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句話搞定英語的十大詞性

一句話搞定英語的十大詞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8:38:33

一句話搞定英語的十大詞性(英語的俗詞源解詞法及其影響)1

英語詞源的應用框架

大家好,我是吳建新。今天(開始)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英語當中的“俗詞源解釋”問題哦。

俗詞源這個術語對很多初學英語詞源的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國外的語言學家在早期把它稱之為 popular etymology, 字面意思就是:通俗的、大衆化的詞源學解釋(根據我的了解,這種叫法最初源自于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這本書)。而現代語言學家一般把它稱之為 folk etymology,也就是民間的普通老百姓對一個單詞的詞源學解釋。我們在Lingoes詞霸這個(電子)詞典裡面輸入 folk etymology 就看到它的解釋就是:一個大衆化的、但是是錯誤的詞源學解釋(原文:a popular but erroneous etymology)。我們今天之所以把這個話題專門拿出來讨論一下,就是因為我們現在市面上出版的很多英語單詞書和詞源書(尤其是那些号稱“詞源速記”的單詞書),它們所用的方法基本上就是“俗詞源”的方法。初學者會覺得(這些)書上講的東西很有道理、是那麼回事,但是我們去查一下詞源資料就發現:詞源詞典上講解的東西跟我們在這些單詞書上看到的東西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打着“詞源速記”旗号的單詞書往往跟詞源學是沒有多少關系的。它隻是一種助記法,也就是為了方便(某些)單詞的記憶而故意把單詞的詞源進行一些扭曲,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要承認:經過某種形式的曲解,有些單詞記起來的确更加方便了一些。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地建立起“俗詞源”的初步印象,我先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比如英語單詞news(新聞)是由 n-e-w-s 這4個字母構成的,然後有些人就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或者為了好記而把這個單詞進行曲解。(比如)他們會說新聞不就是發生在天南海北的事情嘛,所以news這個單詞中的n、e、w、s分别代表north(北方)、east(東方)、west(西方)、south(南方),認為是這4個表示方位的單詞的首字母縮寫而成的。所以,如果你已經記住了東南西北這4個概念(對應)的英語單詞,用它這種方法去記住news這個單詞(的拼寫和詞義關系)就相對容易一些,也就是不需要去死記4個字母了。再比如,有一種中藥叫作“安息香”,“安息”這兩個字其實是表示(藥物)原産地的,也就是它最初産自于古代的安息帝國,但是有些人就把“安息”這兩個字解釋成“安靜地休息”,認為這種藥物可以讓人睡得更香、更死。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大緻就能夠體會到俗詞源說白了就是曲解單詞,而這種“曲解單詞”的做法純粹就是為了讓單詞的記憶變得更方便,為了“方便記憶”的目的,它往往就會罔顧事實真相,所以這種解釋往往就不是真正的詞源學解釋。接下來我們通過英語單詞中一些常見的俗詞源例子來了解一下俗詞源有什麼總體特點以及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種現象的産生。

第一點我們需要知道的就是俗詞源這種現象并不是英語所特有的,它幾乎在全世界的任何語言裡面都存在

因為任何語言裡面的術語、概念都是我們的前人或古人創造的,而并不是我們自己(當代人)創造出來的,然後我們作為後人又想知道(前人)為什麼要這樣叫(稱呼)。這種求知精神是可取的,但是如果知識儲備不夠或者使用的方法不科學,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比如把“安息香”解釋成一種“讓人安(靜)(休)息”的藥物顯然就是缺乏曆史知識、不知道(古代)西域有一個古國叫安息帝國,而把新聞news解釋成“東南西北發生的事情”的這種做法,顯然就是缺乏科學的詞源學分析方法。

再比如我們漢語裡面很多常見的成語和俗語經常被老百姓篡改和曲解。像“既來之則安之”這種常見說法,它原來的意思是:既然把别人“招(攬)來”了就應該(好好地)把别人“安頓”好。這個短語裡面的“來”和“安”都是使動用法,來就表示“使……來”(吸引過來/招攬過來),而安就表示“使……心安”(安頓好某人)的意思,但是這個短語現在已經被我們去結成“既然已經來到某個地方,那麼我們就應該安心住下來”。還有一個更經典的例子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話出自于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一首悼念他已故妻子的詩句,它原本表示的是:現在一想起夫妻倆同甘共苦時候的一些點點滴滴(夫妻倆貧賤時期的諸多往事),心裡面百感交集(難受)。但是這句話被後人曲解成:一對夫妻如果沒有錢的話,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會不順利。之所以會被如此曲解,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結婚後有過這樣的體會,所以容易在沒有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斷章取義,進而曲解了作者的願意。

