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0:17:16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着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陡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說起這首令人耳熟能詳的《喀秋莎》,我們總不禁想起當年“蘇聯老大哥”的黃金歲月,牽連着老一輩人濃重的蘇聯情結。當年的蘇聯老大哥早已消失在曆史的塵埃中,而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驅,他們的探索卻依然值得我們反複咀嚼。

今天,我們就來帶領大家追溯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看一看蘇聯在經濟建設中所經曆的那些坎坷。

1917年11月,随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布爾什維克黨占領了冬宮,資産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至此,無産階級登上曆史舞台奪取了國家政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蘇維埃俄國就這麼誕生了。

新興的蘇維埃政權迎來了勝利,然而擺在面前的,還有一堆爛攤子要收拾。一方面,在國際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反革命勢力心有不甘,他們相互勾結,成立自己的反革命委員會,策劃發動内戰以奪取勝利的果實;而另一方面,英美法日德等多個西方國家,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虎視眈眈,準備趁蘇俄國内形勢混亂之際,以武力侵犯霸占更多的蘇俄土地。國内外的敵對勢力相互聯結,都在企圖扼殺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

為了獲取必要的喘息時間,蘇維埃政府意識到自己必須做些什麼。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蘇聯老大哥的發家史)1

十月革命

1918年夏天,蘇俄國内戰争爆發。國内反動勢力實力強大,全國的四分之三國土合約五分之三的人口都在反革命勢力的控制範圍内。而國内食物短缺,鬥争艱難卓絕。

情況有多困難呢?一部著名的蘇聯電影《列甯在1918》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當時的紅軍戰士瓦西裡負責押送糧食到達首都彼得格勒,而這樣一個負責運送糧食的人,卻在完成任務後自己因饑餓而昏倒在地。

蘇維埃政府明白,要想打赢就必須調動全國的力量來支持前線。于是,他們宣布在經濟領域,實行“戰時共産主義政策”,即以全國物力财力支持紅軍。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蘇聯老大哥的發家史)2

蘇俄内戰

首先是解決前線糧食緊缺問題,1919年1月11日,蘇俄頒布了《關于國家在出産谷物的省份征糧方法》,實行餘糧收集制。所謂餘糧,就是除去農民吃用以外剩下的那部分糧食。由國家先規定所需要的糧食數目以及價格,農民按照規定的數額交售餘糧。原則上來說,是對富農多征收,中農少征,貧農不征。同時國家對糧食實行了壟斷政策,禁止私人買賣。

這樣的政策,在短期内确實取得了明顯效果,極大地緩解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短缺問題,也為扭轉戰局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看似這個政策非常公平合理,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因為随着國内戰争的開展,盧布迅速貶值,所謂的交售實際上是無償,農民的利益遭受巨大的損害。而地方上為了落實法令,派遣征糧隊挨家挨戶地征集糧食。最後,這些攜帶武器的征糧隊甚至将農民的最基本口糧和種糧也征收走了,還有一部分貧農甚至被當做富農鎮壓。

農民對這樣的政策強烈不滿,蘇聯的農業呈現萎縮狀态。跟戰前相比,1920年的谷物總産量幾乎減少了一半,而棉花的産量剛剛達到戰前水平的6%。這最終造成了1921年的大饑荒,餓殍遍地,僅在1918到1920年的兩年間,彼得格勒失去了75%的人口,而莫斯科也減少了将近50%。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蘇聯老大哥的發家史)3

1921大饑荒

其次,實行國内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繼對糧食進行壟斷後,蘇俄政府又開始對其他食品個人消費品和家用物品進行壟斷,取消私人貿易。其中包括糖、茶、鹽、火柴、皮鞋、肥皂等等生活用品。所有的非農業人口都隻能通過消費合作社來獲取定量的食品和日用品。1920年,這種定量配售改為免費供應,但仍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此時的工資已不再具有貨币的意義,而是直接和實物挂鈎。

在勞動方面,蘇俄頒布了普遍義務勞動制的方法,所有的成年人都必須參加勞動,不勞動者不得食。工業方面則實行大工業國有化,後來發展為,隻要是私營企業擁有機械動力且工人在五人以上,或者單純工人超過十人的,都收歸國有。

這樣的戰時共産主義政策,在當時的戰争條件下,是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總體上來說是正确的。但是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其引發了農民的暴亂,在工農聯盟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列甯後來在評價時也說:

