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把自己的生日寫在書簽上

把自己的生日寫在書簽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0:30:28

把自己的生日寫在書簽上(随筆生日随想參賽作品)1

“情在北歐”參賽作品

詳情見:獎金已到位!北歐模式“情在北歐”征文大賽火熱征稿中!

大賽已經截稿!

把自己的生日寫在書簽上(随筆生日随想參賽作品)2

《生日随想》

作者:Kathy

今天2月4日是24節氣的立春,北歐的小城萬裡無雲,陽光明媚,是今冬難得的一個好天。63年前的今天在遙遠東方古國的松花江南岸的J市,一個女孩出生在D廠工人家屬區一個四口之家的簡陋平房裡。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1959-61年)煎熬中的已有兩個兒子的父母親面對這個生不逢時的新生女兒喜憂參半。女兒的出生圓了他倆兒女雙全的夢,媽媽終于為自己生了個貼身小棉襖(在此之前的一個女兒不足兩歲夭折于急性腦膜炎)。可生活的負擔無疑又加重了一層,特别是正值食不果腹的時期,時不時要靠野菜和榆樹錢充饑。

那個時代出生的孩子大多數先天營養不足。父親每月僅46元的工資無法支撐五口之家的開銷。因此,母親也必須出去做家屬工來分擔。父母親原籍都是山東,父親是孤身闖關東,投親靠友輾轉于圖們,伊春,哈爾濱打各種工多年後,最後投奔媽媽的小姨和姨父來到J市落腳的,附近沒有直系親屬幫忙。無奈爸爸隻好铤而走險求回山東老家探親的查二姨姥爺千裡迢迢把當時已七十多歲的奶奶從山東老家接過來照看小女嬰,以便媽媽出去工作。那時在山東老家女孩子通常都被叫做妮子,這個出生在立春這一天的女孩就很自然地取了個名字,春妮。

春妮聽媽媽說,奶奶從山東老家過來帶春妮到兩歲。春妮三歲的時候,媽媽為她生了個弟弟。那也許是春妮最早的記憶,因為上面是兩個哥哥,沒有姐姐,記得她特别想要個妹妹作伴,聽到來看媽媽的鄰居說是生了個弟弟,她就會失望地大哭。那時的父母親們都騙孩子們說小孩是撿來的,她就肯求爸爸再去為她撿一個妹妹回來。父母無力撫養更多的孩子,媽媽沒有為她生個妹妹,沒有姐妹相伴的成長是春妮最大的遺憾,她多羨慕那些有姐妹的玩伴啊!童年的她對此多有抱怨,長大後目睹父母的辛苦她漸漸懂得了父母的無奈,更加感恩父母為她成長的所有付出。父母已經盡全力把她和三個兄弟們順利撫養大,無力給他們更多,人生還有什麼比養育之恩更大的無以回報的恩情呢?

春妮記得媽媽是家屬工在D廠的縫紉組上班。當時,廠裡的運輸是靠馬車,爸爸的工作是在家附近的馬廄喂馬。單職工家庭的孩子不能進幼兒園,春妮就隻能整天跟在爸爸後面跑,偶爾,媽媽沒時間理她時,爸爸還會給她梳小辮子。媽媽和爸爸都是幹體力活的藍領階層,他倆的雙手常年都是布滿老繭和裂口·,梳頭時小春妮柔軟的頭發會夾在老繭之間或裂口裡,疼的她嗷嗷叫。

前院鄰居徐家的秀梅姐姐教她們幾個學前的孩子拼音和算數,春妮總是學的最快的,到上學時春妮已經學會拼音。小時候特别羨慕去幼兒園的孩子,經常趴在幼兒園栅欄外看人家玩。去不了幼兒園就渴望上學,那年常嬸家的會東哥報名上學了,春妮也要媽媽給她報名,可是因為春妮的生日是二月,不夠年齡隻能再等一年,春妮為此和媽媽哭鬧了一大陣。

雖然童年的春妮求知若渴,和當時的大多數同齡人一樣,她沒有受過什麼學前教育,整天就是和鄰居家的小夥伴們玩。父母要掙錢養育四個孩子,非常辛苦,沒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媽媽和她的大部分同齡人一樣沒有上過學,為四個孩子(三個能吃的男孩子)準備吃和穿已經讓她疲憊不堪了。冬天的晚上,讀過三年私塾的爸爸會給她和弟弟反複講他會的不多的故事,父母來自孔夫子的故鄉,爸爸給春妮講的最多的是三字經,記憶最深的是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習相遠; 融四歲, 能讓梨。香九齡, 能溫席”。

