一次吸毒行為帶來更多次的吸毒行為。之後這些成瘾的系統還會引發大腦裡另一個系統的啟動 -- 負責懲罰的系統,我們稱它為“行為抑制系統”,當你大腦裡的多巴胺受體數量由于你的成瘾行為而持續下降時,就像小白鼠一樣,你将無法再從其他行為中獲得獎勵的喜悅,你的行為抑制系統就會被激活,你開始對生活中發生的其他事情更加無力抵抗,你會持續承受更多的苦難。
無論何時遇到現實裂隙,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下面這個問題,可能會很有幫助:“面對這種情況,我要選擇什麼樣的立場?”我們可以選擇對生活繳械投降,也可以選擇做一些意義更深遠的事。想要選擇一種立場時,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探索到底什麼是真正需要的。分清欲望和想要的東西很重要。因為我們并非總是想要自己無法獲得的東西。在什麼時候更有可能想要那些無法獲得的東西呢?
這裡我們做一個經典的抗拒實驗。我們讓180名大學生看了四張海報,然後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選擇(從第1選擇到第4選擇)為海報評級。告知大學生,每個人都會得到自己選擇的第一張海報。之後通過心理控制源測試确定每個大學生心理控制源是内在(被試傾向于認為他們是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還是外在(被試傾向于認為生活被一些超出自己控制的外在因素所左右。)
兩天後,大學生被分成三組。第一組被告知,由于運輸問題(非個人原因),他們将無法得到第三張海報。第二組被告知,他們選中的第三張海報數量有限,由于個人的原因(對其學習成績的評估),他們也不能選擇第三張海報。最後一組是一個對照組,實驗者隻是讓他們重新進行選擇。
實驗得出了非常有趣的結果。當由于個人的原因無法獲得第三張海報時,内在心理控制源的大學生對第三張海報表現出了更強烈的欲望;另一方面,當由于非個人原因而無法獲得第三張海報時,具有外在心理控制源的大學生則會表現出更強烈的欲望。這意味着什麼? 這與渴求有着什麼關系?
該實驗表明,你并非總是想要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你是否想得到某物,取決于你對“為什麼我無法得到它”這個問題的看法。在你看來,如果控制着你的生活的那種主要力量正是讓你無法得到某物的主要原因,那你就會更想要它。
你的欲望是一種渴求心理感,你想要的東西是一種物質性外在需求。
你緊抓不放的是你的渴求感還是你的真實需求?你并不會對你“想要“的每一種東西都産生”渴求。”
尼采曾經寫到:“歸根結底,我們愛的是欲望而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當涉及成瘾時,成瘾者的思想,視角,行為甚至他的神經元或腦細胞都被投入到了所渴求的物質或行為中。 比如酒瘾者,他們往往并非是因為需要而飲酒,而隻是因為想飲酒而飲酒。成瘾者需要他們所渴求的物質和行為來維持生活。
顯然,沒有人喜歡或是想要現實裂隙。實際上,裂隙越大,人們越厭惡它,越會不顧一切想要消除它。然而,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現實裂隙。當重大苦難突然降臨時,這種情況就會更普遍。我們的頭腦可能強烈抗議:“這不公平!”“為什麼讓我攤上這種事?”“我真受不了。”“生活為何如此艱難?”“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不過,信不信由你,即使是處于巨大的不幸當中,依然有人能夠将生活視為一種榮幸,并且充分利用它。
面對現實裂隙,一旦迷失在痛苦想法的迷霧中,就很難做出有效回應。
當現實就這樣撕開一個巨大裂隙時,并沒有什麼可以控制痛苦的良策能将它立刻趕走,可是如果我們允許自己被痛苦控制,隻會讓一切更舉步維艱。在剛剛出生,蹒跚學步和幼年階段,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被自身情緒所掌控。恐懼,憤怒,悲傷,内疚,失望和焦慮,一切情緒都能把孩子驅使得團團轉,仿佛受搖控器指揮的機器人。如果生氣,就會大喊大叫,猛踢亂踹或是狠狠跺腳;如果害怕,就會躲藏,哭泣或逃跑;如果傷心失望,就會低聲啜泣,痛哭流涕或是号啕大哭。
歲月漸長,我們學會各種控制情緒的方法。我們學會了通過食物,音樂,電視,書籍或是遊戲讓自己從不愉快的情緒中分心。随着我們漸漸長大,可用的分心物也越來越多:鍛煉,工作,學習,愛好,網遊,電郵,音樂,運動,酒精,園藝,遛狗,烹饪,跳舞等。學會遠離那些感到難以應對或頗有挑戰的人,地方,活動和任務。
學會發展出很多思考性策略,有時确實能幫助我們舒緩痛苦的情緒。比如:
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列出清單
換個視角看待處境
責備或批評他人
強力捍衛你的立場
積極地自我肯定
輕視問題或者假問題并不重要
等等,最後,一項常用的策略就是,開啟成瘾模式,借用無論是食物還是酒精或者吸毒或香煙等暫時幫助自己緩解痛苦情緒。
可是我們依然飽受心靈之苦。其實我們已經得知控制的策略并不能真正幫我們從痛苦情緒中解脫。
事實就是,我們要充分地生活,就需要全然經曆人類的情緒,而不是隻局限于“令人感覺良好”的情緒。情緒如同天氣,一直變化不息,有時令人十分愉悅,有時讓人極度不适。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我們認“每天都必須有好天氣,如果某天陰冷潮濕,就一定是出了大錯。”
那會怎麼樣?秉持這種态度,我們将會與現實生活展開多麼激烈的鬥争?
