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在1957年做過一個實驗:
洛欽斯杜撰了兩個故事。在一個故事裡,詹姆是個熱情外向的人,在另一個故事裡他是一個冷淡内向的人。
洛欽斯把兩個故事分别講給ABCD四組中學生。
A組先聽第一個故事,再聽第二個故事。
B組先聽第二個故事,再聽第一個故事。
C組隻聽第一個故事。
D組隻聽第二個故事。
洛欽斯對四組學生進行了測試。
A組有78%的人認為詹姆是比較熱情而外向的人。
B組有82%的人認為詹姆是比較冷淡而内向的人。
C組有95%的人認為詹姆是外向的人。
D組有97%的人認為詹姆是内向的人。
洛欽斯證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這也就是著名的“首因效應”。
美國知名傳播學者約瑟夫·A·德維托在他的著作中《有效交際》中也提到了印象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
在《有效交際》中,作者解釋了在人際交流中,你所做的選擇至關重要,解釋了你所作選擇背後的理論依據,如何确認你的選擇,從中選擇出最合乎邏輯、合理有效的交際方式和交際技能。
在書中作者對于人際交往中的“印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
1、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由許多過程構成,這些過程影響你對他人印象的生成。這些過程包括:自證預言、個性理論、感知強調、首因——近因、一緻性、控制歸因。
自證預言:指的是一個預言如何成為現實,其原因是你基于這一預言是正确的而行事。
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實驗中,一群被随便挑選的小學生被告知是非常優秀的孩子,被貼上這樣的标簽後,這些的孩子表現就比其他孩子更好。他們成為了老師們認為應該成為的樣子。
控制歸因:也是形成印象的一種方式,即将原因歸因于某種控制。人們常常會犯以下錯誤——自利性偏差、過度歸因、基本歸因錯誤。
自利性偏差:我考試得了A是因為我自己聰明、努力,而考得不好則是因為考試難度超出範圍等外界因素。
過度歸因:就是我們往往把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歸結于他突出的一兩個特點,而忽視原因的多樣性。
基本歸因錯誤:這是典型的把行為原因歸結于内部因素的主觀性,忽略了外部因素的客觀性。
生活中、工作中我們對于印象的形成或多或少存在以上的某些問題,導緻我們并不能準确認識他人或被他人認識。
2、提高印象形成的準确性可以說,印象就是人際交往得一張名片、一枚敲門磚。
如果我們想要與人順利地交往,勢必要對他人有個準确的印象,同時也希望給對方留下準确的印象。這就要求我們能夠:
在動物的世界,往往是雄性動物身材更加健美、色彩更為豔麗,它們深谙把自我形象傳達給其他動物的心理,這就是典型的自我展示或身份管理。
我們人類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形象也需要做好自我印象管理。根據不同的目标,策略往往也有所不同。
尋求親和力策略——樂于助人,與他人交往表現得愉快和放松,鼓勵他人多談論他們自己,認真積極地傾聽……
正如伏爾泰說過的,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要想給别人留下好印象,不妨閉上嘴巴,多聽聽别人的故事。
禮貌策略——積極面子:得到他人正面評價和贊許的願望;消極面子:能夠有自主權,有權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多使用禮貌性詞語,謝謝、請、不好意思,少用命令性口吻,尊重他人的自主權。你如何對待他人,也會獲得相應的對待。
信譽策略——使你的能力、性格和魅力得到認可,你可以多聊聊你的教育背景、專業資格、公正誠實和價值觀等。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那些有專業能力的律師、醫生、法官、科學家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我們更願意聆聽他們的建議和指導。
形象确認策略——你展示你的某些方面以确認你心目中的理想形象,與此同時也在掩蓋你某些與形象不吻合的方面。
某些明星喜歡在微博上展示自己的讀書、書法、繪畫等方面,往往希望更加完善自己的形象,豐富自己的内涵,切合觀衆對他們的期望。
自我設限策略——制造障礙表現任務難以完成。
自貶策略——承認自己不能勝任、能力不夠。
自我監控策略——極為小心地監控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試圖遮掩自己不完美的地方。
影響力策略——使用邏輯,擺事實講道理,從而得到特任的認可;強調相似之處,譬如共同的态度、信念、價值觀等。
4、通過種種策略,我們提升了自己的印象管理水平,可謂“深入人心”。
印象是人際交往中給人的第一面。
要想交往地更有效、更持久,還是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内涵,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