那時家裡很窮,他們的生活必須特别節儉,但為人處事,父母卻從不吝啬。父親的信條是為自己不得不省,為他人不得不費,他常說自己吃了填坑,給别人吃了傳名。父母都來自山東,他倆在這一點上完全一緻。因為白面定量供應,所以,吃頓饅頭或餃子都成了奢侈,鄰裡之間互相分享。春妮家每次第一鍋餃子總是先送給三家鄰居各一碗,饅頭送一個或兩個。當然,鄰居們包餃子或蒸饅頭也會給春妮家送。這樣最受益的是春妮和弟弟,因為父母從不舍得吃别人送來的,兩個哥哥分别比春妮大7歲和9歲,好吃的都讓給春妮和弟弟吃。

父母的這種利他教育一直影響着她。爸爸告訴他們做人要正直,不能貪小便宜,他總是說貪小便宜吃大虧。吃虧是占便宜。告訴他們不要總記着自己對别人的好,要記着别人對自己的好,時刻有一顆感恩的心。爸爸也真是這麼做的,爸爸曾經救過一個溺水的男孩,他卻從來沒跟孩子們講起過。媽媽說當時男孩的父母買了點心過來答謝過,事後也就沒人再提起此事了。

鄰居常嬸家有和春妮兄妹同齡的五個孩子,常叔在最小的女兒沒滿月時就因急性腦淤血撒手人寰了,常嬸患嚴重的肺結核。常嬸娘家姓張,所以她一直稱春妮爸爸為娘家哥哥。父母也真像照顧自己的妹妹一樣關照着他們一家十幾年直到五個孩子們都長大。有一年冬天的夜裡,他們一家煤氣中毒,也是爸爸和大哥及時叫來衛生所值班醫生送他們住院保住了一家人的生命。

爸爸還早早教會了春妮背小九九表,所以上學後算術課對春妮就太容易了。

從春妮記事起,媽媽就是居委會幹部,那時是衛生委員。區裡經常會組織衛生檢查,媽媽總是牽着春妮的小手去走街串巷地通知鄰裡們。春妮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除了上班,媽媽經常把她帶在身邊。媽媽性格剛烈,脾氣也急,加上生活的重負,難免對孩子們發脾氣。春妮小時候挨過很多次媽媽的打,對媽媽一直很敬畏,但從無怨恨,父母的養育之恩比天大。爸爸每月四十六元的工資把他們四個孩子養大,父母受了多少累啊!童年的生活很貧瘠,但孩子的欲望也很小,雖然日子很苦,孩子們的時光還是很快樂的。所以,每每回憶起童年時光,出現在眼前的總是那些美好的記憶,春妮會忍不住想笑。

那時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親都要雙雙上班掙錢養家,孩子們都是放養,大的照顧小的。春妮沒有姐妹作伴就隻能和鄰裡的孩子一塊兒玩。所以,她有很多一塊兒玩大的發小,學前春妮和比她小一歲的娟子玩的時間最多。她們倆家住前後院,娟子家隻有兩個孩子,娟子爸是D廠的八級技工,工資是春妮爸爸的兩倍還多。所以,娟子媽是少有的不工作的全職媽媽。娟子是家裡的長女,春妮上面有兩個哥哥,習慣被人指揮,所以,雖然娟子比春妮小,但總是她領導春妮。春妮就是娟子的影子,無論娟子去哪兒,春妮都跟着她做伴。春妮每天像上班一樣準時吃完飯就去娟子家報到。娟子家的經濟條件好,所以有很多玩具。和娟子玩撲克,無論玩哪種娟子總是赢,因為春妮的邏輯思維不行,又懶于記牌。

還記得在娟子家看過的小人書,有一本叫《機器島》。上學後娟子比春妮低一年級,她倆仍是好朋友。娟子體育好是校滑冰隊的,春妮還陪她去市裡的滑冰場滑冰。中學她們一塊兒學美術,出牆報,一塊兒被學校推薦到少年宮去學素描,又一塊兒去哈爾濱參觀畫展。娟子媽對春妮特别好,因為春妮家房子小,中學時,娟子媽讓春妮在她家和娟子同住了一年,她倆真的就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姐妹。高中快畢業時,幸運地趕上了高考,春妮家房子小人多,晚上複習不方便,娟子爸特意為春妮做了一個小台燈,正是這盞小台燈陪伴春妮複習,把春妮送入大學的校門。娟子一家對春妮人生的諸多關愛和支持永遠是春妮兒時回憶中最親的一幕。

