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一章記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思是說遠方的朋友到我這裡來,和我一起研讨修身、治國的大學問,我是十分高興的。
孔子的思想從來不拘泥于一隅,思想比較開放。他說:三個人在前面走,其中一個一定能當我的老師。他又說:到了一個新地方,首先向當地的賢人學習,向當地的老人請教。相互讨論問題,共同切磋,提高認識。他在早年聽說郯子到魯國來,馬上跑去向他請教郯國的曆史,他曾專門向當時的樂師苌弘學樂,他曾專程到洛邑向老聃請教、學習,他到衛國,首先去拜見當地賢人蘧伯玉。
他到陳國,拜見陳國的司城貞子。至于自己在國内接見遠方來的賢人,與他們切磋,相互學習的例子也有不少。如衛國蘧伯玉派使者來見孔子,孔子從使者口中知道蘧伯玉不斷反省、寡過,十分高興。對使者一再誇贊,孔子與鄭國子産神交已久,子産去世後,稱子産為“古之遺愛”,将子産的言行總結為“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忠,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當年齊景公與晏嬰到魯國來,孔子為能見到晏嬰這一公正清廉的政治家而高興,當他們一起談論起地處偏僻的小國為什麼能以興起時,孔子說到秦國重用五羖大夫的事,齊景公聽了十分高興。不久,孔子到齊國去,齊景公又向他請教如何治國問題,他們的相互讨論、答問,都很愉快,正是“不亦樂乎”。
《論語》開篇的這句話,有幾種解釋。很高興地歡迎遠方的朋友來做什麼?參觀?旅遊?一般聯絡?還是研讨學問呢?都有可能。人在社會上,更廣泛交往,主動向各方面學習。朋友從遠處來了,當然很高興。人們常把孟嘗君比作好客的典型。孟嘗君養得這麼多客人做什麼?一是向他們咨詢學問,一是向他們咨詢政事,關鍵時期幫上自己的忙,大得交友之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