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嗎

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12:01:26

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嗎(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1

01

秦始皇嬴政焚毀以《詩經》、《尚書》為首的儒家典籍,坑殺鹹陽儒生460餘人,造成了中國古代典籍的大量缺失,引發了一場文化史上的災難……這是大多數人在提到“焚書坑儒”時的第一想法。而我國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為先生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在《新學僞經考·秦焚六經未嘗亡缺考》一篇中,康先生鮮明地指出“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這就讓一件本來早已蓋棺定論的事情變得充滿神秘感,而“焚書坑儒”的起因還得從一場晚宴來講起。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設宴款待群臣。博士長官周青臣趁機拍起了皇帝的馬屁:“他時秦地不過千裡,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内,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争之患,傳之萬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這一段滴水不穿的贊美之詞聽得始皇帝是龍顔大悅,而聽完這段話的淳于越卻站出來反駁:“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談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淳于越在晚宴上建議秦始皇應該師古,分封同姓王。秦始皇将淳于越的想法下達給群臣,讓他們去讨論。丞相李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身為法家代表性人物的他以“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各以治”的法家理論為據, 認為私學是“天下散亂,莫之能一”形式下的産物,在“大一統”時代不利于“主勢”和“法令 出一”,應加禁止。

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嗎(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2

02

在這場分封制與郡縣制的争辯之中,他提出了被後世痛戳脊梁骨的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黔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不日,熊熊大火在都城鹹陽拔地而起,很快,這股大火便燃燒到了秦國境内的各個郡縣。“焚書”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儒生表現出對秦國的失望,離心者越來越多。

而在今天,當我們平靜地來看待這段曆史時,它不過是秦始皇在實行文化專制時的一種錯誤的方式罷了。今人贊揚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成功地做到了文化大一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奠定良好基礎,而“焚書”的初衷無非也是想實現這種“文化大一統”。我認為可以将“焚書”理解成為在專制主義剛剛發展還不是很成熟的條件下,統治者操之過急,選擇了一種不太成熟的辦法來控制輿論,它的産生有它的必然性,甚至還有一定的合法性。它并不是焚毀所有書籍,隻是焚毀那些不利于統治的。

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嗎(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3

03

觀看後來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出,愚民政策與思想控制始終是統治政策的重要與必要組成部分,有的王朝統治者的手段甚至較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況且秦始皇雖焚毀儒家經典,卻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儒學,雖然孔子周遊列國,“西行不到秦”,但那也隻是孔夫子嫌棄秦國偏遠又挨着蠻夷的緣故。秦始皇自己說過:“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

“焚書”事件雖然開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但卻打開了“潘多拉的寶盒”,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卻使衆多優秀的文化典籍無法重現于世,為後世诟病也無可厚非。但是,所謂的“坑儒”卻是百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坑儒”這一事件發生在“焚書”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因就是兩個方士,一個姓盧,一個姓候。《史記》簡單粗暴地稱二人為盧生和侯生。這二人的職能是為秦始皇尋仙問藥,他們花了大量的錢,卻連個毛都沒有收獲到。因為啥也沒找到,這兩個人就畏罪潛逃了,跑之前還把皇帝從頭到腳罵了一遍,什麼“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以為自古莫及己,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諸如此類的話還有很多,他們還為自己找了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不是我們找不到,是你秦始皇劣迹斑斑,神仙都不願賜你靈丹妙藥。

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嗎(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4

04

這可惹怒了我們這位“千古一帝”,他在從鹹陽的儒生口中得知有人妖言惑衆、蠱惑民心之後,便下令抓捕那些散布謠言的讀書人,這些人在嚴刑拷打之下,互相檢舉揭發,共“咬”出了四百六十多個诽謗過秦始皇的儒生。秦始皇一聲令下,這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遂被活埋于鹹陽。這就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坑儒事件”,與前一年發生的焚毀儒家經典并稱為“焚書坑儒”。

但是,“坑儒”的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文字統一,将文字統一為大篆,後改為隸書。“國人多有抱怨”,秦始皇擔心民心不穩,就召集了七百多位儒生學士來到鹹陽,全部拜為郎官。然後,這個富有心機的皇帝就派人在骊山向陽處種瓜,待瓜成熟時,正好是冬天。就派那幫新來的儒生郎官去查看是怎麼回事,他們一到地方,正辯論的熱火朝天時,突然上面土石俱下,儒生們皆被壓死,骊山硎谷後來也被叫“坑儒谷”。後人甚至有人考證過:坑儒谷在今陝西省臨潼西南部五裡處,是一個狹長幽深的山谷,實地很符合這個記載。

雖然有一個符合的地點,但是這“骊山坑儒”最早出現在東漢初年衛宏作的 《诏定古文尚書序》,而且也沒有注明出處。這就讓很多人産生了這“骊山坑儒”實為“鹹陽坑儒”的誤傳。當然,因為衛宏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曆史學家,絕不會胡謅。況且這兩次事件在地點、人數、方法上有所有不同,所以,也不排除有兩次“坑儒”事件的可能。

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了嗎(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5

05

而“坑儒”一詞最早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是在西漢時期。西漢始元六年(前81年),桑弘羊在著名的鹽鐵會議上舌戰群儒,他認為這幫儒生整天隻知道誇誇其談、表裡不一。所以秦始皇才燒掉儒生們的著作而使其言論不得傳播,甯願将他們活埋也不任用。正因為“坑儒”之說出現在百年之後的西漢,故近代有很多學者都認為當年秦始皇坑殺的是那些方士,并非儒生。

但是這樣的說法又很快的被駁斥,《史記》記載,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長子扶蘇上谏: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扶蘇所指的“諸生”正是孔子的後代門生,是正了八經的儒生。當然,這些所謂的儒生之中,因得知秦始皇沉迷尋仙問藥而轉變為方士,謀取财富的也不在少數。

06

秦始皇“焚書”可以看作是一種維護封建大一統的政治手段,那“坑儒”基本上可以确定為始皇集團在自己階層内部處罰奸臣擴大化而造成的慘劇。始皇尚法卻不貶儒,但“焚書坑儒”的事實就擺在這幫儒生面前,他們對秦王朝、對始皇深惡痛絕,堅定不移地站在了秦帝國的對立面,甚至參加了反秦的起義軍。陳勝起義之時,山東一帶的儒生毅然參加了陳勝的義軍,孔子的八代孫孔鲋甚至做了陳勝的博士。

秦始皇渴望統一文化,實行法治,愚民治民,皇位可傳至萬世……卻不曾想到“坑灰未冷山東亂”,四年之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大秦基業刹那間夷為平地……

策劃:魚羊史記 監制:魚公子

撰文:澈冬澈 制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文由「魚羊史記」獨家制作,并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轉發朋友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