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美食醋溜粉坨

美食醋溜粉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8 03:34:52

□ 孫愛清

自我記事起,家裡的鍋台上就經常出現一種稀罕的吃食——粉滴溜兒。

前些年雁北苦寒,吃食單調,尤其是應縣平川,莊稼以玉茭為主,莊戶人家吃的也隻能是玉茭了,一年四季,橫來豎去,就那一種玉茭面。玉茭窩窩、玉茭饽兒、黃兒、拿糕、玉茭面糊糊,女人們愁死了,費盡心思變換花樣,變來變去怎麼也離不開那一把把玉茭面,直把人吃得面黃肌瘦,燒心挖肚,嘴淡的直吐酸水。也是窮(饞)極生變,不知從啥時開始,也不知是誰家巧婦發明了一種叫“粉滴溜兒”的吃食,酸辣鮮香,讓嘴淡而無味的人們口舌生津,驚為天物。

美食醋溜粉坨(稀罕的吃食粉滴溜兒)1

粉滴溜兒,最好是用新磨的玉茭面來做。

剛出磨的玉茭面黃澄澄的,還留有磨面機的溫度,熱熱的。挖一碗在盆裡,用涼水膛開不稠不稀的面糊糊。坐鍋燒水,待那水翻花了,一手面糊糊盆,一手掌勺,面糊糊順着漏勺的孔隙流進鍋裡,勺子随着面糊沿鍋邊順一個方向攪。漸漸稠了的面糊在鍋底“噗噗”地冒着泡兒,這時勺子攪動的速度要加快了,不然就糊了,待“呼嗒兒、呼嗒兒”的聲音一連串響起,熟了!趕緊壓了火,繼續抓起勺子攪。有那小媳婦攪的好看,身腰随手臂弱柳樣舞動,韻律同鍋勺奏樂般淌出,直攪得臉上紅霞微現,汗珠晶瑩,才輕舒一口氣,一手扶腰,一手用勺頭舀起鍋裡的熟面糊,揚起再滴下,看着那“面簾兒”軟溜溜,筋顫顫垂下,擱勺,起鍋,成了!

第二道程序是“漏”。要準備兩盆涼水,水甕裡的水不頂用,必須是院裡的“井拔涼水”。用漏勺順一個方向快速攪動,見水渦旋起,急升漏勺,一勺緊跟一勺的面糊舀進漏勺裡,小蝌蚪似的“面魚兒”就撲溜撲溜下了水,随着急轉的水流遊了起來,宛若活了一般。這就是“滴溜兒”。

美食醋溜粉坨(稀罕的吃食粉滴溜兒)2

第三道程序是“炝湯”。小鐵鍋,胡麻油,待油熟了,挖一筷頭家做老黑醬進去,翻炒翻炒,撒上紅紅的辣椒面,少許幹姜面、花椒面,再翻炒翻炒,加水,再撒入适量的鹽,慢火火兒熬吧熬吧,差不多時候,端起鍋,一股腦兒倒進備好的湯盆裡,稍涼一涼,再加醋、生蔥花。如果園子裡正好種着香菜,那就快出去揪上一把,掐了泥根根,順手在井台沖幹淨了,回來放案闆剁吧剁吧,随着調好的湯一股腦倒進滴溜盆裡,用勺子拌勻,但見那一盆裡,花花綠綠,酸酸辣辣,也稠也稀,不由舌底生津,趕緊挖一碗喝個痛快。

其實,在過去的年代,這個粉滴溜也不是普通人家想吃就吃的。這種吃法很費食材,又不耐饑。湯湯水水喝進去好幾大碗,當時很飽了,過一會兒尿幾泡,啥也沒了。尤其是下地勞動的壯勞力,吃這個遠沒有幹啃兩個玉茭馍實在。那時候,人們流傳着這樣一句諺語:“玉茭饽饽,玉茭馍兒,改善生活粉滴溜兒。”意思就是,玉茭馍馍玉茭饽兒吃得不想吃了,就做一頓粉滴溜來解解饞,改善一下生活吧。

我家經常這樣改善生活,是因為大姐學校的一幫同事。大多數老師不是本村人饞了就鼓動我大姐。大姐回家稍一佯說,我媽就忙亂開了,推面、剝蔥、搗辣椒,沒等天黑,一個七升盆子盛着滴溜就端上炕了,花花綠綠晃得人眼睛發直。老師是客,我媽從不馬虎,做一盆滴溜的同時,還要配一小盆土豆絲。老師們舀滿一碗滴溜兒,再夾一筷子土豆絲,那碗就冒尖兒啦。嘻嘻哈哈,吸溜吸溜,話也顧不上說了。印象最深的是曹老師,他一進來,我爹就扶着他,讓上炕坐到正面去。正面一般是長者或者家裡最尊貴的客人坐的。曹老師有一手盤火炕的絕活,我家的大炕是由曹老師修盤的,多年過去,煙道順暢,整炕勻熱 。感謝的話說多少也不如親手盛一碗滴溜遞到手裡,熱緊緊催着,快吃快吃。

美食醋溜粉坨(稀罕的吃食粉滴溜兒)3

隻是,老師們在家裡吃粉滴溜的時候,我一般是不敢進家的,有時藏在堂屋,有時坐到院子裡,等到他們吃飽喝足走了,才長籲一口氣,進家去。家裡弟兄姊妹多,來得老師也多,鬧哄哄的。等我進去時,盆裡的滴溜有時能剩一點,有時就剩盆邊邊挂着的蔥花香菜葉了。

後來,我有時回娘家,我媽就托人帶話給鄰村的二姐,讓她趕緊也來。夏天午後長天大日,我媽做好一盆粉滴溜,生活富足了,辣椒油想淋幾勺淋幾勺,家釀醋酸甜有度,想澆幾股澆幾股。我們娘仨,盤膝圍坐炕上,說着知心話。那盆粉滴溜就擱在跟前的竈台上。隔一陣喝一碗,隔一陣喝一碗,酸酸的辣辣的,軟軟的涼涼的,哪有飽,哪有夠呐!

玉茭窩窩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唯獨粉滴溜留下來,随着應縣人的腳步,驚豔了他鄉的男女老少,成為應縣涼粉小吃店的标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