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易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易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14:22:54

易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使用易經注釋道德經第一章)1

綜上所述,換算天體軌道非平均轉速的方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步便是前文重點介紹的通過“引力時間膨脹效應”,換算天體軌道平均轉速的方法。但對引力足夠的了解的朋友應當清楚,“萬有引力定律”并不兼容重力問題,因為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與質量的乘積呈正比”的定義分析,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地球對物體産生的引力多寡,與該物體本身的質量呈正比。既,物體本身的質量越大,與地球形成的相互吸引力也越大。假設,兩個物體間的質量比值為十,分别為一公斤與十公斤,那麼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計算當同一時間,同一高度,兩物體同時落下,結果将會是十公斤的物體比一公斤的物體提前十倍的時間達到地面。但早在牛頓定義引力之前科學先驅伽利略等人便通過實驗證實,同一時間,同一高度,不同質量物體同時下落的結果是同時落地。

我查閱過很多資料,但始終不太清楚引力與重力的區别,隻是稀裡糊塗的大概懂得重力是引力的一個分力,所以無法被“萬有引力定律”兼容……

說真的,我認為此種說法純屬詭辯,沒人不承認“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但它的正确性不能成為辨别力學的唯一标準,凡是不能被“萬有引力定律”兼容的力學問題,就都被排除在萬有引力的範圍之外,名為“分力”?那麼“萬有引力定律”幹脆改名為“萬别引力定律”好了,因為任何物理理論如果隻接納自己能解釋得了自然行為,那麼它必然是正确的……而這種行為與以自己标準定義正義,并以自己的規則冠名為“世界規則”的霸權主義有什麼區别?百家争鳴時期,面對儒墨兩家的因定義是非,争執不斷的學術局面,莊子曾一針見血的指出“辨也者,有不見也”。

莊子說,争論産生的本質是固執自己,争執雙方如儒墨,都看不到或無視事物的另一面。自私狹隘的他們不但隻認可自己能夠看到的東西,并且還以自己認為正确的東西相互攻擊。因此,莊子以朝三暮四的猴子諷刺儒墨之争,說有位養猴的老人在給猴子們分橡子前說“早晨三升,晚上四升。”衆猴子聽後暴跳如雷。老人見狀便改口道:“那麼就早晨四升,而晚上三升吧。”衆猴子聽後馬上就高興了起來。但其實,橡子的名稱與實際數量都不曾減少或增加,可固執已見的猴子們卻死活都不明白殊途同歸的簡單道理。或是說,猴子們雖然知道,但卻做不到。因此王陽明也說,道理這東西記得未必曉得,曉得不必記得。

我也不想長篇大論帶領大家進行天文換算,但這是個哲學以死,唯有科學可撼人心的末法時代。不但老子、莊子通過辯證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早已闡述過萬物和諧相處的天地之理。北宋年間的邵雍在《皇極經世書·河圖天地全數第一》中講解倚數規則也曾舉例:“三四十二,二六亦十二也。二其十二,二十四也,三八亦二十四也,四六亦二十四也……”。

便是當下,當我國再次高舉起公正,公平,和諧,互利的自然發展理念時,依然是困難重重,飽受某些敵對勢力的刻意攻擊。

這世界講理嗎?講,但科學才有話語權。因此我不得長篇大論,即使您聽不懂,也不願意聽,我也不得不講。

但不斷進行天文換算的主要目的還是為《道德經》之後章節的講解做鋪墊,因為之後章節中的很多概念如無為,天地不仁等,需要建立在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基礎上,才能正确掌握。總之,請安下心看完之後講解,隻要您能正确掌握換算天體軌道非平均轉速的方法與原理,不但能夠明白殊途同歸的自然和諧理念,還能明白此消彼長的自然平衡法則的出處。

言歸正傳,我們要在換算天體軌道平均轉速的基礎上,以乘積的方式,補充換算“時空加速度”。因為在自由落體運動中雖然存在同一時間,同一高度,不同質量的物體會以相同速度同時落地的自然現象。但也存在不同時間,不同高度,不同質量物體以不同速度,不同時落地的自然結局。

首先,我們來考慮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正常人從一米與十米的高度跳下後,會産生完全不同的結局?因為從一米高度跳下的下落速度,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傷害。而從十米高度跳下的下落速度,則很緻命。

下落距離的多寡,與下落的速度呈正比。也就是說,在自由落體運動中下落的距離越長,下落的速度越快。因此高空抛物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但您絕對想不到天體軌道轉速“近快遠慢”的變化規律,也與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問題有關。

