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5 21:09:39
《野望》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

野望

一、無功之績

王績(585—644),字無功,号東臯子,绛州龍門(山西河津)人,初唐詩人。

單看王績的名和字,一為“亡績”,一為“無功”,無成績,也無功勞。暗合道家“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無為思想。冥冥之中,又給了他一顆不問仕途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心。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2

王績像

1、他哥哥一家都厲害

如果你讀過《三字經》,不知還記不記得有這樣兩句話——“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即“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

老、莊、荀,基本是路人皆知了。揚子就是揚雄,“漢賦四大家”之一。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中“西蜀子雲”便是揚雄。

而中間的“文中子”卻鮮為人知,其實他就是王績的哥哥,叫做王通,王通的孫子便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由此論來,王績是王勃的叔公。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3

王勃是王績的侄孫

王通是隋末名儒,著有《禮論》25篇,《續詩》360篇,《元經》31篇,《易贊》70篇。聚徒講學,聲望日高,受業者千餘人。所著《文中子》一書,在當時,與孔子的《論語》齊名。

所以王績稱自己的家世“地實儒素,人多高烈”,真乃名副其實。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4

王績之兄——儒學大師王通

2、身在官場,心在醉鄉

王績嗜酒,可以說是上接陶淵明,下啟李太白。

在隋之時,他就因嗜酒誤事,受人彈劾,被解職。

入唐後,王績待诏門下省時日飲酒三升,侍中陳叔達聽聞此事,下令每天供給王績美酒一鬥,時人稱為“鬥酒學士”。

貞觀初期,王績住在太樂署史焦革的家中,他聽說焦革擅長釀酒,所以求任太樂丞。

後因焦氏夫婦相繼去世,無人供應好酒,于是棄官還鄉,撰《酒經》一卷;又收集杜康、儀狄等善于釀酒者的經驗,寫成《酒譜》一卷;因他飲酒五鬥而不醉,又寫就《五鬥先生傳》,詩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5

王績拜酒

3、唐代第一位隐士

隐士是個不可多得的榮譽頭銜,一要棄官去職,遠離江湖;二要薄錢尚德,心近自然;三要才識過人,獨立特行。三個要素條件拆開來,相對容易,但如果要全部符合,就為數不多了。而《舊唐書》“隐逸”卷中記載的第一位唐代隐士,就是王績。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6

唐代第一隐士

王績自幼跟随兄長王通熟讀《周易》、《老子》、《莊子》,性格随和,對封建禮教那一套極其厭煩,不喜歡家事與禮節的束縛。他的人生偶像,是遠他三百年前的隐士陶淵明,堪稱陶的隔世弟子。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7

采菊東籬下

王績家有良田十多頃,是個衣食無憂的中産階層。

他自己也說:“酒甕多于步兵,黍田廣于彭澤”,酒比當年的阮籍要充足,田産比起陶淵明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也要闊綽得多,家裡還有幾個傭人,經濟條件方面是有優越感的。

可是,王績知道,自己差的,還是那一份脫離樊籠、融入天地自然的心性。所以,他甚至不惜離開自家的華堂大屋,搬到幾十裡之外,與同為隐士的仲長子光一起勞作,并栽種了各種藥材,生活倒也自得其樂。

應該說,王績學陶淵明,是學得極為神似的一個:辭官、歸隐、嗜酒、耕作、著書、彈琴、自作《墓志銘》等等,通過一整套的學習,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隐士,他成功的做到了。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8

縱觀王績一生,生于六世冠冕之家,自幼好學,博聞強識。

十一歲遊曆京都,以“神童仙子”之名盛行于世。

十六歲應舉高第入仕為官,無奈時局動蕩天下大變,仕途尤為坎坷。

一片經世治國之心終在醉飲之中被消磨殆盡,三進三出磨平一切赤忱。

仕與隐,醉與醒,王績一生糾結,終究囿于“無功”二字。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9

二、東臯之“望”,采薇之“依”

王績隐居于村野之間,真的快樂嗎?從這首詩中可見一二。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譯文:傍晚時分我站在東臯遠望,徘徊着不知想要歸依何處。

臯,指水邊的高地,也是王績居住之地,他借用陶淵明"登東臯以舒嘯"的詩句,并自号"東臯子",暗含歸隐之心。

“薄暮”,意思是迫近黃昏,即傍晚。

"徙倚",不停的踱步、斜靠,乃徘徊之意。

一種莫可名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欲何依",王績所欲,王績所依,以反問形式,更顯迷茫彷徨。黃昏時分,在夕陽的襯托下,也給心理塗上了一層不平衡的色彩。