68年春妮的小學是在D廠南宿舍的丁字形主樓裡開始的,當時的老師有些是工廠派來的工人,二年級時姓侯的男老師就是東風造紙廠的,上課經常講錯,春妮小孩子不識像給他糾錯,他對春妮各種打壓,先把春妮的班長頭銜拿走,又多次在課堂上點名批春妮驕傲,那些挫折讓春妮有了對打擊的承受力。春妮一上學就在全年級第一,直到畢業好像從未第二過。春妮學習好,但玩跳繩,跳格,踢毽子的技術都很差。下課時,如果分兩個隊玩,哪個隊都不要她,春妮通常是燒鍋,就是同時屬于兩個隊。每次發了新語文書,春妮因為拼音學的好,可以不等老師教,就給同學們念課文,一些同學願意下課圍着春妮聽課文。

把自己的生日寫在書簽上(随筆生日随想參賽作品)3

上中學時他們搬到了北宿舍新建的三層樓的新校園還有個大操場。75年教育回潮,老師在班裡說以後可以考大學了,春妮就開始自己補課,數學老師生病時,春妮還給全班同學補初一的課。77年她以在校生的身份參加了高考,竟順利通過了初試,春妮有點飄飄然了,結果複試沒通過,這讓春妮有了壓力。當時D廠子弟校從小學到高中的師資都不行,78年春,畢業班的兩個班主任老師将春妮和其他兩名同學送到市屬高中十中旁聽。那是最關鍵的兩個月讓春妮學到了很多知識才可能考上大學。

76年學生畢業還是下鄉,鄰裡下鄉的很多女孩子都因為鄉下條件差而得病,媽媽擔心春妮下鄉受涼,所以,為給春妮做一床鵝毛的褥子,77年春天媽媽買了四隻小鵝,養鵝成了媽媽那個春夏的重要工程。四隻小鵝胃口超大,要到郊區給鵝弄草。大哥騎自行車帶着媽媽到鄉下去撸草。大嫂當時懷着侄女,一有空兒也挺着大肚子幫忙喂鵝。

78年春夏高考前,春妮每天早晨4點起床複習,晚上學習到十點。媽媽偷偷地為春妮每天沖一碗雞蛋湯,這碗雞蛋湯讓春妮感受到了媽媽的期望和壓力。78年春妮以375的分數被第一志願的SY大學錄取。她的分數過了出省線,也能去哈工大那樣的好大學,隻是當時春妮和家人都不懂,老師幫忙報志願,為了保底,臨時把北方交大和SY大學對調了位置。春妮是D廠子弟校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立刻成了D廠的新聞人物。人們形容春妮這個車老闆的女兒是雞窩裡飛出的金鳳凰。

……

今天當春妮站在萬裡之遙的北歐小城的藍天下,陽光裡,放眼環顧這個已經居住了20多年的異國花園般的小城,回首自己從家鄉到大學,到長春讀研究生,畢業到北京工作,辭職讀博士,飛日本做博後,攜全家定居在瑞典的經曆和走過的歲月,一幅幅溫馨的回憶浮現在眼前,如夢如幻。眼前的一切是那個當年出生在偏遠J市的小女孩不曾夢想的,想到這裡,春妮的臉上泛起幸福的笑容。她比她的兩個哥哥幸運趕上了78年高考,父母賦予她的聰穎和勤奮使她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跻身大學錄取的百分之零點五的應屆生中,四年後又順利考取了中科院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可以順利入職北京的高校。那個曾經膽怯,戀家,18歲前從未離開過父母身邊的春妮一步一步離故鄉和父母親越來越遠,她的視野卻伴随着她漸行漸遠的腳步越來越寬。

在蟄伏了幾年完成結婚生子的人生使命,把兒子送上小學後,不安分的春妮為自己的夢和做母親的責任在34歲時重新啟航,辭去讓人羨慕的高校講師的工作去讀全日制博士,98年出國做博後,在北歐的高校找到了自己的空間。她感恩父母和兄弟們對她出國的支持,感恩丈夫和兒子一路的陪伴,她也慶幸自己及時覺醒,克服惰性趕上了末班車。

歲月流轉,春妮知道自己受的基礎教育是殘缺的,78年突擊複習考大學,理科隻學數理化和語文,政治五門課。專注于專業知識為她解決了生存需要,但人文,曆史,藝術知識的匮乏一直是她的一個痛點。三年前,她的80後同事就曾直言不諱地說她曆史知識太少,盡管春妮也清楚自己的短闆并在努力補課,特别是近幾年的網課給了她一個多學科掃盲的大校園。春妮會努力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

她特别喜歡法國著名作家George Sand這段話

”The old woman I shall becom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woman I am now. Another I is beginning.”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