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媽一共總結了8種方法,希望在孩子哭鬧以及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對你有所幫助。
1. 教孩子表達情緒針對問題
不知道孩子到底要幹嘛
孩子總是無緣無故發脾氣
孩子不太說話,沉默寡言
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在氣頭上,不妨等冷靜下來再和孩子溝通處理問題。
有的孩子在氣頭上,不發洩完情緒,不管誰介入都沒用,反而會使情緒累積的更多。這時不如讓孩子發洩一會兒,同時也是給家長自己整理情緒的緩沖時間。在處理這種情景時,家長自己的情緒管理其實更為重要。隻有在你自己冷靜的情況下,才不會給孩子的情緒進一步累加的機會,才可以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安靜安全的環境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 “哭什麼哭?沒出息!”“不許哭,再哭我就...”
- ”你這小孩怎麼這樣...”
類似于這樣的話如果你經常控制不住說出口,那麼最好還是給彼此一個冷靜的時間吧。先問問你自己有沒有情緒,再去想想你憑什麼要求孩子不能有情緒?一個不會管理自己情緒的家長必然隻能培養出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
客觀的看待孩子生氣哭鬧這件事,有情緒并不是錯,“不許哭”這種話其實是在拒絕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而真正的情緒管理,首先要承認情緒的存在,然後給情緒一個出口讓它釋放。
允許孩子有脾氣,教會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直接表達,引導孩子通過直白的語言“我生氣了”、“我傷心了”來表達情緒并且給孩子發洩情緒的渠道和空間。
不要為了不讓孩子哭,就放棄一些原則和底線。孩子需要的是一定範圍内的自由,絕非完全的放飛自我(否則你很有可能得到一個熊孩子哦)。
★合理的要求及時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在第一次提出來就要果斷拒絕,并且一直堅持。
★用各樣的方法(後面會提到)堅定而溫和的通過言行傳達“有情緒是正常的,發洩情緒是合理的,但是這件事并不會因為有情緒就可以随意改變”。
2. 轉移注意力針對問題
孩子一直哭鬧不能安撫
孩子一直做一些很危險的事
如果孩子哭鬧或者做危險的事情不聽勸阻無法正面溝通,不如試試假裝不理睬,背對着孩子,假裝玩的很開心(可以父母雙方配合,假裝兩個人玩的很開心更好),發出大到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聲音。一般一會兒時間孩子就會好奇的湊過來看,這時候讓孩子參與到你們的遊戲中,他會很快忘了剛才發生了什麼。
用合适的活動替代不合适的活動。如果孩子經常做一些同類型的危險事情,或者總為同樣的理由哭鬧。将與這樣不合适的活動相關的物件全部移除,并且幫孩子重新開發新的合适的活動作為樂趣。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悄無聲息地轉移他的注意力,比直接否定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效果更佳,并且在孩子的叛逆期,經常會出現父母越禁止他幹什麼他越幹什麼的情況,反複正面禁止反而起到了強化他的行為的作用,采取側面轉移的辦法,悄無聲息地讓他忘掉不正确的行為。
案例:
上周某天晚上,一妞因為想玩很危險的插線闆,一爸将她一把抱走禁止她玩,她非常生氣倒在地上嗷嗷大哭,同時還用頭去磕地,一爸扶起她告訴她不可以玩插線闆并且不要磕地,一妞反而愈發生氣抑制不住大哭,不管誰抱都安撫不下來。
一爸先很沒耐心的讓孩子不要哭了,他自己帶着情緒一妞不僅沒有停下來反而脾氣更大更覺得自己委屈。一爸隻好讓一妞自己先發洩了一會兒情緒,聽着她的哭聲稍有減弱的時候,我趁虛而入一把抱起她繼續安撫,結果不曾想,她反而哭的更兇了!覺得自己很委屈,沒有做錯什麼事情,還想繼續玩插線闆。這個是不可能滿足她的,為了防止她用頭磕地我隻好将她放到嬰兒床裡。她進到嬰兒床裡哭得更兇了......
