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專家,無他,惟手熟爾。
還記得歐陽修的《賣油翁》嗎?
康肅問老翁:“汝亦知射乎?”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老翁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老翁卻說“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射箭也好,倒油也罷,隻不過練習得夠多,十分熟悉而已。
通過刻意的大量練習,建立肌肉記憶,當需要操作的時候想也不用想就可以做出來。
在電影《教父》有一句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前者就是高手。
《如何成為專家》的作者田志剛是中國知識管理的重要推動者。也是《你的知識需要管理》的作者,是衆多機構知識管理實施的顧問。知識管理中心創始人、主任,被譽為“真正懂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專家。
一個普通人進入職場,距離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有多遠,要經過哪些步驟才能真正地達到專家的水平和能力呢?
田志剛老師對如何成為專家進行了初步探索,定義了從普通職場人到專家要經曆的5個階段:探索、新手、勝任、高手和專家期。
這五個階段,你在哪一步,隻要找對路子,下夠功夫,你就可以超越許多人。
成為專家還要注意兩個核心就是必須有方向和目标。
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就把這個目标細化成可操作的步驟。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就把手上的工作做到極緻。
一年做十件事和十年做一件事,回報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成為專家的基本條件之一。
學習,實踐、思考則是成為專家的支柱。
懂得專家的外部認可和品牌塑造方法,在每一部分中從實際操作角度列出相應清單及進階指南,讓處于不同層級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所處的階段選擇提升目标并且去行動。
什麼是專家的外部認可和品牌效應呢?
現代社會,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除了熟人和貨币之外,還存在着一種信任機制,即專家信任。
當家裡有個寶貝老古董但不知道真假時,你就會請個專家給你做個判斷,當生病時,就會請個大牌醫師進行診斷和咨詢。這就是專家信任。
因此大部分都希望能夠成為某一行業或領域的專家,在傳統領域裡,專家代表着對卓越的追求,而現在的時代能在某個點上做到頂尖水平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因為普通工作者的時代已經終結,未來他們的工作和崗位很可能會被各類人工智能所替代。
2030年,由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将會有7500萬至3.75億人需要重新找工作。
你聽說過富士康的機器人嗎,很多富士康員工有一天去上班,卻被告知崗位沒了。
富士康昆山廠區工人由2013年的11萬人縮減到現在的近6萬人。
15台設備隻需要3名員工操作,一天還可以生産130萬件中間産品。以前要完成這麼大的生産量需要上百名工人。不當是富士康,許多企業,你沒有本科以上學曆,沒有一定的專業特長是進不去的。
很多低學曆的人上一個月班28天,2800到3500左右,還不管吃住,但不上班又沒有飯吃,上班又存不到錢,上班就為了活命,這就是窮人的命。
不要文化低的人了,就連很多優秀的央視主持人也陸續離職了,因為看電視的人少了。電視台也在貶值。
“互聯網 ”對于傳遞價值環節的抛棄會讓許多人失業,很多時候不是你做得不好或者不優秀了,是這種方式不行了。
如果自己不能具備較高的獨特,将來可能根本沒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崗位。要麼卓越要麼淪落。
許多人可能會說我沒有什麼大的奢望,也不要求太高的收入,隻要能過日子就可以了。
但現在你會發現,得過且過,差不多就行,就不能夠很好地保持基本尊嚴地生存。
因此,這就要求每個人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實踐,思考和創新,成為哪怕是很細微領域的高手和牛人。
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成為那樣的人。除了刻苦學習之處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和方法,是不是每天不停地練習就能成為專家呢?
一萬小時定律,刻意練習都沒有錯,但卻沒有人告訴你這些練習還有相應的限制條件的。如果你沒有方法和目标,一切還是等于零的。
落水三千,隻取一瓢。成為專家一定是有規律和方法的。
構建知識結構框架理論,從書中學習,跟人學習,在解決問題中學習。讓他人了解你、認可你、信任你。是你的職責,而非他人的義務。界定你的獨特性,去展示。
這就是我看這本書的體會,分享給追求有所成就的知識工作者。初入職場的你通過閱讀本書可以了解一般水平和頂尖高手的差距在哪裡。可以加快個人的成長速度。本書梳理出來的專家成長攻略一定值得你去看看的。
好了,我是會轉彎的小狗,謝謝大家的關注與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