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從鄉村木匠到藝術大師
“芝木匠”苦學技藝
1864年1月1日,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塢,小名阿芝。8歲開始入蒙館讀書。齊白石出身寒門,讀書不到一年,便辍學在家,砍柴放牛。因他身體孱弱,幹不了田裡的重活,家裡就想讓他學一門手藝,以備将來養家糊口。恰巧,齊白石有一位本家叔祖是大器作木匠。大器作木匠,就是專門蓋房子,做桌椅闆凳和種田工具這類粗活的木匠。這年年初,父親就提出來讓齊白石跟他學木匠手藝。
大器作是個苦力活。瘦弱的齊白石扛不動大檩條。時間不長,師傅見他幹不動重活,就把他打發回家了。這時,有人說閑話:“阿芝哪能學得成手藝?”自尊心很強的齊白石聽見後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樣兒來。
16歲時,齊白石投師到周之美門下,改學雕花木藝。雕花木藝比大器作更加精細。齊白石看着生動的花樣子,打心眼裡喜歡。他學得很有興緻。師傅見徒弟聰明好學,也教得格外認真。
轉眼三年過去了,從齊白石手裡出來的花樣子越來越生動精緻,刀法運用自如。他還特别将平日裡自己所畫的花卉果實加入到代代相傳、一成不變的傳統圖案中,又根據鄉裡人喜聞樂見的吉慶詞兒勾摹出許多人物故事,創造了許多有意思的新花樣,很受人們的喜歡。漸漸地,他成了方圓百裡内有了小有名氣的“芝木匠”。
《百年巨匠——齊白石》視頻截圖
一本《芥子園畫譜》讓他踏入繪畫世界
20歲那年,齊白石随師傅外出做活時,在一個主顧家裡無意間見到了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芥子園畫譜》也就是當時的繪畫教科書。齊白石仔細翻閱之後,發現裡面的圖畫自己也能畫,如獲至寶,遂把書借回家。夜晚,齊白石不忍睡,伴着油燈,用薄竹紙一幅幅地勾影,如癡如醉。
他将用過的薄竹紙釘在一起,半年過去了,一共攢了16大本。一頁頁翻看,紙上的花樣一點點逐漸生動、活泛起來。從那以後,齊白石做雕花木活,就用畫譜作依據,既能花樣出新,畫法又合規則。這為他後來繪畫打下了良好基礎。
齊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
27歲拜師開始正式學畫
齊白石正式學畫時,已是27歲了。這時,齊白石家裡的境況很不好。人口一天天增多,年景不是旱就是澇,田裡莊稼收不了多少,賦稅又重,全家人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過着十分凄苦的日子。
這一年,齊白石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拜師後,他就住在胡家。胡家安适、優越的生活,不但沒有拉開他同家庭的距離,反而加深了他對家庭的關切和懷念。每當夜深人靜,妻子愁苦的面容,父親彎腰駝背扶犁耕作的情景,母親骨瘦如柴,風吹雨倒的身影……一一浮現在他的眼前。
齊白石意識到,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學畫,隻有争取一切時間加緊學習。自己必須快馬加鞭,一天當兩天;甚至當三天四天,他不顧疲勞,不顧身體,一個勁兒拚命學。
齊白石跟陳少蕃讀《唐詩三百首》,因為有小時候的基礎,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把詩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接着,齊白石又讀了《孟子》、唐宋八家古文、《聊齋志異》等。他一邊讀書,一邊跟胡沁園學畫。胡沁園向他傳授了許多作畫的理論,還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畫拿出來,讓齊白石仔細臨摹,同時,又介紹齊白石向湘潭名畫家譚荔生學習畫山水。
在兩位老師的悉心教導下,齊白石的書畫大有長進。他很快就進入了文人雅士的社交圈子。讀書學畫,讓他眼界漸寬,畫藝漸長。他收起斧鋸鑽鑿,拿起畫筆,決定賣畫養家,向鄉間文人和畫師方向轉變。
57歲的“北漂”老人
從1864年到1901年,齊白石從沒有離開過故鄉。鄉間的事物成了他畫作中的常客。别的畫家不屑于理會的鋤頭、鏟子、小蟲、青蛙甚至老鼠都躍然于他的畫中。他的畫樸素自然,一見就仿佛聞到來自鄉村的氣息,聽到了孩童們稚嫩清脆的歌謠。
對于藝術的執着追求讓他40歲以後五進五出,行遍天下。就在57歲那年春夏間,齊白石的家鄉發生了兵事,家鄉謠言四起,有碗飯吃的人,紛紛另謀避地之所。他迫不得已辭别了父母妻子,攜着簡單行李,獨自動身北上。
