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産品經理進入新公司應該如何快速開展工作呢?本篇文章作者為你解答,作者以産品規劃為基礎,分别從六個方面分享了快速開展工作的具體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個月前發了一篇工作總結《B端産品規劃和Roadmap怎麼做?》獲得了不錯的反饋,對于初入B端的同行們來說有所幫助。這一篇以産品規劃為基礎,往工作流程的上下遊延伸一下,聊一聊進入一個新的公司,或者接手一個新的項目,産品經理如何快速開展工作。
一、了解公司我把了解公司放在了第一位,除了實習生,公司招聘員工會希望他能越快開始工作越好。
而對公司的整體狀況有個了解,能幫助你在一開始減少犯錯的概率。林黛玉進賈府也需要先觀察七大姑八大姨的行為舉止,盡量模仿融合、謹慎發言呢。
快速了解公司的方法和思路可以是這樣:
1. 了解公司的組織架構
一般在釘釘上就可以獲取到信息,方便遇到問題能快速定位關鍵人。釘釘組織架構反饋的信息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多,隻要有心就可以打開一些思考的思路。
如公司按照項目劃分組織架構,每個項目的人員配比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業務的優先級和模式。銷售和營銷人員占比遠高于研發人員的企業,對于産品和技術的重視度大概率上是比較低的,産品在實際工作中可能話語權很低,而需求方向上也可能偏向于營銷工具。
2. 了解公司的盈利模式
這個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了解,畢竟剛入職也不會接觸到非常核心的信息,平時可以通過和leader、同事溝通,做産品研究來了解。
如果對于行業有一定的認知深度,其實是可以推測出大緻的盈利方式的,了解清楚後這對于我們後續研究業務重心,調研業務需求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最直接的辦法是和團隊打好關系,請教leader或者其他同事,快速獲取一手信息。特别要留意定位出團隊中樂于助人、熱情活躍的成員,他們往往分享的意願比較高。
二、了解業務了解業務的關鍵,實際上就是對人(各個業務環節的參與人員)、場(業務發生的場景、規則)、文(産生的文檔、單據)等信息的獲取與整理。
筆者寫過業務調研的思路,有興趣可以查閱加深認知。《B端需求調研,善用人、場、文三字訣》《第三次認知升級 | 怎麼快速開展需求調研?》
對業務的了解程度,大家可以從這些維度來判斷:
- 識别核心業務、邊緣業務、創新業務,這一點産品負責人需要進行判斷,對于新人而言,可以做好心理建設以及留意後續的發展機會;
- 明确所負責的業務線的業務流程、關鍵節點、處理規則、依賴條件,最好能梳理出完整的業務流程圖來;
- 接手的業務線對接人是誰,有事沒事多找他們聊聊,了解他們對信息系統的期待。
流程圖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梳理邏輯,發現漏洞,流程重組的工具。如果你還沒有體會到流程圖的魅力,建議你買一本《火球大戰UML》,全書對UML的專有名詞解釋深入淺出,案例詳實,即學即用。
霍尼韋爾的前CEO也曾在《長期主義》中提出要善用流程圖,并給出了實操的指導,下文為内容引用:
我會從這個流程中的第一個人入手,問他們做了什麼以及誰負責工作的下一步。我在筆記本上記下相關資料,然後轉向下一個人,直到我勾畫完整個流程的每一步。
在整個過程中,我會讓受訪者告訴我,如果在他們的那一步出現問題,我們該怎麼辦。
通常他們會告訴我應對策略,而我就會把他們作為“例外”步驟,添加到流程圖中(順便說一下,這是所謂“隐藏工廠”的另外一個鮮活例子)。通過這個例子,我發現了很多團隊可以避免的低效問題。
發現“隐藏工廠”
- 從頭到尾一步一步地描繪出你的現有流程;
- 标識對應問題的常見變通措施;
- 優化流程并将最終用戶包含進來;
- 确認新流程更具效率,對終端用戶更具價值。
《第五項修煉》裡有這樣一句話:要想教給人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應當給他們一種工具,通過使用工具培養新的思維模式。
學會熟練使用UML工具,用工具梳理業務的過程就是在與自己的對話、自問、尋求答案并解答的過程。久而久之你便能很快地将業務攤開在眼前一一剖析,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三、了解信息化系統雖然産品經理這個崗位存在了有些年頭了,但是不排除部分信息系統出現的時間比專業的産品經理還要久。很多情況下是項目着急上線,也沒有專人管理,前期并沒有沉澱産品文檔,導緻新人在接手産品的時候并不能快速上手,如前後端現在已經有哪些信息化系統在支持這些業務的運轉、信息化系統的産品架構是怎麼樣的、各個業務流程有什麼規則的限制、業務部門急需哪些産品功能等,都難以從現有的資料中查詢到。
不管是否有産品文檔,我都建議你自己着手去深度測試、體驗你的産品,把自己當作用戶帶入場景去使用。然後根據自己的測試,畫出産品架構圖,業務流程圖,這樣才會形成深刻的印象,精準地将業務需求落地為産品需求。
四、了解研發團隊所有方案的落地,都離不開和團隊的緊密合作。在接手業務的前期,可以從以下維度去了解你和團隊的合作模式,快速适應新工作的的方式與節奏:
1. 了解你的合作夥伴,明确遇到團隊問題的對接人
如找到前、後端、UI 、測試團隊的管理者,在合适的時機和他們坦誠地聊一聊各個成員的工作特點,并提出自己可以提供的幫助與協作。這一點很難,但是如果坦誠溝通,相信團隊成員都會持開放、歡迎的心态。
這一點是受同事所啟發,當時我們部門實行負責人輪崗制,同事輪崗的第一天便是找到成員1V1的溝通,主動告知自己擅長xx,可以在xx 情況下提供幫助,并詢問對方的優勢以及是否願意在需要的時候協作。這一破冰行動加深了團隊對彼此的認知,也讓後續的各項措施的推進有了幫手。
2. 了解團隊的協作方式
如團隊的叠代節奏,叠代步驟是怎麼樣的?團隊協作使用的軟件、工具有哪些?團隊對産出的内容、文檔要求是什麼樣的?研發的跨部門合作流程是怎麼樣的?
