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一些細節描繪,都非常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最上層階級的奢靡生活。那麼,《紅樓夢》中的人物,一天吃幾頓飯呢?答案是兩頓飯——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紅樓夢》中的人物确實一天隻吃早飯和晚飯,沒有“午飯”一說。硬要說“午飯”,全書中隻出現了一次,還是在後四十回中,曹雪芹原著的前八十回,從未出現過“午飯”一詞。
同時,清朝宮廷也是“兩餐制”。 此外,清末皇帝起居飲食記錄十分詳細,可以證明“一日兩餐”的确是宮廷習俗。那麼,《紅樓夢》所言最上層階級“兩餐制”是否反映出當時滿清皇族宮廷生活的真實情況呢?
一、《紅樓夢》和清宮廷“兩餐”相似度清末慈禧太後非常喜愛《紅樓夢》一書,并對其大加贊賞,因為其能夠準确反映王室生活。清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紅樓夢》時,也說“紅樓夢裡的排場,猶如宮裡排場的縮影”。
1、奢華程度相似
在《紅樓夢》中,一餐的标配是硬菜雞鴨魚肉,茄子都要肉煨,輔以幹果調味,令劉姥姥吃了,死活不相信是茄子。各種好看好吃的什錦點心自不必說。主食必然用料奢華,禦田碧粳米是标配。各種湯則是品相高雅,工序繁複,煮湯的工夫不亞于大型料理。每天光吃飯便要消耗大量銀子。
并且,他們在吃飯上,非常鋪張浪費,一隻鴨子隻要“鴨信”也就是鴨舌頭;劉姥姥見都沒見過的“糟鹌鹑”,賈母隻“撕一兩點腿子來”,一隻鹌鹑隻吃腿上一點肉。探春和寶钗吃膩了雞鴨魚肉,便要柳嫂子炒一盤“枸杞芽”,枸杞芽雖然鮮美,卻也并非罕貴,但兩人為此大方地花了“一吊錢”。就連關系“不太親”的黛玉,也可以天天喝冰糖燕窩粥,補補身子。這種飲食标準,可以說是遠超平民想象,簡直是太“魔幻”了。
即便在賈府入不敷出的時候,這種鋪張浪費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黛玉提醒過寶玉,家裡開銷是收入的十倍,而寶玉卻說“少不了你我的”。不僅是寶玉,大觀園裡的貴族們,仿佛都已經形成了慣性,都不肯降低奢華的飲食标準。其實,在賈府家道破敗的時候,之前浪費那麼多雞鴨魚肉,哪怕省下幾隻的錢,都能救活幾口子的命。
清宮廷之中,一頓飯動辄百道菜,是所謂“滿漢全席”。就算是鹹豐帝這種“國庫空虛”的時代,也得三十二道菜。即便皇帝吃不了,禦膳房還是要做。據記載,慈禧太後一頓飯一般也就嘗三四個菜,其他的菜都分給宮人,由領班的上級開始分了。
清末代皇帝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明确地記載了,他“一家六口人”,一個月卻要消耗3910隻雞鴨,其中840隻是給“五歲小孩”(溥儀自己)一個人吃的。當然,時年五歲的溥儀,怎麼可能一天吃掉28隻雞鴨呢?即便分給宮人,這其中也肯定存在着鋪張浪費的現象。
此處有一人不得不提,是一個号稱“節儉”的皇帝,雍正。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一頓飯隻是簡單蔬菜、白飯而已,撿飯粒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實際上,雍正吃的飯可能便宜,但他用的餐具卻十分昂貴。根據《活計檔》,雍正設有“造辦處”,象牙筷子,象牙湯匙不計其數,僅雍正五年一月十八日,便有“造象牙匙”(實為100個)這樣的記載。
此外,了解古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雍正瓷碗是公認的稀世珍寶。原因在于,雍正對瓷碗要求嚴苛,同一批次生産的瓷碗,隻留最好的那一個,其餘全部打碎!這使得雍正瓷碗存世稀少,很多都是孤品。不過,為了造一個用來吃飯的碗,卻要打碎上千個碗,這不是鋪張浪費又是什麼?!