為什麼天體距離繞心點越近,軌道轉速就越快?因為天體在不斷下落,在不斷加速。

又為什麼天體距離繞心點越遠,軌道轉速就越慢?因為天體在不斷爬升,在不斷減速。

而這兩種速度上變化,都與天體受到的引力大小有關,而引力的大小又與距離變化有關。因此,我們隻需要換算天體的距離變化,便可以直接換算出天體的“時空加速度”。

長話短說,換算天體軌道非平均轉速的公式是:(V1÷√(L2/L1))×√((L2×2-L3)÷L3)。

公式總體分為換算天體軌道平均轉速的與補充換算“時空加速度”兩個部分。首先是換算天體軌道平均轉速的公式:“(V1÷√(L2/L1))≈V2”。

與之前公式不同之處在于,速度V不再采用地球軌道平均轉速,而是以V1作為表示,從而使V1與L1,速度單位與長度單位同步。如,若采用金星軌道平均轉速35.02公裡/秒作為速度單位V1,那麼空間長度單位L1同步使用金星軌道平均日距1.082億公裡。反之,如果使用火星軌道平均轉速24.129公裡/秒作為速度單位V1,長度單位L1同步使用火星軌道平均日距2.2793億公裡。

記住,公式中标注的數字相同,所代表的天體相同。如若使用數字1表示火星,那麼速度單位V1與長度單位L1,便分别表示火星軌道平均轉速與火星軌道平均日距。而L2則表示,預期換算天體距離繞心點的平均距離,如我們預期通過火星軌道參數作為換算的基準,換算地球軌道平均轉速V2(結果),那麼距離單位L2,就是地球軌道平均日距1.49598億公裡。

如此,速度單位V1為火星軌道平均轉速24.129公裡/秒,距離單位L2(分子)為地球軌道平均日距1.49598億公裡,距離單位L1(分母)為火星軌道平均日距2.2793億公裡。将此三項天文參數引入公式,便可換算出結果V2,地球軌道平均轉速度29.783公裡/秒:24.129÷√(1.49598/2.2793)≈29.783……

以上便是通過“引力時間膨脹程度”,換算對應天體軌道平均轉速的方法。如果您還是想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也可以不加思索,按照公式按部就班換算。

第二部分則是補充換算天體時空加速度的換算方法——(((L2X2-L3)÷L3)。其中的L3表示,預期換算天體距離繞心點的時空位置,如預期換算地球遠日點軌道轉速,那麼公式中的L3便是地球遠日點日距1.52098億公裡。而之後的L2,依然采用地球軌道平均日距1.49598億公裡,使用它乘積2,計算出地球軌道直徑2.99196億公裡。然後使用地球軌道直徑2.99196億公裡減去L3,地球軌道遠日點空間日距1.52098億公裡,折算出地球運行到遠日點時的減速距離1.47098億公裡。之後使用1.47098億公裡除算,地球遠日點日距1.52098億公裡,并求出結果的二分一次方,便是需要糾正的地球遠日點時空加速度0.983425……

如此,使用乘積方式,将第一步與第二步,将換算好的地球軌道平均轉速度與地球軌道遠日點的時空加速度結合,結果便是地球軌道遠日點轉速29.28公裡/秒。

整體換算過程如下:(24.129÷√(1.49598/2.2793))×√((1.49598X2-1.52098)÷1.52098)≈29.28……

現在我們說一說如此換算的原理是什麼。之前我們已經明确,預期換算的是天體在運動過程中加速與減速的程度,而此程度的變化受到引力大小的影響,引力的大小又受到繞心點距離變化的影響。因此,我們将引力的變化視為天體空間距離的變化,以天體軌道半長軸乘積2的方式,先換算出天體軌道的直徑。既,天體在時空中受到引力影響的直線範圍。之後使用天體軌道直徑,減去預期換算軌道轉速時的時空位置,如地球遠日點日距1.52098億公裡,以這種簡單的長度分割方式,計算出天體加速或減速的空間距離。再使用天體加速或減速的距離,除算天體預期換算的空間日距L3,并求出得數的二分之一次方(以根号替代二分之一次方),結果便是地球在遠日點L3的時空加速度0.983425……

既是說,地球在運行到遠日點時因為爬升的需要,軌道轉速出現了減速,而減速的程度是地球軌道平均轉速的0.983425度。

需要牢記的是,任何結果包括數字在内,都離不開相對而言的概念。如0.983425……時空加速度,是相對地球軌道平均轉速而言。因此最後一步,需要使用乘積的方式,将地球軌道平均轉速29.783公裡/秒,與地球遠日點的時空加速度“0.983425……度”結合,結果才是地球遠日點軌道轉速29.28公裡/秒。

同理,還可以使用金星軌道參數作為換算基準V1與L1,換算地球軌道遠日點轉速,過程如下:(35.02÷√(1.49598/1.082))×√((1.49598X2-1.52098)÷1.52098)≈29.28公裡/秒。

看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嗎?簡單的講,兩組換算,過程不同,但結果相同。這便是相對論為什麼叫相對論的症結所在,如愛因斯坦所言,時間不是絕對的,空間不是絕對的,唯有光速不變。如同我們的換算,雖然每一顆天體對時間與空間數字定義都不同,但結果卻相同……而唯一不變的是時間與空間對立統一的規則。

同時,這也是中華傳統中一再強調的,辨别是非的宗旨“殊途同歸”。如辨别彼此的莊子曾經說過:“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總之請相信,伏羲易學不止是哲學,也是科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