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曳
“我吃飽撐的,我就不該生你!”這是最新上映的電視劇《小歡喜》裡,海清的一句台詞。
劇中,海清和黃磊的兒子,方一凡,因為打架、留級等問題被叫家長,脾氣火爆的海清一聽兒子要留級就急了。
回去的車裡,兒子一個勁地道歉,說,媽我知道錯了,語氣很誠懇,但海清絲毫不理會,而是對着兒子大吼: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接下來又是一疊聲的數落,兒子很無奈,臉上的表情有點委屈。
說到最後,兒子徹底蔫了,放下座椅直接躺下,顯然非常排斥媽媽的說話方式。海清最後還補充了一句:跟你爸一個德行。
蔡康永在《說話之道》中寫過: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雖然兒子确實有錯,但他道歉的态度表明他其實并不排斥溝通,如果這時候海清能夠按捺下怒氣,好好說話,那麼經過深入交談,或許孩子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而一味地放狠話、發洩憤怒隻會讓親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說話和表達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基,一個懂得好好說話的人,能夠處理好人際關系,不管在家庭還是社會。
1
父母不懂得好好說話,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的媽媽的例子:
在弟弟婚禮上,我沒找到果盤,媽媽就當着兩個外人的面,指着當時已經30歲的我,破口大罵,說我是廢物。
妹妹也十分的關心媽媽,經常給媽媽買高價的營養品。可隻要一有人誇妹妹,媽媽就會說妹妹又胖又髒又懶,不知道關心人。反正,在我媽媽嘴裡,我們都是一無是處。
我時常覺得:我這一輩子的軟肋,就是我的原生家庭。
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如果像這位媽媽一樣,不懂得照顧孩子的情緒,貶低孩子的話張口就來,久而久之,隻會讓孩子覺得不幸福。
還有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對話:
我:“最近挺累的。”
我媽:“年紀輕輕身體就這麼差,這怎麼行!”
我:“我隻是比較累而已……”
我媽:“你老了怎麼辦?趕緊找個姑娘結婚吧,不然老了沒人管你!”
網友說:不論我說什麼,父母都能輕易地上升到我個人的高度。慢慢的,我也覺得自己渾身都是毛病,變得極度的不自信。
育兒專家曾說:父母的态度和說話方式,會深深融入到孩子的心智裡。
父母希望孩子好,但說出來的話總是讓人難受。即便孩子知道父母是好意,也還是會被這些難聽的話所傷害。
好好說話,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隻有心平氣和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之道,貶低的話或憤怒的口氣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2
好好說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情緒失控時照顧孩子的感受。
前段時間,在《寵愛之名》記者會上,侯佩岑談到自己對兒子們的教育。她平時對孩子比較嚴格,要求他們吃飯要吃幹淨,不能玩食物等等,可是這樣的唠叨,卻換來孩子質問“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侯佩岑沒有生氣,而是認真地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告訴兒子:“我是你的媽媽,我有責任把我知道的事告訴你。之所以告訴你,是怕你不知道。如果因為你邊吃邊玩,嗆到了我會很心疼。”
聽到媽媽合情合理的解釋,孩子欣然接受,并表示以後會聽媽媽的話。
侯佩岑并沒有強力地鎮壓孩子的反抗,而是耐心地解釋,溫柔地安撫孩子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為了他的安全着想。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也能學到媽媽的說話方式,懂得好好說話。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對有愛的兄弟萌翻衆人。這對哥哥5歲,弟弟3歲。視頻裡,兩人相對着抱在一起,弟弟一疊聲地問哥哥“你愛我嗎?”奶聲奶氣十分可愛。
哥哥一臉無奈,雖然沒有正面回應弟弟複讀機式的提問,但手上卻把弟弟抱得緊緊的,絲毫沒有不耐煩。媽媽說平常他們總對孩子說“媽媽愛你”,或者“爸爸愛你”。慢慢的孩子也把“你愛我嗎”當成了口頭禅。
父母和孩子間的互動如此有愛。我想,在這樣的家庭氛圍成長的孩子,内心一定格外溫暖。
哈佛大學泰勒博士一直緻力于研究幸福和成功的關系,他發現,一個人如果生活幸福,就能夠更快的成功。
好好說話的父母,善于向孩子傳遞愛,而被愛包圍着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幸福,自然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3
《關鍵對話》一書中提到過:大部分影響生活的事情,都是溝通不善導緻的。而好好說話正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需要父母從小去培養孩子。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這樣的案例:有一位媽媽,在自己家的陽台一角,設置了一個和平區。如果有人情緒不好,就可以進入和平區進行自我平複,誰都不能去打擾。
每次被孩子氣得夠嗆時,她就會深呼吸一下,然後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要去和平區冷靜一下。
設立和平區,既能讓孩子知道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又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去發洩情緒。
著名心理學者阿德勒說過:“假如母親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整天抱怨和唠叨,那麼她的女兒可能會變得尖酸刻薄挑剔,她的兒子則會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找機會表現自己的恭順。”我想,這一條,對父親也是一樣的。
父母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會讓家庭氛圍變得輕松,也能避免孩子受到過激情緒的傷害。孩子未來的性格,也會更加平和冷靜。
多用正向的語言鼓勵孩子最近,日本的一個綜藝上展示了一段實驗:一個原本内向,膽怯的女孩子,僅僅是因為被人連續誇贊了50天後,整個人的氣質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剛開始,這個女孩帶着厚厚的口罩,見人總是低着頭,不敢和别人直視,可是實驗的最後,她不僅摘下了口罩,還換了發型,開始打扮自己,與人談笑風生,落落大方,整個人都變得陽光開朗起來。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所以,多向孩子傳遞積極的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而一個從小生長在父母的鼓勵中的孩子,内心必定更溫暖,也更容易去鼓勵他人。
尊重、不貶低孩子新東方創始人徐小平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個性并不相同,但小時候的夢想卻都是當一個搖滾巨星。
他們天天在家裡玩吉他,即便徐小平覺得兒子們并沒有巨星的特征,他也沒有讓孩子們放棄,更沒有貶低他們,而是默默地在一旁欣賞着,鼓勵着。
後來,雖然孩子們沒有成為搖滾巨星,但音樂也成為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徐小平說,我們不應以自己的喜惡來決定孩子的人生,應該支持他。
有時候,一味地打擊和貶低隻會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甚至埋下自卑的種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尊重他們,跟他們平等地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評判他們的行為和選擇。
隻有這樣,孩子才會擁有更健全的人格,不會因自卑而在人際交往中處于劣勢。
丹尼爾·戈爾曼說:“孩子,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如果你沒有自我認識,如果你不能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如果你不能推己及人并擁有有效的人際關系,無論你多麼聰明,都不可能走得很遠。”
懂得好好說話的孩子,未來更容易獲得成功。而培養一個會說話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智慧以及耐心。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為人父母者和孩子一起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