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籁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拟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這首《中秋》詩是由理學家、學者李樸所寫,李樸為官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直言敢谏,有才名,時人稱之為“章貢先生”。
這首詩的首聯便點明主題,用“寶鏡”來形容月的明亮,一輪皓月從天邊緩緩升起,萬籁俱寂,唯有清風徐徐。
颔聯詩人的空間進行了延伸,将讀者帶入了一個廣袤無垠的月夜裡,那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在雲層之中,照亮了千家萬戶。用皓月當空與光照萬裡,使得景色有一種壯美疏朗之感。
頸聯則引用了關于中秋的兩個傳說,即月中玉兔與蟾蜍。增加了全詩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尾聯詩人突發奇想,想要與月亮一起乘船遨遊銀河,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從立意的角度看,作者通過這首詩,借月光的皎潔來寫自己内心的純潔高尚,立意十分新穎,構思奇巧。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很多。而“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面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另外,在《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這裡的“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士族大夫和文人學士相繼效仿,逐步傳到了民間。
另一種說法是,中秋節和農業生産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曆八月十五,古人有“秋報”的習俗。當然,也有人認為,中秋節應該起源于隋末唐軍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饷,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
從曆朝曆代的詩文中,唐代之前的确難以找尋關于“中秋”的詩文。南北朝時期的謝莊有《月賦》,奠定了文學史上所謂的“謝氏拜月的基石”。但是,這篇《月賦》并不是寫中秋節的。唐朝時期,關于“月亮”“八月十五”等象征性的文字開始出現,《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字樣。
唐朝時期的竟陵文學家皮日休,創作了一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的七言絕句。這首詩中,出現了“桂花”和“嫦娥”的字樣,全詩如下: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前兩句寫桂花從天而降,似乎是從月亮上掉下來的。作者拾起殿前的桂花,隻見其顔色潔白、新鮮。一直到現在作者也不明白,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散落人間的桂花應該是嫦娥撒下來,給予衆人的吧!
這首詩中同樣提到了中秋的典故傳說,漢代王充的《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而嫦娥奔月與吳剛伐樹的傳說則廣為流傳。
相傳,遠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登上昆侖山,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射日後,因此而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此後,他一直與妻子在一起,人們都十分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由于後羿的狩獵技巧十分高超,所以,有不少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但是,在這些來訪的人中,有個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次,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時,巧遇在此的王母娘娘。後羿向王母求來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便可即刻升天成仙。雖然拿到了這個不死藥,但是後羿不舍撇下妻子,獨自成仙。于是,便将不死藥暫時由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将不死藥藏在梳妝台的百寶匣裡,不料被蓬蒙看見了。蓬蒙想偷到不死藥成仙,于是便開始計劃偷藥。
三天後,後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機會終于來了。他假裝生病,留了下來。等到後羿率衆人走後不久,蓬蒙便手持寶劍闖入内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後,身子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挂着丈夫,便飛落在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後羿回家知道了這件事,但是蓬蒙已經逃走了。後羿發現那夜的月亮格外皎潔,而且月中有個晃動的身影,特别像嫦娥。于是,他拼命地奔月追去,但是無論怎樣也追不到。
後羿無可奈何,又十分思念妻子,隻好派人到嫦娥喜歡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喜歡的鮮果蜜餞,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而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民間關于嫦娥吃了不死藥的傳說也多種多樣,也有傳說嫦娥撇下後羿,自己偷偷吃了不死藥的,比如唐朝詩人李商隐的《嫦娥》詩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北宋白體詩人王禹偁的《和馮中允仙娥峰》中有“嫦娥月裡休相笑,萬古應無竊藥蹤。”
根據月亮反射出的暗影,民間還流傳出了“吳剛伐樹”的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得十分繁盛,有五百多丈高。漢朝西河有個叫吳剛的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吳剛不小心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谪到月宮,讓他砍伐這棵高大無比的桂樹。吳剛每砍下去一次,神奇的桂樹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吳剛知道自己以後要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但是這是懲罰,沒有辦法,便一直這樣勞役下去。
砍了幾千年,桂樹就這樣随砍随合,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李白的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曆代文人都喜歡借月抒懷,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通過一系列的景色描寫,抒發情結: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這個時候中秋的民俗已經形成。
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有一首《聽月詩》:
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
摩天咿啞冰輪轉,搗藥叮咚玉杵鳴。
樂奏廣寒聲細細,斧柯丹桂響叮叮。
偶然一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筆調有些悲傷。聽月樓高聳入雲端,與天界相連。倚在樓頭能夠清楚地聽到月宮裡的聲音。如玉一般的冰輪咿咿呀呀地從天邊升起,裡面傳來了玉兔搗藥的叮咚之聲。從廣寒宮裡傳出了缥缈的音樂,中間夾雜着吳剛伐桂的斧聲。忽然吹起了一陣香風,耳邊仿佛聽到了嫦娥的歡笑之聲。
這首詩運用神話故事,從玉兔搗藥到吳剛伐桂,再到嫦娥的笑聲,讀來讓人浮想聯翩,趣味盎然。
中秋節有悠久的曆史,與其他的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中秋節,月朗星稀,皎潔的月光恰好适合賞月,品嘗瓜果。這個時候,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圓圓的桌子,圓圓的月餅,阖家團圓的人們其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