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幾篇文章,提到了金代人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以及清朝人趙翼的《論詩五首》。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以絕句的方式論詩。
說到論詩絕句,自然要說到用這種方式的開山祖師,就是著名的詩聖杜甫。《戲為六絕句》作于761年,即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這一年杜甫還寫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等作品。
一、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是真正的“南北朝”詩人。公元 554年(承聖三年)庾信42歲作為梁朝使者奉命出使西魏。然而他到達長安不久,西魏攻下了江陵,梁元帝蕭繹被殺,庾信被留在長安。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梁建陳。庾信出使北朝,從此再也沒有回過江南。 庾信與父親庾肩吾,和徐摛、徐陵都是宮體詩的代表人,這種詩歌的風格,也被稱為徐庾體。
他們都是齊梁永明體向唐朝格律詩承前啟後的人物,特點是開始注重詩律,講究華麗的辭藻。
關于這首詩,一般認為是評價南北朝大詩人庾信,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甫以庾信自比,甚至六絕句都是以古人名義寫的自己。
二、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庾信被迫滞留北地以後,雖然位極人臣,享盡了榮華富貴,但是思鄉之情卻永遠無法釋懷。因為這些特殊的經曆,其作品的前後風格也有變化。
因此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文章,既指詩文,也指文采。庾信的創作能力愈老愈成熟,成熟的表現是什麼呢?即雄健的詞句超越而上,大氣的文意縱橫奔放。
杜甫在《詠懷古迹五首·其一》中,也寫到了庾信: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杜甫與庾信的共同特點是,兩個人都有家難回。安史之亂造成杜甫到處漂泊,而王朝的更叠,造成庾信的滞留北方。
因此杜甫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既是說他與自己相同的經曆,也是指詩賦中透露出來的情懷。至于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除了贊許庾信,更有一層意思,就是我杜甫的作品和庾信一樣,越來越成熟。
杜甫在另一首詩中,就自稱:
晚節漸于詩律細,誰家數去酒杯寬。《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
人老了,詩作也更好,然而依舊“蕭瑟”凄涼,誰能是我的知音,與我一起飲酒談詩呢?
三、庾信文章與暮年詩賦
庾信是一位承前啟後的詩人,他的作品是格律詩成熟前期的過度作品。唐初人尚有齊梁餘風,即兩個特點,形式上"轉拘聲韻”,内容上“彌尚麗靡"(《梁書·庾肩吾傳》)。
庾信的《烏夜啼》有了前期七言律詩的特點,雙數句平聲字收尾押韻,單數句仄聲字首尾不押韻,而且中間二聯對仗,詩中多處用律句,隻是有個别出律以及失黏的現象: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态異前溪。
禦史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栖。
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驚長淚落,到頭啼烏恒夜啼。
這首《王昭君》是一首五言的排律,第四聯(綠衫承馬汗)有失黏的現象,如果去掉第四聯,則是一首标準的五言的律詩。
拭啼辭戚裡,回顧望昭陽。
鏡失菱花影,钗除卻月梁。
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
綠衫承馬汗,紅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須更張。
庾信的文才在北朝極受推崇,北周(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北周代西魏)貴族去世後的墓志銘,大多拜托庾信撰寫。其暮年所作的《哀江南賦》更是千古流傳的名篇。
四、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今人嗤笑指點庾信的作品,難道前輩的賢人還要敬畏這些後輩嗎?
唐初的齊梁餘風影響很大,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提到:
以時而論則有:.......,永明體(齊年号,齊諸公之詩), 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南北朝體(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體一也),唐初體(唐初體,唐初猶襲陳隋之體)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對于唐朝齊梁體的影響力,提出批評: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着黃金鑄子昂。
因此陳子昂提出: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
每個時代的文學自有其時代特點,杜甫并不是針對陳子昂,而是對于當時盲目否定庾信的人進行了批評。
同時,杜甫可能也是在為自己辯解。南宋時期張戒《歲寒堂詩話》中寫道:
此詩非為庾信、王、楊、盧、駱而作,乃子美自謂也。方子美在時,雖名滿天下,人猶有議論其詩者,故有“嗤點”、“哂未休”之句。
按照張戒的說法,杜甫受到某些人的質疑,因此作詩反唇相譏,隻不過詩人的方式婉轉一些而已。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收到嚴武的厚待,在成都落腳。《舊唐書·杜甫傳》記載: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绯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
但是杜甫與“熟不拘禮”、自由散漫,常引嚴武不快,與同事之間關系也處不好。領導不開心,下屬自然會落井下石。杜甫在自己所擅長的詩歌創作上,如果受到質疑,自然也會耿耿于懷。因此反擊道:不覺前賢畏後生。
後生,有後輩人的意思,或者是杜甫身邊一些不太尊重他的年輕人。說到這裡,想起來韓翃的故事。韓翃暮年,同僚們大多是新來的年輕人,都不太尊重這個老頭子,據《本事詩》記載:
時韓已遲暮,同職皆新進後生,不能知韓。共目為惡詩韓翃。翃殊不得意,多辭疾在家。唯末職韋巡官者,亦知名士,與韓獨善。一日夜将半,韋扣門急。韓出見之,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诰。
韓大愕曰:“必無此事,定誤矣。”韋就座曰:“留邸狀報制诰阙人,中書兩進名,禦筆不點出,又請之,且求聖旨所與,德宗批曰:進韓翃。
時有與翃同名者,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進,禦筆批複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如五侯家。”又批曰:“與此韓翃。
結束語
戲為六絕句中,前三首都寫到了人物,第一首是六朝詩人庾信。隋朝時間很短,唐朝人的文脈幾乎承接南北朝而來,自然會受到齊梁體的巨大影響。
李白、陳子昂高舉複古大旗,批評唐初的齊梁餘風似乎與杜甫這首詩有些矛盾。但是從六絕句整體看來,杜甫将庾信與初唐四傑都列為應該受尊重的前賢,并且也批評了“恐與齊梁作後塵”的現象。說明杜甫并不是簡單地一刀切,而是辯證的看待前輩詩人的成就。
在後面的5首詩中,可以看到杜甫的更清晰的闡述。
@老街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