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闆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鄭闆橋一生隻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鄭闆橋畫的蘭、竹、石,均達到超一流的水平。
尤其是畫竹,更是罕有對手。
鄭闆橋書法,亦是自成一體。自稱“六分半書”,人稱“闆橋體”。
鄭闆橋的“六分半”書法,是以隸書為基礎,摻雜了楷、行、篆、草諸種書體,辨識度極高。
鄭闆橋的書法章法,人稱“亂石鋪街”,錯落有緻,亂而有序,也極富個性特色。
可以說,在書畫“二絕”上,鄭闆橋的地位無法撼動,在古代書畫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株堅韌不拔的岩竹,鐵骨铮铮,卓爾不群,正是鄭闆橋人格氣骨的凝結。
竹石
淡煙古墨縱橫,寫出此君半面,
不須日報平安,高節清風曾見。
新竹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自謂畫竹多于紙窗粉壁見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題道:“吾之竹清俗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寫竹,更将款題于竹石間,以竹之“介于否,堅多節”來表達自我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一枝一葉的“情”,既是鄭闆橋畫竹子時傾注的情感,也是他作為一名清官的責任感和體恤心。
題畫竹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四十年來”告訴我們闆橋畫竹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的。畫竹成了他展示生命的一種方式。任何一項技術或藝術都值得人去做一生的追求。也隻有把一項技術或藝術作為一生的追求,才可能達到它精純的狀态。這項技術或藝術也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畫竹枝”似乎不是一項高深的技藝,但闆橋卻用一生的思想情感傾心于它,因此,他才對畫竹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才畫出獨具一格的竹子。
題畫竹
兩枝修竹出重霄,幾葉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複同氣,有何卑下有何高!
籬竹
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
仍将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
予告歸裡,畫竹别濰縣紳士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釣竿。
辭官歸故裡,江上作釣竿。在這幅辭别百姓的竹畫中,那一枝清瘦的竹子,就是卓爾不凡、淸股自傲的鄭闆橋個性品格的象征。
竹
一節複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竹
舉世愛栽花,老夫隻栽竹,
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綠,
莫被風吹散,玲珑碎空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