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須知少年淩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這兩句詩火了,原因是北京大學用這兩句詩為今年的高考考生加油,但因為網上流傳的一首僞作“須知少時淩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哪曉歲月蹉跎過,依舊名利兩無收”,遭到了群嘲,引爆網絡。
但實則北大用的這兩句詩是修改過的,源自晚清詩人吳慶坻《題三十小像》中的“須知少日拏(ná)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原文如下:
題三十小像
吳慶坻
食肉何曾盡虎頭,卅年書劍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黃祖,幞被今猶窘馬周。
自是汝才難用世,豈真吾相不當侯?
須知少日拏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
泰山學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告訴記者,吳慶坻不止留下了這一首慷慨絕唱,還曾賦有一首泰山長詩,也寫的蒼涼深沉,堪稱佳作。
吳慶坻(1848—1922),字子修,别号悔馀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曆任會典館總纂,四川、湖南學政。辛亥革命後退居上海,與馮煦、樊增祥等組織文學團體超社和逸社,以遺民終老。有《補松廬文錄·詩錄》《小槐簃吟稿》。
周郢介紹,1913年,以遺民身份客寓上海的原任清學部侍郎、教育家林紹年(1845-1916,字贊虞,福建閩縣人)拟東遊泰山,當年的四月初八浴佛日,超社諸人在上海樊園舉行第四次雅集,為林紹年遊岱餞行。到場的社友有林紹年、陳三立、瞿鴻機、缪荃孫、沈曾植、沈瑜慶、周樹模、王仁東、吳士鑒、樊增祥和梁鼎芬等人,吳慶坻也在其中。
雅集中,畫家何維樸(1842—1922,字詩孫,湖南道縣人。同治鄉試副貢,曾任内閣中書,畫以山水著稱)為林紹年繪《登岱圖》,并請到場的社友題辭,集成一卷。後來林紹年之子葆恒将之影印出版,得留存于世。其中便有吳慶坻之作。
癸醜浴佛日超社四集散原招飲樊園時健齋侍郎将東遊泰山賦此贈别即請教正
吳慶坻
蒼梧泣罷悲回風,掉頭複向滄海東。
平生遊屐所未到,稍假山水開心胸。
拏舟孤嶼訪林社,後先祠宇皆巃嵸。
金焦兩點渺煙際,醉眼坐看江山空。
海曲攀追勝侶集,法華會拟金城中。
禅參米汁犍槌食,投轄泥飲煩孟公。
中酒我憶十年事,軒開八樹賓僚從。
危樓落日吊蒙段,公方淡榮銷邊熢。
其年試士用新令,苦拖斤鑿開倥侗。
科舉尋罷士氣喪,婺尾虛撷蠻花紅。
公嘗語我有政本,宜厲廉節鉏貪庸。
三司制置自紛擾,覆車前鑒懲熙豐。
入參樞密效忠謇,觸邪嶽嶽無摧鋒。
前張後極倏飄滭,天阿誰與翊紫穹。
再谒京邸訝公瘦,花前置酒無歡蹤。
昔火危語若左诠,眼見銅駝埋棘叢。
鈞天夢覺刹那頃,禾油麥秀悲故宮。
貞元朝士曙星幾,相思首疾如飛蓬。
小車遊洛偶然至,真率一會聊從容。
公今東遊登岱宗,天門詄蕩懷秦封。
上叩蒼精訴真宰,遐尋日觀窺鴻濛。
天雞一唱四海白,人間何世猶夢夢。
攝衣更上望吳峰,孔岩仰止莫嗟吾道窮。
豈同聶氏但作道裡記,
當與惜抱遊記文筆争豪雄!
“吳慶坻的題詩前半是對林紹年的稱頌,從‘公今東遊登岱宗’開始,轉入對泰山的詠歎,言泰山是一個可以通往神聖的空間,可以上叩天門,傾訴心中煩郁(姚達兌《民初清遺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想像——何維樸﹤登岱圖﹥及其題詠研究》,《蘭州學刊》2017第7期),面對塵世紛擾,林紹年此行應該籲天體聖,以伸吾道,而不是止于摹山繡水,争文字之工。吳慶坻奮筆瑰詞中,展示的卻是勝國遺民的怆懷悲觸。”周郢說。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