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老師李璐。
紅網時刻記者 王義正 長沙報道
我們常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幫我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我們播下人生之花種子的人。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9月7日是農曆白露,也是已故袁隆平院士的91歲生日,袁老師既是播種人、育種人,自己何嘗不也是一粒好種子。
而在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有一位年輕老師李璐,始終以袁老師的做“好種子”為人生信條,在該校人文教育的試驗田躬身笃行,終于迎來稻浪滾滾,收獲富足。
第一課:不急亦勿怠
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實施師徒制,采用“傳幫帶”的方式給新進教師安排一位導師。李璐成為了周令航初入職場的第一位引路人。
周令航說,剛進校時,她沉迷于考博無法自拔,一心提升學曆,把日常教學工作以外的時間全部投入到啃大部頭的專業書裡,工作業績乏善可陳。
一天,李璐把周令航帶到辦公室促膝談心,了解了她的“心病”。
李璐問了周令航幾個問題:“既然已經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全部放到了看書上,又為何沒有看到你科研上的成績呢?為何隻看書不寫論文?這幾件事明明是并行不悖的。還是說其實你是用假裝的忙碌逃避真正的辛苦呢?”
周令航說,李璐問得她面紅耳赤、如坐針氈。
這番談話以後,周令航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給自己重新制定了計劃。
在這以後,即使是平時閑聊時,李璐也總不忘鞭策一下這個徒弟,問一問論文寫得怎麼樣,課題申報了沒有。
有段時間看到周令航忙于學校活動疏于專業的學習,李璐就把她叫到一邊,正色道:“學術研究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從教十餘年内,李璐完成了兩本專著,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主持、參與了十餘項國家、省部級課題,入選了多項人才計劃。這些成果都是她勤勉的勳章。
“有師如此,我又哪裡敢懈怠呢?學會坦誠地對待自己,不自欺欺人,真正地做到勤勉刻苦、‘不急亦勿怠’。”周令航說,這是她從李璐老師身上學到的第一課。
李璐(右二)和學生們在一起。
第二課:無私亦不疲
李璐不僅帶徒弟很有一套,還憑借着自己的點點滴滴。在潛移默化中轉變了不少青年老師的想法。
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張道霞老師是李璐茶藝課上的好搭檔,兩人曾帶着幾十上百斤的教具上過武夷山,也曾在淩晨奮戰在杭州茶藝比賽的現場。
張道霞說,“受她的影響,自己被生活磨滅的鬥志又昂揚起來了,工作上繼續拼一把的想法又回來了。”
李璐博士畢業之際,正是各大本科院校熱聘博士的時候,待遇非常豐厚,條件也很優越,但她卻逆風而行,放棄了處級幹部的身份,也放棄了本科院校的平台,轉身選擇了高職院校。
李璐說,一方面是受到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在職教領域的榜樣引領,另一方面,是她發現職業教育大有可為,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補上這塊突出短闆。
“而更重要的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心裡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李璐說。
寫論文,報課題,搞比賽,近年來,李璐成了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一大批年輕老師的排頭兵,帶領着大家學術的前沿陣地上沖鋒向前。
“在這樣一個不知疲憊的‘永動機’面前,我們自覺地形成了一個凝聚力強、自制力強、協作力強、工作效率高的教學團隊。”周令航說,學會協作、形成團隊合力,這是她從李老師身上學到的第二課。
第三課:溫良恭儉讓
很多與李璐共事的人都說,從她身上總能夠使人感受到一位人文教師所該擁有的“溫良恭儉讓”。
作為前單位最年輕的處級幹部,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最年輕的正教授級研究員,才華出衆的李璐卻保持着一顆恭敬之心,将個性的隐而不彰,更多地體現在工作細節中。
别人說話的時候,李璐總是認真傾聽,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一概如此,一貫如此。即使是在她極為擅長的古代文學領域班門弄斧,她也耐心傾聽,再細心地指出可取和不足之處。
在有團隊任務時,李璐總是讓團隊其他成員先挑選分項任務,自己則承擔剩下的最複雜的部分。而上報成績時,也會主動把自己排到最後一位。
“所有這類生活細節透露出她骨子裡對他人的尊重與大度,學會為人謙和、溫柔敦厚。”周令航說,這是她是從李璐老師身上學到的第三課。
人就像一粒種子,老師更要做一粒教育的好種子。
李璐老師忠于自己的信念,選擇了一段迎難而上的路,唱響了一首專注職教的人生之歌。作為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她以她勤勉、謙和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響了身邊的同事,在學生蓬勃發展的生命中播撒下人文光輝。
這粒人文教育的種子,已然落地生根,栉風沐雨,正在茁壯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