自此,齊白石在57歲的年紀,成了一名“北漂”。也正是由于這次悲傷,齊白石走上了藝術人生的重要轉折。
這幅畫為齊白石老人87歲時所作,畫中一群小雞生動活潑,你追我趕,一路向前,刨土啄食,其樂融融
60歲時成為“海國都知”的老畫家
齊白石到了北京,住在法源寺廟内。遠離故鄉的夜更加難熬。齊白石想起父母妻子、親戚朋友,遠隔千裡,不能聚首一處,輾側枕上,往往通宵睡不着覺。剛到北京的時候,他沒有名氣,也不被社會接受。平日裡賣畫刻印,生活過得并不好,再加上那時物價低廉,隻可以勉強維持生計。
正在齊白石孤單地飄零在外鄉時,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陳師曾。“我那時的畫,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為北京人所喜愛,除了陳師曾之外,懂得我的畫的人,簡直是絕無僅有。”齊白石在自述中說道。陳師曾與齊白石的相遇純屬偶然。有一天,陳師曾去琉璃廠閑逛,不經意間見到齊白石的印章,大為贊賞,便特意趕到法源寺拜訪。沒想到,兩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
此後,陳師曾應邀去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攜帶齊白石花卉、山水數幅,供展覽出售。沒想到,畫一挂出來,便銷售一空,花卉每幅賣了100銀币,二尺紙山水更是賣到了250銀币。
不僅如此,法國人也拿了齊白石和陳師曾的畫,準備參加巴黎展覽會。日本人還專門為他們拍攝了紀錄片,在東京藝術院放映,轟動一時。
消息傳來時,齊白石大喜過望,乘興賦詩一首: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衆争誇。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
從此,齊白石的藝術漸入佳境。琉璃廠那些嗅覺敏銳的古董商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一時間洛陽紙貴。雖然他會有“一身畫績終難了,晨起揮毫夜睡遲”的煩惱,但日常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再也不用過那種寄人籬下的清寒日子了。
2009年,在布魯塞爾的皇家美術館,觀衆在《再序蘭亭·中國書法大展》開幕式上參觀齊白石的書畫作品
10年謝客閉門變法
不幸的是,不到一年,陳師曾就在去南京為母親奔喪的途中得痢疾病逝了。齊白石失掉一個知己,心裡頭覺得異常空虛,眼淚也就止不住地流下來。齊白石曾有“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兩句詩來形容陳時曾。痛苦之中,齊白石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變法之路。
在齊白石這個歲數,其他的畫家早已急于守成,作品少有,更别說是改變畫風,追求陌生的藝境,唯有他。他發誓言說:“餘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時也。”
“掃除凡格總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正是他在1920年到1929年之間以超出常人的毅志和精力,用10年時間關門杜客、潛心研究的寫照。齊白石不斷摸索适應自己才秉、氣質和學養的藝術道路。從原來刻意追求和摹仿前輩大師,到信手拈來任意發揮;從疏朗冷逸,到熱烈厚重,齊白石的變法經曆了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到1928年,“十載關門”的齊白石在花鳥畫上變法的新風格已經成熟,他的藝術在這一刻破繭而出,大放異彩,他從此進入了一個“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的自由境地,帶有強烈齊白石個人符号的“紅花墨葉”派畫風開始獨步畫壇。
師法自然,匠心獨具,融入自我,齊白石的變法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變,而是一場蕩氣回腸、轟轟烈烈的“核裂變”。
鬥轉星移,齊白石從一個鄉村木匠到一個藝術上的多面手,詩書畫印無一不精,花鳥、山水、人物無一不能。他曾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正是這樣一個不欺世媚俗、執着追求的藝術大師,才給後人留下了一件件和諧奇趣、寓意無窮的傳世佳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