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不僅是休閑郊遊的好去處,更是戶外穿越的必走之路,之前我們做了京西古道北線穿越的彙總,今天再來将中線穿越說一下哦,中線同樣是非常經典的穿越路線,而且口碑和名氣都不亞于北線,不得不說在京西,真的是處處值得我們徒步與探索,我想,在戶外越來越亮眼的京郊,慢慢地應該會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徒步探險,而不是僅僅的到一處景區打卡拍照,未免有些太單調了。
其實對于徒步穿越來講,确實有的時候可能驚險一些,不過也有很平緩的路線,基本上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難度,而且還能看到沿途不同的風景,我想如果說讓我們在城市街道慢跑或者走路10公裡,應該會覺得很無聊很不想堅持吧,然而,在這深山裡,不知不覺的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3個小時,5個小時,甚至8個小時,這就是徒步穿越最大的魅力吧!畢竟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共存,原汁原味的曆史感确實是很難得的!
由圈門出發,經過天梯-峰口庵-黃石港-瓜草地-王平,全程約有12公裡,行程大約是5小時,路段經典,景色各異,古道元素一應俱全,自然風景又是非常完美,這條路線主要還有瓜草地風景區,瓜草地我想大多數朋友都知道了,冬季的冰瀑很有名氣,攀爬的鐵鍊也讓大多數戶外人記住了它,夏季潺潺溪水,冬季冰瀑奇觀,再配上四季皆景的保存較好的古道,能夠充分展示出這條線路的無窮魅力!
而從圈門到潭柘寺是也是戶外一般最常走的穿越路線,全程大約15公裡,用時6小時左右,在這個行程裡,由圈門途經三店村、天橋浮村和官廳煤礦到峰口庵為玉河古道的一段,而經過雷達站、龍潭則到了新潭古道的終點潭柘寺。沿途經過圈門戲樓、圈門過街樓、三店村、天橋浮村、官廳煤礦、峰口庵、蹄窩、雷達站、龍潭、潭柘寺等等衆多風格各異的景點,可謂是大飽眼福!
圈(quan 四聲)門的曆史悠久,也算是門頭溝的标志性建築之一,因黑河溝上架起的一座過街樓下方有券洞而得名,它實際上是一座風雨橋,橋下的洞被稱為券洞。圈門過街樓上供奉着文昌帝君、關帝和藥王孫思邈,旁邊還有着圈門戲樓,窯神廟等,現今都是受保護的文物,而京西古道中線自西向東穿過了過街樓的“券洞”就進入了通往北京的大路,所以人們就把這稱為門頭溝之門,門頭溝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峰口庵山垭口處建的關城,至今仍然是京西古道的一大亮點,東至圈門大約5公裡,西至王平大約10公裡,關城西側為峰口庵廟堂遺址和馬王廟遺址。這裡和牛角嶺關城一樣,同樣是曾經古道上收稅的關卡,這裡現存石碑4塊,一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永遠免夫交界碑”。二是道光14年“重修峰口庵東西山路碑記”,另外兩塊碑是清道光甲午年(1834)的“峰口庵碑”和鹹豐2年(1852)的“續立峰口庵道德行善碑”。
峰口庵關城海拔在950米左右,關下古道寬6.2米,用石塊鋪砌,約隔1米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塊松動下滑,石佛嶺段古道也有立石,都是當年更好的保護措施。還有就是最耀眼的古道特色-蹄窩,分布在峰口庵關城西南約200米處的地方,在十多米的石道上,有蹄窩158個,其中較深的有66個,最深多半尺。我想,這再一次表明了曾經古道的繁華程度,不過也表明了曾經的駱駝馬匹等到底是有多麼的負重前行才有此深深的蹄窩!
天橋浮村,一個山裡的小村子,現在也就幾十戶人家,位于龍泉鎮最西部,一些的知名的景點如馬翰林故居,天橋浮三義廟,過街樓等也都可以一觀,三義廟下也是一座古橋,在以前應該都是有河水經過的,至于為什麼這叫黑河,也是有着一些說法的,因為以前山上都是煤礦,出煤要拿大量的水沖,所以這條河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黑顔色,曆史的價值還是不可磨滅的,雖然此刻已成過往,卻是曾經真實存在過的。
天梯,也稱十八盤,還是很壯觀的,由于山上濕氣比較重,地表水分充足,這個十八盤不僅比較陡,還長期性地濕漉漉的,所以挑戰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每一步都要踩踏實才能保證安全,想想如果滾落的話還是很酸爽的,不過側面也有可以不走天梯的路,我想,來這裡都是會挑戰一下的吧,還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瓜草地就不過多介紹了,之前去打卡冰瀑的時候也有介紹過,夏季的話同樣是非常的美,雖然水源不是很充足,但是真的是純天然,原生态,而且在瓜草地附近的山林裡,端午節去的話,有大自然的饋贈,會摘到大量的桑葚,酸甜可口,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哈哈,不信的朋友可以到時候一試哦!
自駕可以導航王平村或者直接導航圈門;推薦公交路線:蘋果園地鐵站-370公交-圈門;到潭柘寺後-931公交-蘋果園地鐵站;蘋果園地鐵站-929公交-王平村,反向穿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