王績好似無業遊民一般,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心事不定,塊壘未消,剛過而立之年便有此心境,今人不也如此嗎?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0

東臯薄暮望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譯文: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隻見落日的餘光。

秋色二字,為全詩意象之凝聚,秋天恰是一年之中最易誘發消極情緒的季節。這裡的“秋色”“落晖”緊扣“望”的結果。 秋之慘淡,在夕陽的餘晖中越發顯得蕭瑟。

“皆”“唯”兩個字給上句的“欲何依”提供了答案:舉目落寞,令人失望,由景物的悲涼轉為感受的悲涼——眼前這山山樹樹皆不可依。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1

樹樹皆秋色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譯文:牧人驅趕着牛群返回,獵人騎馬帶着獵物歸家。

這是“望”的第二個畫面,鏡頭在遠景與近景、靜态與動态之間轉換,畫面好像鮮活起來了。

牧人,獵馬都有所收獲的回家了,其實這是一種反差。“返”和“歸”,好似一派和諧的田園氣息,暗含王績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和失落——牧民、獵人有自己的歸宿,而“我”卻找不到歸宿。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2

牧人驅犢返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大家對視着但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心存隐居之情!

果然,最後一句把全詩的基調狠狠的摁死,完全道出王績内心的苦悶和怅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隻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3

長歌懷采薇

“薇”是古人所食的野豌豆。《史記》雲:“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詩人唯有從采薇的隐士那裡尋求精神慰藉了。“望”的最後結果是“無相識”,而“欲何依”也終于找到了答案。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4

采薇圖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而王績正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律詩自南朝開始醞釀,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才定型化。而早于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恐怕連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三、《野望》背後的時代辛酸

1、何為采薇

采薇指的是由商入周之際,商朝遺老伯夷、叔齊不願事周,隐居在首陽山的故事,這是個由王朝更替引發的典故。

王績生活的年代,正是由隋入唐,社會巨大變革之時。但王績畢竟不是伯夷、叔齊級别的遺老,他們是商朝諸侯國的王子,而王績隻是一介儒生。

時代的壓抑,個人境遇的變遷,流變成詩中無處歸依的不安。篇末流露出對古代隐士在精神上的向往,并不是對隋朝的念念不忘,更多的是他心理上彷徨苦悶的真實寫照。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5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2、田園沒有風光,隻有動蕩

這首田園詩,和陶淵明,王維等人的田園詩有個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和陶淵明的基調完全不一樣。

陶淵明是親自去體驗作為一個農夫的生活,他的詩大多是怡然自若,樂在其中的,對田園生活充滿了好感。

但在王績的這首詩中,田園生活似乎并沒有給他這樣的感覺。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6

田園生活

詩中出現東臯,秋色,落晖,驅犢,獵馬等這些字眼,表面看寫的都是田園景色。其實不然,王績有更深層次的心理訴求。

在那場轟轟烈烈的改朝換代革命之時,王績剛過而立之年。他這個年紀,隐居還尚早,做官也似乎無望,因此“徙倚”二字正是進退兩難的處境。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7

朝代更替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恰如隋朝的氣數,日薄西山,悲涼又不可避免。

蕭瑟的場景中,突然蹦出鮮活的人物:牧人、牛群、獵戶、駿馬,整個畫面立即充滿人氣和生機,這恰如李唐王朝的興起,無法阻擋。

牧人的意象,暗指唐朝的新貴文官,“牧”有統治之意。獵馬的意象,暗指靠軍功發家的新貴武官。可是王績和這些新貴們既不認識,更無交情。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8

步辇圖

隋朝滅亡,他自然失去依靠。唐朝興起,他也并無功業。

這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狀态,完美地解釋了王績為何有那種“徙倚欲何依”的彷徨心态了。盡管彷徨,王績卻始終保持着儒者的清高矜持,對新貴們自然是“相顧而無相識”。

詩人接受了隋亡的現實,也認清了自己在新王朝中所處的處境。

那麼,歸隐似乎成了王績唯一的出路,這是時代之悲,還是詩人之願呢?盡在東臯暮秋的一曲長歌之中矣。

古詩野望王績的思考探究(唐詩鑒賞漫談第二期)1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