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下半年,關于房地産的新聞幾乎沒斷過
簡單做一下梳理:
7月2日,杭州限購升級,同時新房限售五年,限搖号
7月6日,甯波穩樓市“十條”,擴大限購範圍、限貸升級等
7月11日,銀保監會答記者問表示,嚴查貸款資金違規流入樓市,上半年開出2000多張罰單
7月13日,鄭州發布禁止捂盤惜售、禁止違規銷售等6條
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明确規定部分貸款不得用于購房及還房貸,網貸進入買房監管範疇
7月15日,深圳調控升級,限購、限售、限價、限貸、限離等全維度升級
7月22日,南京推出“限房價競地價”土拍模式,以及限離升級等9條新規
7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召開房地産工作座談會,10個城市參會
7月25日,東莞首次祭出限購令,新房三年内限售等九條新規
7月27日,經濟參考報發表《房住不炒,實幹興邦》,明确指出房地産局部過熱引發全國性預期波動,背離經濟基本面,影響實業積極性
8月16日,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求是》雜志撰文,房地産泡沫是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8月19日,江蘇自然資源廳加強對南京、無錫、蘇州市住宅用地供應監測及評價與考核。
8月20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最高層再次強調房住不炒
8月20日,央行聯合住建部與12家房企座談會,傳出房企融資監管升級
8月26日,住建部與6城召開房地産座談會,明确房地産長效機制
8月27日,深圳商住公寓與商品住宅一起納入限購範圍,住宅加公寓總套數2套以上禁止購買
簡單做個總結
7個房價過熱城市出台嚴厲調控政策,從“因城施策”的角度規範房地産市場;銀保監會、央行從金融、貨币層面對房地産“限流”,30天内涉及六部委的3場高規格房地産座談會,觸角延伸至房企融資角度,“阿喀琉斯之踵”即将落下。
從買房人到房企,從房價、地價到預期,從貨币到金融,幾乎關于房地産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且無一不是“重錘”。
都說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無論多麼固若金湯的團隊,連續遭遇士氣上的折損也會兵敗垂成。但房地産生命力之頑強,任憑過去每年各地加起來數百次的調控,依然穩步前進。
那麼,2020年以上種種調控,尤其是六部委短短30天内的連續3次房地産會議,會“重蹈覆轍”還是“成果斐然”呢?
這裡,其實我們需要對房地産多一些客觀的理解。
房地産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每年各省、各市GDP數據公布時,都難免會引起不小的讨論。而全國GDP則是由各省、各市所有的GDP累計而來。
GDP是怎麼來的呢?各行各業的生産總值。那生産總值如何提高呢?這就複雜了,但簡單地說就是,城市所有行業和所有從業人口相比過去擁有更高的生産量、更快的生産效率。那這個生産量的提高得依靠什麼呢?答案是各城市的投資規模。投資規模上升、産業效率提高,則産值上升。
所以,決定一座城市GDP總量,很大程度就是依靠投資規模。而投資,需要大量的錢。這個錢,根據2018年數據,66%的财政收入來自于賣地。
所以,房地産扮演着怎樣的角色非常清楚了,地方經濟壓艙石。
那如果房地産過熱,會怎樣呢?
首先理解上一段講到的,房地産是地方經濟的重要壓艙石這個角色的意思。即房地産是各行業發展的基礎,但畢竟隻是底層基礎,并不是上層建築。
如果房地産過熱,買房獲取的收益能夠輕松超過實業的收益,那麼社會的資金、銀行的資金大部分都會流入房地産這個底層基礎中,真正的上層建築(實業、産業)卻空心化、邊緣化,且國際競争力越來越低下。
顯然,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房産泡沫、居民負債率過高、産業止步不前甚至消失、就業率下降等。
那如果房地産如果過冷,會怎樣呢?如果房地産過冷,大家都不買房了,那問題也不小。前面說到,房地産是地方經濟的壓艙石,房子沒人買,那土地還有人買嗎?沒有财政收入,又依靠什麼去提高生産效率與生産量呢?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倘若房地産過冷出現明顯的房價下跌,必然會逐步引發斷供、次貸等系統性金融風險。一旦系統性風險開始出現,通貨膨脹都隻是小問題,全民深度負債才是最大擔憂。那到時,就不是現在讨論的斷供潮、降價潮、消費力低迷這些現象了。
所以,房地産過冷、過熱都不行
即便有些人認為房價下跌也買不起,但必須指出,房地産的角色決定了它必須維持在一個溫和上漲的範疇中,直到房地産這個壓艙石再也不需要了,我們有了更好的替代者。
再回頭看開頭的種種調控内容,我們也會發現,所有的調控指向都是“過熱”,都是“不炒”。而基于居住的剛需、2套改善和人才落戶購房,都是被支持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盼着”房價不斷上漲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這種預期太強大了,否則經濟參考報不會有那麼嚴厲的措辭。因此,要把房價這個“預期”穩下來,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内,調控放松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