這時,一爸靈機一動,提示我背對着嬰兒床,和他玩拍手遊戲,而且拍手聲音很大,配合着有節奏的說“拍打拍打拍拍背打”,同時我們兩個戲精假兮兮的發出嘻嘻哈哈疑似很有趣好玩的笑聲,用這幾種聲音蓋過她的哭聲。結果她很快被我倆吸引了注意力,哭聲漸漸減低,偷偷的瞄我倆在玩什麼,過了一會兒爬起來扒在欄杆上竟然還咯咯笑起來,臉上還是滿滿的鼻涕眼淚挂成行。我們回頭一看她,她就嬉皮笑臉的要求我們把她抱出來一起玩,早把插線闆、生氣憤怒抛在腦後,完全忘了自己為啥哭。從此以後“轉移注意力”成了我家百試百靈的一計妙招~
3. 讓孩子自己做主針對問題
孩子不讓碰他的東西
孩子經常拒絕
尊重孩子敏感期規律,尊重孩子的物權。不用強迫孩子分享,動他們的東西時征得孩子同意,也給孩子建立物權意識,告訴孩子如果動爸媽的東西也應該征得同意。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秩序要求,也應該理解尊重,合理的情況下按照他們的秩序擺放。
鼓勵孩子自己穿衣、自己刷牙、自己吃飯等等活動,不要因為“弄髒弄亂”“孩子太小”等原因,剝奪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力。孩子自己玩玩具不用強迫孩子必須按大人的要求去玩。
案例:
一妞非常抗拒洗臉、刷牙,每次要洗漱都會嗷嗷大哭。同時她進入到模仿敏感期,特别喜歡玩模仿遊戲。于是一爸發明了漱口洗臉遊戲,給洗手台下面架了桌子她可以自己夠到水龍頭,然後在她面前非常誇張的洗臉刷牙,并發出很搞笑的聲音。一妞自發的覺得這是很歡樂的遊戲,伸手要牙刷,并且模仿爸爸的動作刷牙。雖然塞到嘴裡的是牙刷的把手,但是她學的很開心,也在這個氛圍裡接受了洗臉。這樣的遊戲持續了半個多月,現在每天早晚她都會自己跑到洗漱台,要求站上去自己刷牙洗臉,并且非常開心。
4.忽略不該幹涉的事針對問題
孩子之前發生沖突
孩子自己做事時遇到小挫折
相信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過多幹涉孩子之間的矛盾,不要孩子稍微遇到點挫折就沖上前去,不妨靜靜的在一旁觀察,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可以自己化解掉的。
如果孩子過來尋求幫助,不妨先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引導孩子盡可能多的依靠自己能力來解決。畢竟孩子要成長,是一定需要在各式各樣的小挫折中反複磨練的,如果一些小挫折你不給孩子機會自己解決,以後遇到的挫折隻會越來越大,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意願與能力也越來越低。
5.用自然後果給予教訓針對問題
孩子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後果不會太嚴重
針對這種類型的事情,不用正面否定,不停地說“不可以”、“不能”,要珍惜使用“不可以”的機會,如果孩子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種“不行”、“不可以”,孩子反而不能分清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不可以”應該留到後果很嚴重嚴禁做的事上。對于一些後果不太嚴重的不合适的事情,不妨讓一些後果自然發生,給孩子一些切身的小教訓,比一味地說“NO”效果更好。
這個方法是著名的教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的著名教育法則,即“自然後果的懲罰”。盧梭的說法就是:
應該使孩子從經驗中去取得教訓,如果他有冒失的行為,你隻需要讓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由他的行為本身産生的懲罰,就可以加以制止。
其實更通俗的來說,這個方法又叫做“自作自受”。
案例: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那麼也不用多說,到點把飯全部收走,中間不要給零食,讓孩子餓上一頓也不打緊,但是孩子自己餓的時候就會反思下次該怎麼做。