我們很清楚自己無法控制天氣,所以根本不會徒勞而為。無論是陰晴冷暖,增減衣物就能适應良好。但是一有情緒,我們總是竭盡全力控制情緒。這很自然,我們都趨樂避苦。似乎我們從未被教導如何應對痛苦情緒,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學到的隻有兩種反應方式,即控制和被控制。
要找到與情緒之間的關系:找到了一種對它們做出反應的嶄新方式,我們學會了如何在自身的痛苦中找到平和穩定,如何在自己的内部“創造空間”,允許情緒自由流動,而不是受其驅使或是深陷其中。
這種能力我們稱為“擴展”。 當現實就這樣撕開一個巨大裂隙時,并沒有什麼可以控制痛苦的良策能将它立刻趕走,通過擴展而非控制來幫助自己正确面對各種現實與理想的裂隙!
我們将生活看作一幕幕不斷變幻的舞台劇。在這個舞台上演出的全都是你的想法和情緒,都是你可以觀看,傾聽,觸摸,品嘗和嗅聞的事物,以便看清楚更多的細節:有時,可以将燈光照向某位演員;有時,也可以讓燈光照亮整個舞台。
通常來說,痛苦情緒出現時,我們不會感到好奇,也不願意接近和探索,仔細看看他們的成份,也沒有特别的興趣想要從中學習。總的來說,我們根本就不想了解痛苦情緒,真正渴望的是忘掉它們,分散注意力,或是除之而後快。相對于仔細探究,我們更傾向于本能逃離。
當我們以開放和好奇的注意力觀察情緒時,就總會遇到想法和感受。“想法”是指頭腦中的詞語和畫面;“感受”是指身體内部的感覺。“感覺”有時會和“情緒”交替使用。留意那些内在威脅,不快或痛苦時(即一切我們通常想要逃避的想法和情緒),如果我們能夠自願而誠懇地觀察它們,真正帶着開放和好奇檢視它們,就很容易發現一些對我們有用的事。我們會學到:如果能為情緒創造空間,它們就不會像看起來那麼強大;情緒并不能傷害我們,即使會令人感到不快;情緒也無法控制我們的胳膊和腿,盡管它可能會讓我們發抖和搖晃;我們沒有必要逃離或是躲藏,也沒必要與情緒戰鬥或對抗。
學會這些,将會讓我們從情緒中解脫出來,從而将時間,精力投入改善生活的實際行動中,而不再是消耗于竭盡全力地控制情緒。
學會把自己帶回當下,帶着開放和好奇,全然留意此時刻正在發生的事,全然投入到你的經驗之中。
學會自我關愛而非自我放縱,這是一個真空的世界,時時處處都需要你付出時間和能量,但是你也應該像身邊的其他人一樣,把一些時間和能量留給自己。 學會分辨“你需要的”和“你想要的”之間的差别。在眼前之事與你的生活之間找到某種平衡。
把你的自我關愛想成一個儲蓄賬戶,當我們想要存錢的時候,需要每個月都存一筆小錢以備困難的日子和緊急情況用。同理,定期做一點自我關愛,結果也會疊加。當你有大量的時間的精力時,就是充實你身體銀行賬戶的大好機會,還可以通過做一些對自身有利的事情來提高利率。把好的東西存入你的自我關愛銀行,就是建立資源庫。這樣,當生活讓你感覺無法堅持的時候 -- 無論是壓力,疲憊或者更糟糕的情況來襲時,你都可以在自我儲蓄庫中找到可用的部份來抵抗。
為了讓自己的關愛資源庫保持盈餘庫,想一想什麼能讓你感覺良好,什麼對你有用,然後列出讓你感到輕松,滿足,精力充沛或感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的行動清單。
1. 晚上10:30上床睡覺
2. 每周騰了一些時間和工作之外你感覺最輕松,最放松,最積極的朋友交際,這樣你就可以完全做你自己。
3. 動起來。找一個你真正喜歡的體育鍛煉項目。
4. 打個盹兒。把你的手機調成飛行模式,拿出你最柔軟的毯子,在沙發上蜷縮20 分鐘
5. 用放松精油洗一個長時間的澡,選擇玫瑰精油或乳香精油這種奢侈品,熏衣草精油用來放松,佛手柑或柑橘精油用來提升你的狀态。
如果每天都能放慢腳步,感恩擁有的一切,我們很快就會發展出一種更強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随時随地都可以獲得:隻要花上幾秒鐘,帶着開放和好奇留意我們看見,聽到,觸摸,品嘗和嗅聞的事物;觀察陽光下粒粒塵埃的翩翩起舞,感受暢快呼吸的感覺,嗅聞新鮮出爐的咖啡香氣。。
你做的感覺良好的事情越多,自然會感覺越好。
關愛自己會讓你更開放地去接受别人的愛,同時也能付出更多的愛。而你生活的良性循環從這裡開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