第二點我們需要知道的就是俗詞源(解釋法)很多時候會導緻一個單詞的拼寫形式發生改變。

比如表示“君主、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單詞sovereign,很顯然它後面的部分是受到英語中reign(統治)這個單詞的影響。sovereign這個單詞其實對應到拉丁語裡面的一個形容詞superānus,這個拉丁語單詞借用到古法語後就變成souverein,很顯然,(古法語中的)souver-就對應到拉丁語的super-(輔音p因為為v),後面的-ein部分就對應到拉丁語單詞中-ānus中的-ān,後面的-us是(拉丁語)詞尾,這個-an後綴就是American中的-an部分。詞根super-表示above(上面)的詞義,所以superānus這個拉丁語單詞的字面意思表示“上層的、級别高的”,然後就逐漸表示“至高無上的(人)、最高統治者”了,而英語裡面恰好有一個單詞reign就表示“統治”,最後就因為這種“錯誤的語義關聯”而把單詞的後面部分改成了reign這個形式。另外一個表示“外國的/外國人的”單詞foreign也是一樣的情況。它的(拉丁)詞根for-表示door(門)的詞義,所以foreign這個單詞最初的詞義是“門外面的”,然後詞義一般化就表示“外面的(戶外的)、外國的”。單詞後人又錯誤地進行語義理解,認為“外國的”就是“不受自己統治的”地區,所以也把單詞的後面部分改成了reign的形式。

再比如表示“最近的/近來的”單詞recent,很多單詞書對這個詞的詞根解釋都是錯誤的,而且這個單詞稍不注意就容易拆錯。我們知道recent有一個對應的名詞形式recency,而recent這個單詞是形容詞詞性,它恰好又源于拉丁語單詞,而拉丁語的-ent後綴是現在分詞後綴(通常情況下直接當形容詞後綴使用的),這就容易把它跟agent/agency這樣的單詞相類比,進而把recent拆解成rec-ent,但是這樣拆解之後(詞性雖然沒問題但詞義卻)根本就解釋不通。然後我們可以查一下《美國傳統印歐根詞典》81頁的ken-2這個詞根,它把recent裡面的-cent-拆解成-cen-詞根(對應的印歐根形式-ken-)再加-t後綴。我認為它這種解釋其實還是錯的。我們可以把recent這個單詞的詞源資料跟另一個單詞clement(溫和的/仁慈的)的詞源資料進行對比來分析。在Klein詞典141頁可以查到clement這個單詞,它的詞源資料中明确寫明了clement中的-ment後綴并不是我們平常熟悉的名詞後綴-ment,而是對應到-menos這個後綴,其中-os部分是一個詞尾,它進一步縮略就變成s(元音o被縮略掉),然後-menos這個後綴就變成了-mens了,最後又把後面的-ens部分錯誤地理解成拉丁語的現在分詞的主格形式後綴(因為clement是形容詞詞性嘛),所以就把-(m)ens改成-(m)ent嘛。recent這個單詞的情況應該是類似的,它的拉丁語主格形式就是recēns,它裡面的cēns部分應該是cenos,也就是說主格形式中的s是os的縮略。所以recent這個單詞在拉丁語(對應詞)中就出現了錯誤的理解了,然後又模仿後綴-ent/-ency這2個後綴的關系進一步造出了recency這個單詞。所以recent和recency這2個單詞嚴格說都是錯别字。

再比如表示“縮減的/剪短的”單詞curtail,從詞源上講它就是curtal(curt-al)這個單詞的錯别字,因為這個單詞(curtal)有“修剪/剪短”的詞義,所以後人就把它跟“裁縫”的單詞tailor裡面的tail(裁剪)給錯誤地關聯了起來,這樣就把這個單詞錯誤地拆解成cur-tail了。

俗詞源解詞法的第三點影響體現在,它造成了英語中很多單詞原本是不同源的、最後卻寫成了完全一樣的(拼寫)形式。

也就是說這種單詞在古代原本是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單詞,然後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了一些非正常的音變現象,最後造成這兩個(或多個)單詞的讀音越來越相似了,在此基礎上後人又把它們的詞義進行了錯誤的語義關聯,最後就被後人當成是同一個單詞(被視為“一詞多義”)來對待了。

