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說明:本練習考查的是第三單元的文言字詞請解釋加點的字,翻譯劃線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後結合教材的注釋和課堂筆記,用紅筆進行訂正,不懂之處做出标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語文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說明:本練習考查的是第三單元的文言字詞。請解釋加點的字,翻譯劃線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後結合教材的注釋和課堂筆記,用紅筆進行訂正,不懂之處做出标志。
8.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内兇( ),則( )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 )河内;河東兇亦( )然( )。察( )鄰國之政,無如( )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 )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 )戰,請以( )戰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棄甲曳( )兵而走( ),或( )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 )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 )農時( ),谷不可勝( )食也。數( )罟( )不入洿( )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 )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 )使民養( )生喪( )死無憾( )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雞豚( )狗彘( )之畜,無( )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 )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 )白者不負( )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 )人食而不知檢( ),塗( )有餓莩( )而不知發(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 )也。'是( )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 )歲,斯( )天下之民至( )焉。"
9.勸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藍,而( )青于( )藍;冰,水為( )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 )繩。輮( )以為( )輪,其曲( )中規( )。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 )木受繩則直,金就( )砺( )則利,君子博學而日( )參省( )乎( )己,則知( )明而( )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 )思矣,不如須臾之( )所學也;吾嘗( )跂( )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 )見者遠;順風而( )呼,聲非加疾( )也,而聞者彰。假( )輿馬者,非利足( )也,而緻( )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絕( )江河,君子生( )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 )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 )食埃土,下( )飲黃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而( )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10. 過( )秦論 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 )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 )遺策,南取漢中,西舉( )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 )秦,不愛( )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緻( )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 )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 )通其意;吳起、孫膑、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 )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 )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 )敵,九國之師,逡巡( )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屍百萬,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 )長策( )而禦( )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執敲撲( )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卻( )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 )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镝( ),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将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 )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金城( )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 )之子,氓隸( )之人,而遷徙之徒( )也;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蹑足( )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 )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 )。山東(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鈎戟長铩也( );谪戍( )之衆,非抗( )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 )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緻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11.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 )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 )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 )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 )其身也,則( )恥( )師焉,惑( )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小學( )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 )相師。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雲者( ),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 )。"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聖人無常( )師。孔子師( )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 )經傳( )皆通習之,不拘于( )時,學于( )餘。餘嘉( )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 )之。
高中必修3課内文言文挖空訓練(答案)
寡人之于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對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内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則(就)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到)河内;河東兇亦(也)然(這樣)。察(考察,了解)鄰國之政,無如(沒有像……)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喜歡)戰,請以(用)戰喻。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戰鼓),兵刃既接,棄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憑)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隻是,不過)不百步耳,是(這)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違背,違反)農時(季節),谷不可勝(盡,完)食也;數(密)罟(網)不入洿(深)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按照)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這)使民養(供養)生喪(辦喪事)死無憾(遺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種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雞豚(小豬)狗彘(豬)之畜,無(通毋,不要)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幾)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認真地舉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複講給百姓聽),頒(通“斑”)白者不負(背着東西)戴(頂着東西)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
“狗彘食(吃)人食而不知檢(約束,制止),塗(通途,道路)有餓莩(餓死,餓死的人)而不知發(打開糧倉,赈濟百姓),人死,則曰:‘非我也,歲(年成)也。’是(這)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歸罪)歲,斯(則,那麼)天下之民至(歸順)焉。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從)藍,而(表轉折,然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結)之,而(卻)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繩,輮(通“煣”,使彎曲。)以為(把它做成)輪,其曲(彎度)中規(圓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曬幹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故(所以)木受繩則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天)參省(對自己檢查,省察)乎(相當于“于”)己,則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表修飾)思矣,不如須臾之(取獨)所學也;吾嘗(曾經)跂(提起腳後跟)而(表修飾,一說表承接)望矣,不如登高之(取獨)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但是,卻)見者遠;順風而(表修飾)呼,聲非加疾(強,這裡指聲音宏大)也,而聞者彰。假(借助,利用)輿馬者,非利足(腳走得快)也,而緻(到達)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遊水)也,而絕(橫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資質,禀賦)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起)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上(向上)食埃土,下(往下)飲黃泉,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而(表并列,可不譯)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沒有蛇鳝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緣故)。
過秦論 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虐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使……相鬥)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表修飾)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沿襲)遺策,南取漢中,西舉(攻取)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削弱)秦,不愛(吝惜)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緻(招納)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采取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相約為合縱,擊破秦國的連衡策略。離,使離散),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屬,類。這些人)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這些人)通其意;吳起、孫膑、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這些人)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擊)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迎擊)敵,九國之師,逡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敢前進)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控制并利用他們的弱點),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敗兵),伏屍百萬,流血漂橹(盾牌);因利乘便(憑借有利的形勢),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舉起)長策(馬鞭子)而禦(駕馭,統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執敲撲(刑具)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低着頭,在頸上捆着繩子,性命聽憑秦的官吏處理)。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邊疆上的屏障),卻(擊退,使……退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各學派的著作),以愚黔首(百姓);隳(毀壞)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镝(銷毀兵器),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守華山以為帝都東城,以黃河作為帝都的護城河),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将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可靠的大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緝查盤問)。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險固地勢),金城(堅固的城池)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然陳涉甕牖繩樞(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系門闆)之子,氓隸(下層人民)之人,而遷徙之徒(被征發的人)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蹑足(插足,參加。置身于……)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田野)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舉)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天下人如同雲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着糧食,影子似的跟着他)。山東(崤山以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變小,變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鈎戟長铩也(鋤頭木棍并不比鈎戟長矛更鋒利);谪戍(遷谪戍邊)之衆,非抗(匹敵,相當)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先前)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緻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招緻八州來歸,而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個戍卒發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裡,被天下人恥笑,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啊)。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必有師。師者,所以(用來……的,或者……的憑借)傳道受(通“授”,傳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卻)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本來)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頭,我也應該跟從他而且把他當做老師)吾師(以……為師,學習)道也,夫庸(豈,哪裡)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無論,不分)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聖人)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為愚,其(或許,大概)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對于)其身也,則(卻)恥(以……為恥)師焉,惑(糊塗)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就向老師學習,不能解決的道、業方面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學習),小學(小的方面學到了)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以……為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族,類。這些人),曰師曰弟子雲者(雲者:對前面起總括的作用,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似。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如果拜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做老師,就足夠羞慚,如果拜比自己官職高的人做老師,就近似阿谀)。”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屑與之同列),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難道)可怪也欤!
聖人無常(固定)師。孔子師(以……為師,向……學習)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郯
子之徒(這些人),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專門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經傳(經文和傳文)皆通習之,不拘于(被,受)時,學于(向)餘。餘嘉(贊許)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贈送)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