“我們沒有絲毫選擇的餘地。”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戰時共産主義是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的一種嘗試,而這種嘗試卻由于過度冒進,産生了巨大的問題。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蘇聯老大哥的發家史)4

說完了上面的戰時共産主義政策,後面讓我們轉向新經濟政策。

1921年2月,随着蘇俄一個海軍基地發生兵變,列甯的人意識到調整政策是當務之急,新經濟政策開始取代了戰時共産主義政策。三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列甯《關于以實物稅代替餘糧收集制的報告》在會議中通過。

經曆了前面的教訓,列甯對社會主義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出發,看到了,實現社會主義至少需要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政治,即無産階級必須在國家内占統治地位,這一點當前的蘇俄已經滿足了。另一方面是經濟條件,要想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産主義,實施社會主義革命,就要根據國情調整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中,一項重要内容就是以糧食稅取代餘糧收集制。這項制度規定了農民隻需要将自己的收成一部分作為賦稅上交給國家,在交納糧食稅後,剩下的糧食由自己完全支配,可以用來交換其他必要的生活生産物資。

同時糧食稅的稅額比餘糧收集制也大大減少了,降低了農民的負擔。

“糧食稅是一項更能為農民接受的經濟政策,是一種能促使小農從事經濟的刺激、動因和動力。”

新的糧食政策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大大提高,直接緩解了國内嚴重的經濟困難,也鞏固了工農聯盟。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蘇聯老大哥的發家史)5

蘇聯農業

在工業領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隻有一些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歸國家所有,而有相當一部分恢複了私營經濟,甚至一些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資源,可以通過租讓的方式,由外國資本家經營。

20年代初,有一個美國企業家叫阿曼德•哈默,由于震驚于蘇俄的饑荒,他立刻用100萬美元在美國買了小麥,運到蘇俄去銷售。此時的列甯正在考慮着新經濟政策的具體措施,聽聞此事,他邀請哈默來克林姆林宮。

在兩人的熱烈讨論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蘇俄資源豐富,而未經開發,需要美國的技術和方法以及工程人員;而美國需要原料和銷售機器的市場。兩人一拍即合,列甯随之告訴哈默,他們希望建立一種給外國人以工商業承租權的制度,“來時我們國家的輪子再次運轉。”就這樣,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在哈默的勸說下,美國的汽車行業巨頭亨利福特也在俄國開始經銷汽車和拖拉機。

蘇俄還取消了原來的壟斷貿易,恢複了貨币流通和商品交換,廢除了實物分配制度。這樣的新經濟政策,讓蘇俄擺脫了1921年的春天危機,創造性的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新經濟政策實際上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的運作來逐漸地過渡到社會主義,是一次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偉大實踐。這樣的偉大創造,也為後來的其他社會主義探索者提供了寶貴的曆史經驗。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蘇聯老大哥的發家史)6

蘇聯工業

等到1925年斯大林掌權時,蘇俄的國民經濟恢複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此時的斯大林則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開辟了完全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工業化模式。

我們國家所堅持的五年計劃也正是從斯大林模式那裡學習借鑒來的。那時的蘇聯雖說經濟已逐漸恢複,但和當時的資本主義強國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1928年時的工業産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甚至隻是美國的八分之一,就連農業用具拖拉機。

全國的數量也不到3萬台。面對在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在内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斯大林宣布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五年計劃,将農業和輕工業都作為重工業發展的資金後備力量。另一方面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在農業方面實行農業集體化。

蘇聯老大哥靠得住嗎(蘇聯老大哥的發家史)7

斯大林

這樣的斯大林模式創造了驚人的發展速度。僅在兩個五年計劃内,蘇聯就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并在工業産量上居歐洲第一。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這種僵化的體制也由于後續的改革失效,最終釀成了蘇聯的解體。

蘇聯老大哥,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最終的失敗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但這也在不斷提醒我們,社會主義改革是如此的複雜艱巨而曲折。吸收教訓,繼往開來,更是發展的不敗之道。

參考文獻:

《蘇俄兩個時期的糧食政策及其啟示》——向夏瑩、袁尚會

《蘇聯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及其演變》——林彰雲

《蘇俄人民委員會頒布餘糧收集制法令》

《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創性探索——列甯〈論糧食稅(新政策的意義及其條件)〉研讀》——苑秀麗、宋曉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