6. 溫柔而堅定的用有趣的方式堅持原則針對問題
孩子做一些危險的事
孩子一哭鬧威脅父母做出妥協
難以克制想要責罵懲罰孩子的時候
“溫柔和堅定的堅持原則”是很多育兒書都會反複強調的一種育兒方法,他強調不懲罰不暴力,很多爸爸媽媽也都知道這一方法,然而在使用上卻容易有誤區。很容易将它理解為:語氣溫柔不發脾氣,但是隻要一直反複強調原則就可以了。
在實際中往往最後可以讓孩子屈服于自己的堅持,但并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嘗試用更合适的辦法解決問題,不過是通過“溫柔”的軟暴力僵持達到自己的目的。
實際上2、3歲正是孩子好奇心大爆發的年齡,他們對是非觀念認知并不明确。一媽認為:對于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父母首先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邏輯,遠比用簡單重複單一的方法重要。
案例:
比如你不希望孩子去抓沙子并且往嘴裡塞,如果你用溫柔的态度堅持反複對孩子強調“不可以”可能收效非常一般,但是你站在一個2歲孩子的角度去想,在他眼裡“危險”、“不幹淨”都是一些過于抽象甚至不存在的詞語,而想去拿手捏捏感受下細碎的沙子在手裡在嘴裡的感覺,通過這些去認識“沙子”這才是他們這麼做的本質邏輯。
理解到這層原因,你首先并不會因為孩子這麼做而生氣,反而會發自内心的溫柔的看到孩子大腦的發育與成長,接着你會調整自己的預期,你會考慮自己的要求是否苛刻,抓沙子其實是無傷大雅的,吃沙子可能會對孩子有所傷害,那麼你隻需要堅持孩子不要把沙子往嘴裡放就OK。
這時單純靠溫柔而堅定的反複和孩子強調“不幹淨,不要吃”,其實孩子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不如換一個方式:用開發一個遊戲,和孩子一起抓抓沙子,堆一個小城堡,放到一個小瓶子裡,和小沙子說說話等方法,轉移掉孩子想把沙子塞嘴裡的欲望,同時也滿足了孩子探索沙子的願望,并且不覺得爸媽很煩很唠叨,或者逆反的愈發把沙子塞到嘴裡。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真正做到“溫柔而堅定”,有趣而不知不覺的堅持了自己的原則。
當然這個是針對是非觀念還不強,你根本無法講道理的2、3歲的孩子,對于更大的孩子,能接受講道理的孩子,溫柔而堅定又可以換成另一種形式。
7. 減少正面的否定,給出選項或具體期望,多多鼓勵針對問題
當你頻頻說“不行”孩子卻逆反偏偏要這麼做的時候
對待孩子的危險行為,我們會習慣性的第一時間沖上去制止,然而有時總是收效甚微。跟孩子講“這樣做不對,很危險balalala”孩子卻不聽。其實不是孩子不聽,是對于2歲上下的孩子,他根本不知道“危險”這個概念。
并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精力旺盛,探索世界的意願強,你在不停的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的時候,會讓他感覺很煩,會覺得為什麼我的媽媽不讓我去探索世界,也會覺得這樣的行為得到你的回饋了可以吸引到大人的注意力,反而更加多的去重複這樣的行為。
我們小時學過的生物課上,講過“條件反射”這一概念,這個完全可以用到育兒上。我們想要我們的指令可以和孩子的行為挂上鈎,就要建立這樣的“條件反射”。
先換位思考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
- 你更希望獲得正面反饋還是負面的反饋?
- 當你的行為頻頻被制止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
- 當你不能理解制止你的人到底為什麼制止你的時候你會做些什麼?
- 你更希望得到的是什麼?
其實回答完上面這些問題,你應該已經有答案該如何給孩子指令了吧?
首先,盡量減少正面的否定和不停的否定。那該怎麼辦呢?
