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後風采依舊的諾日朗瀑布
自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後,九寨溝景區關閉并進入災後恢複重建階段。如今兩年已過,涅槃重生後的九寨溝景區如何?日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産空間技術中心(HIST)研究員付碧宏團隊發布地震前後九寨溝世界遺産地核心區的滑坡、水體、植被覆蓋度等要素遙感監測與評估結果。
該研究團隊通過多源遙感監測,結合實地科學考察,發現經過兩年的自我修複,九寨溝景區正在逐步恢複往日的風采,且受地震的影響,産生了更加壯麗的新景觀,但災後的旅遊活動,仍需防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九寨溝地震發生後,誘發了大量同震滑坡,也形成了許多潛在滑坡隐患點,主要分布在日則溝,其中五花海周邊的滑坡情況比較嚴重(圖1)。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因素的影響,水體一度變混,著名景點火花海受到嚴重破壞。
災後第二年,遙感監測和實地考察情況發現,部分同震滑坡點得到了工程加固和恢複(圖1-a)。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受降雨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潛在隐患點的問題逐漸暴露,産生了新的滑坡和泥石流。
此外,遙感監測發現,九寨溝的水體顔色已經變得更加美麗,雙龍海瀑布受地震的影響,水流量變大(圖1-b),變得更加壯觀。九寨溝植被茂密,植被覆蓋度高,地震後受滑坡和泥石流等的影響,日則溝的植被覆蓋度明顯下降,且震後兩年這種影響依然明顯 (圖1-c)。
著名景點火花海在地震中幾乎消失殆盡,如今經過災後科學恢複重建,已開始恢複生機。該研究團隊通過火花海地區地震前後多期遙感圖像對比分析,清楚地揭示出由于火花海下遊的壩體受到地震影響發生崩塌,形成一個較大洩水口,導緻海子中水體大量下洩排放,火花海幾近幹涸,白色鈣華暴露地表(下圖中)。
高精度遙感圖像顯示出地震前後火花海的地貌景觀巨大變化
随着時間的修複,她有望重現當年五彩斑斓的美景(上圖右)。此外,由于火花海水流下洩,其下遊的雙龍海區域水體面積擴大,形成了氣勢磅礴的雙龍海瀑布新景觀。
無人機高清航拍三維立體圖像顯示火花海下遊的雙龍海區域水體面積擴大
震後規模擴大的雙龍海瀑布奔騰不息
九寨溝地震前後遙感圖像分析還顯示,世界遺産核心區的部分區域地震之後植被覆蓋度有所下降,但經過兩年的自然修複,除了日則溝五花海周邊外,九寨溝核心景區的植被生态景觀已逐漸恢複至震前水平。
九寨溝植被覆蓋度在受災前後的變化
世界自然遺産地遭受大地震破壞在國内外尚屬首次,如何監測和評估九寨溝世界遺産地災後恢複情況,并沒有成熟的研究案例可以借鑒。空間遙感技術作為一種監測技術,其覆蓋面積廣、多波段、多時相的特點可以有效提高監測工作的廣度和效率,節省人力、财力,可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無人機低空遙感技術是空間信息技術的新發展,與傳統衛星遙感、載人航空遙感相比,具有靈活方便、成本低、受外界環境影響小、分辨率高、信息量豐富、全天時工作的特點,可快速獲取地理、資源、環境等空間遙感信息,同時具有機動、經濟、安全等優點,可廣泛應用于地貌景觀、水環境指标及生态環境變化監測評估中,比較适合我國山區或地理環境複雜區域的監測和評估工作。
地震之後美麗的五花海
該研究團隊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相關課題的支持下,對九寨溝世界遺産地核心區主要遺産點開展實地科學考察,驗證了遙感圖像的監測與評估結果。
付碧宏研究員認為,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産地許多地貌景觀的形成演化都與地震活動導緻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堵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有關,有些地段形成海子,有些地段形成瀑布,這是一種周而複始、不斷循環的地貌景觀形成過程。2017年九寨溝7.0級地震作為最新一次的地震地質災害事件,在九寨溝景區形成了包括雙龍海瀑布在内的新景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