以産品文檔為例,輸出文檔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各方查閱、對齊信息、便于開發與追溯,幾乎各個公司的文檔沒有固定的範式,不同的産品經理輸出的文檔風格也有較大的差異。
但是基本的内容要素是差不多的,包含版本記錄、業務背景解釋、術語解釋、業務流程圖、功能清單、字段說明、業務/交互規則說明、權限說明、埋點要求。
但是形式上,有些要求寫成用戶故事,有些要求偏技術性(筆者遇到過要标明字段取自哪個表格,要求産品自建數據表的),需要在合作構成中和團隊磨合調整。
我曾以上家公司的文檔為範本寫過一篇《寫過超10W字的PRD文檔,我總結了一些經驗》,雖然是産品的基本功,但是全網閱讀量接近3W,着實讓人吃驚。
五、了解行業在剛進入一個公司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從小的點出發逐步摸索到面。對公司、業務、已有系統、團隊的了解,已經可以支撐我們快速地啟動需求調研與設計。
但是要做得更好,我們需要從更宏觀的角度去了解業務的全貌。所以接下來,我們要盡量在入職後3個月内了解清楚你所在的行業與面臨的競争者。
無論是跨行進入了新的行業,還是在原本的行業中;無論是初級産品經理還是高級産品,都需要對行業有一定的認知,隻是職級不同,公司的期望和個人認知深度有所區别。本段主要針對剛入行的産品們,提供基礎的行業分析模型。
1. PEST 分析模型
雖然剛進入公司要求對行業有個整體認知有點難度,但是要留意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宏觀環境的洞察,最常用的模型便是PEST模型:P/國家政策、E/經濟環境、S/社會環境、T/技術發展。
這個模型主要是告訴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宏觀環境适合我們做生意嗎?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這太宏觀有點虛,不太輪得上自己來操心,領導安排啥就做啥。
但是形成關注宏觀行業的習慣後,一方面能讓我們保持對政策的動向的關注,感知甚至預測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
可能監管方向的一個小變動,為了業務合規就要相應的做出産品設計的變更,如果能預測到政策變動對業務的影響便可以提前制定應對措施;另一方面,能讓我們在應對出現的變化時,能從更高的思維視角去剖析問題發生的本質,做出準确率更高的決策。
以現在大火的NFT(數字藏品)為例,縱觀阿裡的鲸探、騰訊的幻核,各大大小小的平台無一不要求用戶實名認證。
如果你對行業有所了解,便會清晰知道國内出于監管的要求,NFT僅支持一級市場交易,部分平台支持在限定的時間内轉增藏品,這一行為雖然不是直接的二級市場交易,但是依然有交易的空間在,而且國内還有一些能進行二級交易的灰産地帶。
能交易就會容易引起藏品的炒作以及詐騙、洗錢等惡性金融行為,實名認證在一定程度上能規避這種風險。所以說,實名認證這一功能是為了業務的合規,那麼在做産品設計的時候就會很确定這一功能的重要程度。
在俄烏戰争爆發的時候,聽聞一個朋友果斷的把俄羅斯速賣通的貨品全部在當地銷毀并閉店,當時有所疑惑,但如果從跨境電商的業務流程分析,就能理解了。
跨境電商意味着商品要經過長途的物流運輸,漂洋過海曆經清關,再經由目的國快遞進行配送,最終把商品交付到消費者手中。而這時,往往已經過去了10天甚至一個多月。長途跨區域運輸意味着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可能不及時,有可能造成大批貨押在目的國倉庫。囤積的貨物,不但會影響商家的資金周轉,還會産生高額倉儲費用。
在戰争期的國家,很多因素都不可控,例如物流、售後、支付,甚至連銷售渠道都可能損壞。
毀貨閉店是在預測可能産生的風險問題平衡得失之後的“壯士斷腕”,及時止損。對社會環境的關注,有時候不一定能帶來業績的增長,但是能避免判斷失誤。
對技術發展的關注也是必要的,新技術的出現或者技術的演變,也許能與我們的業務契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元宇宙為什麼這麼火,不就是因為新技術的出現給人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嗎?