2、用餐時間相似
《紅樓夢》中,吃早飯的時間大約在9點左右,吃晚飯的時間在14點左右。第14回,秦可卿死後,王熙鳳代理甯國府,規定:“卯正二刻(6點半)我來點卯,巳正(10點)吃早飯。”第18回,正月十五這天,太監說元妃未初(13點)用晚膳。晚飯是在黃昏之前,離天黑還有一大段時間。所以,《紅樓夢》中晚飯是白天的日常活動之一,至遲也在黃昏吃。
清宮廷記錄中,乾隆二十六年《國朝宮史》中有“辰刻(8點左右)進膳”;“每日未刻(14點左右)進晚膳。”也就是說,皇帝真實的飲食時間和《紅樓夢》中的描述高度相似。二者可以說是同一種習俗。這并不奇怪,因為據胡适考證,曹雪芹為漢軍正白旗,其祖父曹寅曾任江甯織造,是“皇商”,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他家——二者當然是同時進餐。
3、用餐地點不相似
清朝宮廷用餐地點是基本固定的,并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心情好了就去寵愛的後妃那裡吃飯。皇帝一般是一個人在養心殿“用膳”,由幾十個“專膳”宮人伺候。這是出于安全考慮,為了防止皇帝被人下毒。
而在《紅樓夢》中,吃飯地點則是不固定的,兩府中并沒有“餐廳”這一設置。書中經常出現一種“擺桌子”的場景,要吃飯了,就把某個屋的桌子擺好,然後才開始吃飯。吃完飯,桌子自然還要回到原來的位置。
并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例如王熙鳳就喜歡在炕上吃飯,這是因為,王熙鳳操持榮國府,忙裡偷閑,才有機會吃飯。因此她往往就在炕上架上小桌吃飯,為了省事兒。賈母吃飯地點則更加不固定,如果是和兒孫們一起拼桌,那麼就是大桌;如果是自己吃,則可能是在炕上,并且炕桌位置是不固定的。
二、為什麼要實行“兩餐制”?
1、兩餐制是傳統習俗
兩餐制由來已久,秦漢之前,中國一直是兩餐制,早晚各一頓飯。兩餐制和三餐制是長期并存的關系。兩餐制其實是在生産力不發達的時代,一種和戰争相匹配的用餐習俗——這是因為,無論是進攻還是行軍,都不可能把中午陽光最好的這段時間浪費掉。
而在清朝時期,漢人普遍是“三餐制”——農耕體系當中,夏季勞作非常關鍵,而夏季正午太熱,不如吃飯維持體力,以便進行下午的勞動。而滿人仍然是和戰争體系相關的“兩餐制”。也就是說,在當時的社會“兩餐”和“三餐”,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是兩個民族的區别之一。
2、政治需要
作為少數人的滿族,無論在文化還是人數上都是劣勢民族,随時都有被漢族同化的可能。在這種前提下,滿清高層做出了維持民族獨立性的決定——包括滿漢不通婚,滿語等等,“兩餐制”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即便在後來的和平時期,滿族貴族依然是一日兩餐。這是一種政治需要,是為了使得滿族和漢族區分開來。滿族高層的這種擔心,并不是毫無道理——曆史上少數民族被漢族同化,已經有不少先例。
3、兩餐制的優點
有一種維護民族獨立性的措施,滿族特色大辮子,是必須強制推行才能執行的。這是因為,大辮子在農耕社會的和平時期,實在是不方便,如果漢人不留辮子,那麼很快滿族人就會發現辮子确實不方便,也就不留辮子了。進而就會逐漸喪失民族傳統。也就是說“大辮子”這種沒有優點的措施,隻有靠國家強制力實施,才能維持下去。兩餐制則不需要推廣全國,也不需要國家強制力維持,就可以延續下去。這是因為兩餐制本身是有優點的。
兩餐制的顯著特點,就是兩餐之間時間間隔較長,給人的腸胃更多時間以消化食物。這種作用,在穆斯林的“齋戒”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有些穆斯林在“齋月”之外的時間裡,依然保持着齋戒,即日出之前吃早飯,黃昏後吃晚飯。他們這樣做不是因為宗教要求,而是因為确實能夠使得腸胃健康,從齋戒中受益了。
兩餐制由于晚飯較早,使得吃飯之後有充足的時間去運動消耗能量。因此也就減少了脂肪積累。現在我們知道,過度的高蛋白、高脂肪飲食,會使得人體容易生病。由高血脂引發血栓,并導緻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大隐患。而兩餐制則可以有效地防止這一點,在兩餐制下,不可能出現“吃完晚飯就睡”這種情況,長時間堅持下來,就會改變體質。滿清貴族雖然不知道這麼多現代醫學知識,但是他們從中受益了。
三、總結
初讀《紅樓夢》之人,通常會疑惑于書中人為何一日兩餐。其實,書中正确反映了當時滿清貴族高層的飲食習慣,兩府的“兩餐制”與清皇室的“兩餐制”高度相似,甚至慈禧、溥儀等人也認同書中8點左右吃早飯、14點左右吃晚飯的描寫。《紅樓夢》吃飯之奢華程度,與皇室動辄百道菜的奢華,也非常相似;《紅樓夢》中吃飯的鋪張浪費,與皇室也非常相似。“兩餐制”的執行,對滿清皇室來講,是一種政治需要。此外,“兩餐制”本身,對人體健康,也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參考文獻:
1、《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2、《我的前半生》
3、《<紅樓夢>飲食文化探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