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廣東的朋友一定很熟悉,可以說大到珠江等江流,小到路邊的水溝裡,到處都有羅非魚的蹤影,甚至一到下雨天,路面積水的坑裡都有羅非魚出沒...
然而,這些到處都是的羅非魚,卻常被做垃圾魚,無人食用!
廣州市内河道裡的羅非魚群,密密麻麻卻無人捕撈
但另一方面,在西南的廣西、貴州等地,羅非魚卻是上佳的美味食材...
為何廣東、福建一帶被看做“垃圾魚”、“生态災害”的羅非魚,卻在西南的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成了上佳的魚鮮?
在廣西,羅非魚是受歡迎的食材
雖然統稱羅非魚,可是我國各地生存的羅非魚,分屬于幾十個亞種。
比如在廣東、福建等“發源地”,許多羅非魚都是養殖場逃逸出來的“初代純種羅非魚”,其中以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莫桑比克羅非魚等為主——此類羅非魚往往體型較大,可以長到數斤乃至十多斤...
廣東釣魚愛好者釣起來的“巨型羅非魚”
然而,在廣西、雲南等地,自然水域中生存的羅非魚,已經是多代雜交以後,多種羅非魚基因混雜,已經很難分辨出其屬于什麼品類了...
這些“雜交”羅非魚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體色斑駁多彩,且個頭較小——幾乎跟本土鲫魚很近似,二三兩的居多,長到一斤都很難。
廣西羅非魚個頭較小,但體色更“華麗”
那為何“初代純種”羅非魚,吃起來反而不如“亂七八糟的雜交”羅非魚?
這主要還是由水質決定的,因為經濟開發,廣東的許多河溝的水質堪憂(甚至是珠江),一些水域發黑發臭,生存其中的羅非魚自然肉質腥臭,難以食用——因為這種“垃圾羅非魚”數量極多,一些黑心商販會将其捕撈賣到魚市,敗壞羅非魚的“口碑”...
髒污河道裡生活的羅非魚
而反觀廣西、雲南等地的,像烏江、盤江流域、萬峰湖等,水域環境保護尚可,仍然可稱得上是“綠水青山”。
因此,在這些水域生長起來的羅非魚,自然也能恢複其原本鮮美的肉質,成為一種美食了...
烏江裡的羅非魚——長到1-2斤的是極為上佳的食材,也很罕見,可稱“珍品”
兩地羅非魚的巨大差異,讓人驚歎,也可見生态環境之與各類生物,甚至人類的重要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