而行業信息的獲取,可以從以下方式獲取:
六、了解競争者
- 行業研報:如洞見研報、報告查一查、艾瑞咨詢等專業網站,在資金允許的條件下成為付費會員,能讓你更精準高效地獲取優質信息;低劣的信息除了浪費時間,嚴重點可能還會誤導人。專業研報經曆了嚴格的調查和市場驗證(收費),誤差率相對較小;
- 垂直資訊網站:如36氪、前瞻經濟學人、雪球等;學會用關鍵詞索引,咨詢網站内容雖然雜,但是帶着問題去查詢,能看清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
- 專業書籍:這種方式雖慢,但是知識成系統,練就紮實的基本功;
- 行業大佬:大佬的一句指點,也許抵得上很多資訊;
- 行業龍頭的官網介紹:對于行業的痛點和自己的解決方案,上市企業們都會大大方方的展示出來,仔細研究交叉對比信息,就能獲取需要的内容。
除了對行業有宏觀的認知,還需要對競争者保持關注。競争者洞察其實不是一個模型,而是由大家熟悉的多種模型組成。
1. 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即:
- 同行業内現有競争者的競争能力;
- 潛在競争者進入的能力;
-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供應商的讨價還價能力;
- 購買者的讨價還價能力。波特五力能讓我們看清在此行業中的生存空間、機遇和風險。
同時,特别重要的是判斷未來的競争對手是誰,且這個對手會讓自己難以招架嗎?
我分析了有贊和微盟産品矩陣的布局,發現微盟在一開始就投注廣告投放增值服務的業務,并占據了絕對的市場份額。但是廣告投放利潤率雖高,卻有很高的墊資壓力和風險,有贊作為資金并不雄厚、廣告業務布局緩慢的競争者,短時間内并不會對微盟的造成威脅,即同行業現有競争者的競争能力弱。
SaaS産品從工具型産品轉型為行業型産品的邏輯,在于後者需要積累深度的行業經驗,能形成業務的護城河,擡高潛在競争者進入的門檻。
互聯網行業喜歡講“生态”,這個詞要怎麼理解呢?以微信為例,微信作為IM通訊軟件,在技術層面有難以模仿的障礙嗎?沒有。
那麼為什麼中國隻有一個微信呢?我認為本質的原因在于微信以IM通訊為基礎,已經形成了一個集合社交(微信、朋友圈)、電商(小程序、視頻号)、資訊(搜一搜)、廣告(流量生态、朋友圈、公衆号)于一體的生态閉環。12億的日活就是他的核心競争力,而完整的生态圈讓替代品想要取代微信的門檻極高。
競争者模型讓我們看清楚在近距離和遠距離範圍内有哪些競争對手。如果以IM通訊軟件的角度去理解微信,大概也很難理解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是如何成為微信的強力競争對手的。
2. SWOT模型
我認為在進行行業和競争者的分析時,可以引入“産業鍊——價值鍊 -核心競争力”分析的思路,這并不是一個新穎的概念,但是對這一認知有深度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的産品經理并不多見。分享一則我看到這一概念時梳理的讀書筆記吧。
内容參考《MBA教不了的創富課》
以上分析思路的落腳點就是“核心競争力”。SWOT模型幫助我們分析如何揚長避短、抓住機遇打敗對手,我認為這SWOT模型就是獲得企業核心競争力的最佳實踐方式。
當然,随着工作經驗的積累,你會逐漸熟悉目标客戶,會逐漸學會讓用戶畫像模型來具體描述分析“目标客戶”。
用戶畫像模型讓我們真實、具體、生動、有場景地感受到目标客戶的模樣,這是未完待續的一篇了。
本文雖然立意是寫進入新公司如何快速開展工作,但是實際上這些内容并非入職短短幾個月内就可以做的很完善,對于行業信息的積累,競争者的洞察,用戶畫像的清晰認知,都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積累,甚至貫穿我們整個的工作過程。
但是這些思路是一個基礎框架,不管是哪個階段,終有一些信息能為你所用。分析的有效框架與模型也很多,擇優選擇用起來順手的幾種即可。
重點在于,如果我們能從一開始就有所意識地去積累,形成自己的結構化思維,那麼遇到問題時便能應對有策。
本文由@RaRa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