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長江禁漁效果明顯

長江禁漁效果明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9 05:10:17

來源: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長江上遊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織的漁船已經絕迹。

長江禁漁效果明顯(保護的不隻是魚)1

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從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即“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實行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水系支流衆多、生态系統獨特,長江流域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典型的區域。兩次視察長江經濟帶時均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強調“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要求“把修複長江生态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引導漁民退捕轉産上岸,是扭轉長江生态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舉措。這項工作涉及漁民漁船之多、覆蓋區域範圍之廣,是我國資源生态保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

推進長江大保護和堅持綠色發展的突破口

複旦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陳家寬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呼籲長江保護。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長江禁漁并非隻是為了“保護一條魚”。判斷江河湖泊生态系統是否健康有兩大标準:一看水、二看魚。

必須從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角度來認識長江禁捕的重要性。”陳家寬強調。

長江被譽為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寶庫和經濟魚類的原種基地,對維護水域生态系統穩定,保障國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特有魚類180多種。近年來,受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水域的生态功能顯著退化,保護形勢十分嚴峻。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物種達92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物種近300種。“水中大熊貓”白鳍豚,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數量急劇下降,“淡水魚王”白鲟已連續15年未見;中華鲟野生種群基本絕迹,難以穩定自然繁殖。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下降了90%以上

陳家寬說,洄遊魚類在維持和指示河流生态系統健康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如中華鲟處于河流生态系統的食物鍊頂端,是保證和衡量水生生态系統健康的标志性旗艦物種。

中華鲟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每年10—11月從大海遊回長江上遊産卵,幼魚次年4—5月以後陸續到達長江河口,并于9—10月遊向大海。農業農村部的調查數據顯示,長江中華鲟繁殖群體規模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10000多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20尾

陳家寬說,白鲟、中華鲟這些頂級物種的瀕危,更加證明長江流域需系統性保護,“要從上中下遊一起來保護”。

解決生态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困局

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曾經極為豐富,最高峰時曾占到當時全國淡水捕撈總産量的60%。近年來,長江水域生态環境持續惡化,已基本喪失捕撈生産價值。目前全國每年水産品總量為6450多萬噸,而長江不到10萬噸,僅占我國水産品總産量的0.15%。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從2002年以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每年3個月的禁漁制度。“但是在7月1日開捕後,許多魚剛出生兩三個月就被捕撈上岸,3個月的休漁繁殖成果很快就被消耗殆盡,魚類種群依然無法繁衍壯大。”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說。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通告,在保護區内是永久全面禁捕,保護區以外水域暫定實施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禁捕時間為何規定為10年?于康震解釋說,據測算,長江魚類繁殖周期約3年左右,如果實施10年禁捕,多數魚類可以完成3個世代的繁殖周期,從而實現水生生物資源數量多倍增加,可以從根本上遏制長江流域漁業資源持續衰退的趨勢。

資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已成為社會共識。”于康震說,實施長江禁捕,既是破解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生物多樣性不斷降低的生态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打破原來“一家一戶”分散的競争式捕撈導緻的“公地悲劇”,改變漁民“下水無魚、上岸無地”生計困境的有效途徑,是為漁民長遠利益考慮的。

當前,四川、安徽等地,很多漁民已經上岸了。他們走進工廠,或開起餐館或成為護漁員等。農業農村部10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長江禁捕退捕取得階段性成效,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已累計處置漁船8.4萬艘、退出漁民17.97萬人,完成退捕任務。退捕漁民落實社會保障16.85萬人,占應納入社保退捕漁民基數的98.54%。轉産就業12.2萬人,占需轉産就業人數的95.12%。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2.79萬艘、違規網具20.79萬張。

對長江及禁捕的認識“還在路上”

“長江已基本喪失漁業生産價值,捕撈漁業退出長江不僅不影響百姓吃魚,反而有利于長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說,人工養殖魚類在經過多代繁衍後,不可避免會出現遺傳多樣性退化,需要補充優質的野生親魚改善種群,而長江正是魚類的天然種質資源庫,保護好長江野生魚類,對水産養殖業意義重大。

陳家寬說,長江流域是複雜的生态系統,對長江以及長江禁捕的認識都“還在路上”。

“比如長江實施禁捕後,部分漁船挪到長江口水域捕魚。”陳家寬說,長江口是淡水和海水的交彙處,洄遊魚類在這裡适應、育肥等。考慮到長江系統性保護,禁漁範圍應該東擴。

《農業農村部關于擴延長江口禁捕範圍的通告(征求意見稿)》指出,為鞏固和擴大長江禁捕退捕成效,清理整治非法捕撈行為,更好養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長江水域生态環境,決定擴延長江口禁捕範圍。長江口禁捕範圍内水生生物保護區水域,實行永久性全面禁捕;水生生物保護區以外水域,2021年1月1日起實行與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相同的禁捕管理措施。

“長江水生生物保護主要受五大因素影響。”陳家寬和複旦大學李琴博士認為,包括大壩、航運、護岸、圍堰等長江流域的物理因素,微塑料、抗生素等化學因素,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因素、人類捕撈因素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因素,“禁漁解決的隻是其中一個問題”。

長江禁漁效果明顯(保護的不隻是魚)2

除了禁漁,針對長江生态環境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國家開展了生态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生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到82.5%,優于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沿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礦庫污染治理等生态環境污染治理“4 1”工程取得明顯成效。長江幹線1361座非法碼頭已徹底整改,兩岸造林綠化1318萬畝,基本建成長江兩岸綠色生态廊道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