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巴爾紮克也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号。教師肩負着培養學生的科學态度和科學精神的使命,應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品質。
(巴爾紮克塑像)
一般而言,提問包括以下三種循序推進的形态:疑問、發問、追問。
1.疑問。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知識結構不能适應新知識的要求,或是雖有相關知識但不能有效地喚醒、提取或重組,或是認識對象内部存在種種矛盾,緻使理解發生障礙,便産生了問題,形成了疑問。一般而言,疑問的産生是自然而然的。可為數不少的學生沒有疑問,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下述幾種情形會導緻疑問難産:①沒有關注認識過程,對認識對象模糊不清;②基礎薄弱,問題混雜,理不出頭緒,導緻質疑能力退化;③沒有探索熱情和求知欲望,沒有啟動理解機制。由此可見,注意力集中是質疑的前提,必要的知識是質疑的基礎,理解能力是質疑的關鍵。
2.發問。學生産生疑問之後,需要對疑問加以确認和表述,這便進入第二步 ——發問。發問需要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還需要自信、熱情和膽量。相當一部分學生心存疑問卻不敢發問,這與他們心存疑慮有關。如擔心提問沒有價值,擔心問題太簡單被同學笑話,或是問題太複雜讓老師難堪等等,這些情感障礙是導緻部分學生羞于啟齒的重要原因。教師應制造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創設寬松熱烈的提問氛圍,宣講提問的重要意義,還要不怕暴露自己的無知,以調動學生發問的積極性。
3.追問。追問是提問的最高境界。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教務長米凱萊·馬林科維奇博士認為:亞洲一些國家如中國至今仍缺乏自由與開放式的追問風氣,這會妨礙學術的進步和一流學府的出現。(引自《素質教育在美國》)馬博士談的雖是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但對基礎教育也有警示意義:我們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追問意識和品格。 追問是指在教師或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發問者又提出新的疑問、新的觀點或反駁意見。這種問題的開掘和觀點的撞擊顯然能把思想引向深入,對于激活思維、培養思辯能力和創新品質意義重大。因此,教師應大力倡導并熱心培育追問的風氣,如允許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品格等等。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疑而後問,問而後知,知之真則信也。”從疑到知再到疑,反映了自主求知的真實曆程;從疑問到發問到追問,勾畫出學習能力漸進提高的清晰軌迹。教師應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提問水平,使學生掌握開啟未知的鑰匙,實現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躍進。如此,則學生幸甚,學校幸甚,民族幸甚,國家幸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