比如說英語中的2個even就是不同源的。作名詞用的even其實就是evening(傍晚)裡面那個even,它對應的德語單詞讀成/'abent/,寫出來就是abend。對比一下這2個單詞的拼寫形式,我們就發現英語單詞(even)相對于德語單詞(abend)少了末尾的齒音d,這種變化就類似于我們英語的連詞and經常讀成/an/(把末尾的齒音給吞掉了)。它(的本義)表示“一天中靠後的那個部分”,也就是“一天快要結束了”,跟我們漢語中的“傍晚(挨着夜晚)/很晚了”的概念是差不多的。而形容詞even是表示“相等的/偶數的/扯平了的”,它對應的德語單詞讀音是eben(拼寫出來就是e-b-e-n),所以英語的even跟德語的eben就對應得很整齊的(b/v音變),它們的末尾都沒有字母d或t的。它們的早期日耳曼形式是寫成ebna的,而對應的印歐詞根形式寫成im-no-,對比一下這兩個詞根我們就發現:日耳曼詞根eb-是印歐詞根im-的非正常音變形式,也就是元音/i/變成了元音/e/(單詞emulate的em-也是im-的音變),而(唇)鼻音/m/變成了鼻音/b/。印歐詞根im-就是imitate和image的詞根im-(表示“相同”),所以even作形容詞才表示“相同的/相等的/偶數的”。這兩個even在中古英語階段都寫成了even了,這就導緻了後人在想:這2個(even的)詞義是不是有關聯呢?然後轉念一想:傍晚不就是一天中喧嚣歸于平靜(的時候)嗎?因為人和動物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到了傍晚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休息了)歸于平靜。然後“高度相同(等高)”又意味着“水平;平坦”,這時候就發現“平坦”和“平靜”似乎有(語義)相關性,然後就錯誤地認為2個even其實是同一個單詞。

我們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比如作動詞的set表示“放置”,作名詞的set表示“集合”,這兩個set其實在古代源自于2個不同的單詞。作動詞的set是sit(坐)的使動形式,也就是說,放置就是讓某個東西坐在某個位置不動。表示“集合”的set其實是sect這個單詞的音變形式(嚴格說這個set是錯别字),也就是sect裡面的c(發/k/音)弱化消失了,這種音變形式就類似于light中的gh現在不發音了。類似的情況比如英語中的trait是tract-的音變,表示“噴射/噴氣式飛機”的jet是ject-的音變,還有“拿鐵”咖啡的latte是lact-的音變。所以set和sect這兩個單詞的讀音就超級相似,後來又把“集合”的詞義解釋成“把若幹個東西放在一起構成的整體”,最後就錯誤地認為這2個set是同一個單詞了。

英語中類似的單詞是有很多的,大家可以去Klein詞典裡面去查一下(或者平時看詞典的時候留心一下),比如表示“帶子”的band和表示“樂隊”的band是不同源的,但是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單詞書把它們當“一詞多義”去解釋,也就是認為這2個(單詞的)詞義是相關的。

俗詞源解詞法的第四個特點就是,它有時候會把某個常見後綴跟英語中某個單詞進行錯誤的語義關聯。

比如錯誤地認為後綴-hood源自于單詞hood,或者認為後綴-ship源自于單詞ship,而最典型的、影響面最大的就是後綴-able被認為源自于英語單詞able。我們在Klein詞典和《美國傳統印歐根詞典》裡面查一下這個後綴就知道,它在拉丁語裡面其實是一個工具後綴,而工具後綴是用來表示“某個東西具有某個功能”或者表示“可以用來做某事”。這個後綴的讀音跟單詞able又是一樣的,最後就把它跟單詞able進行了錯誤的語義關聯,進而認為-able後綴就源自于單詞able了。

從我們前面講的俗詞源解詞法的4種情況和相關的例子,我們大緻可以看出俗詞源解詞法往往具有下面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原單詞跟被曲解後的單詞在讀音上非常相似(比如curtal和curtail,set和sect在讀音上就非常相似);它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原單詞跟被曲解後的單詞在語義上“似乎(貌似)”有某種(語義)關聯。讀音的相似或相同是引發後人去思考這兩個單詞的詞義是不是真的有某種語義關聯的(一個)根本原因。

今天(這次課)的主要内容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聽完這個課程後回頭重新聽一下前面(舉過)的例子,通過這些例子的消化來加深對俗詞源的兩個基本特點的理解。而且今天這次課講的内容在我們今後看詞源詞典的時候是經常會用到的。最後再說一下,本次系列課程總共是15講,到目前為止已經講完了前5講了,而且這5講都是用“語音課”的形式進行的。後面的10次課程我們打算用“視頻教程”的形式推出,也就是不再使用“語音 文字稿”這種形式,而且隻定向推送給那些已經報名參加本次課程的朋友。如果還有其他朋友認為本課程對自己有用,而且還想繼續學習剩下的10次課程,可以在微信(公衆号)裡面給我回複:我要報名。本次課程的費用是300塊錢,總共15次課,平均每次課是20塊錢,所以前面這5次課也可以當成是本系列課程的試聽課程,希望沒有讓大家感到失望。

接下來的兩次課我們将集中講解英語中兩類特殊的動詞和名詞,也就是動詞中的反複動詞、起始動詞和願望動詞,以及名詞中的名詞小稱詞。因為這些詞類往往呈現出很大的規律性,并且對我們準确理解詞義很有幫助,但可惜的是我們上學時候的英語課卻從不涉及這些内容,所以我估計很多朋友應該會喜歡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