當你的孩子停下了他的危險動作後,他并不知道他下一步該幹什麼,能幹什麼。這時候你需要給出他界限:告訴他你的具體期望,或者給出兩個可選項讓他覺得他有足夠多的自由。
這時關鍵點在于,指令一定要簡潔明了,不要超過5個字,畢竟對這個年齡的孩子過長的指令和說教隻會讓他們摸不着頭腦。接着隻要他照做了,立刻馬上趕緊給出正面的回饋以鞏固孩子的行為,将指令與行為挂鈎。
經常說“一定界限範圍内的自由”,這個界限範圍的給出,不單單是告訴孩子“你不可以做什麼”,其實要更多的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告訴孩子你的可選選項其實很多很多,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案例:
一妞經常爬上爬下,非常危險,而我沒有别的辦法,每次隻能大叫“停下來!”“不可以!”但是往往她會覺得更加好玩,反而會重複危險的動作。而如果我強硬的去把她抱走,她就會生氣的嚎啕大哭。
然而我看到在creche(法國接收3個月至3歲兒童的公立托兒所)一個班7、8個孩子,也是會滿屋子上下竄,但是老師隻需要發出一個指令,像魔法一樣神奇,孩子們都非常乖的立馬停下危險動作。由于我法語不太好,所以專門抽一天拉着老公去學習creche的老師是怎麼做的,到底和孩子念了什麼奇妙的咒語。
原來creche的老師在孩子做出危險動作的時候,會給出一個具體的指令,比如“坐下”“去玩玩具”,有的孩子比較頑固的時候會拉着孩子問“NO,不可以這麼做,現在你是要看書呢?還是要玩玩具?”當孩子按照指令,或者選擇某項安全的活動的時候,老師都會及時的回饋給孩子鼓勵“Tres bien!”(非常棒!)
可以看到老師不是隻會說“NO”,他們會在制止孩子行為的同時,迅速給他們一個其他具體的要求或選項,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可以做這件事後到底可以做什麼事,當他們做了正确的事立馬給出鼓勵強化孩子的行為。反複進行,這樣一個指令就可以變成一條簡單的“咒語”。
我也用這方法開發了自己的小咒語,一妞做一些危險動作的時候,我不再說“不可以!”而是換成“Assieds-toi”(坐下)每次她都會神奇的坐下。還将之前“你咋還不睡覺,太晚了,快睡吧”變成“躺下~”這樣簡單明了的要求指令,收效神奇!
8. 提前預約針對問題
出門在外孩子不配合,要這要那
有時我們大人總是很自大的做出一切決定和日程安排,卻從來不問問孩子的意見,并且還會拿“孩子還小,啥都不知道”作為借口自我安慰。然而等一出門就發現計劃不如變化快,孩子總會用他的方式改變你精心做好的規劃。于是就經常有在超市賴着不走,啥東西都想要,看到遊樂場挪不動步,隻能在各種生拉硬拽和哭叽尿嚎中尴尬結束行程。
其實經常說要和孩子平等對話,也就體現在這裡。如果你安排了某一天的日程,不妨提前給孩子描述一下這一天将會做些什麼事,并且把這些事對于他來說有什麼有趣的地方告訴他,如果孩子喜歡要這要那,可以在采購日之前跟孩子提前預約:“今天你可以買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哦!但是隻能有一樣!所以這個機會好好珍惜”。
當然,預約不僅限于此,根據平時孩子的表現,提前預知一下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還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些“可愛的約定”轉移對不合理要求的注意力,比如:今天我們出門有一個任務哦,撿5片好看的樹葉。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會轉移在這些小遊戲上,一路也會很配合。
往期回顧:
孩子不愛讀書?肯定是這條沒做對
「0-3歲」必備玩具!提高兒童專注力必備神器
「可怕的2歲」不要等2歲的時候才想起解決“Terrible 2”......
睡渣到自主入睡,不得不看的9個步驟
爸爸這個角色有多重要?80%的人都不知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