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未來10年什麼才是最佳的理财方式

未來10年什麼才是最佳的理财方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22:32:57

家庭理财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各種投資與财物管理,通過有效控制風險,使家庭财産有效的保值和增值,實現家庭資産收益的最大化,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從而達成家庭的各種生活目标。

常言道:“吃不窮,穿不窮,盤算不好一世窮”,說的就是家庭理财。作為普通的老百姓,我們如何理财呢?

未來10年什麼才是最佳的理财方式(适用于每一個普通家庭的專業理财方案)1


家庭理财的實施步驟

制定理财目标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願望,比如換一輛車,買一所新房,旅遊等等,而這些願望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并沒有周密而詳細的計劃。那麼家庭理财第一步,就是将願望化作為一個合理的理财目标。

記賬

記賬隻是起步,是為了更好地做好預算。由于家庭收入基本固定,因此家庭預算主要就是做好支出預算。支出預算又分為可控預算和不可控預算,要對這些支出好好籌劃,合理、合算地花錢,使每月可用于投資的節餘穩定在同一水平,這樣才能更快捷高效地實現理财目标。

制定理财規劃

評估家庭财産,目的是為了能更清楚的了解家庭資産、負債和權益的總額,掌握家庭财務狀況,以分析理财投資的能力和投資的方向。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建議大家對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作一個近期、中期、長期的理财規劃,因為理财規劃是任何時候都不算晚的。

選擇合适的金融機構

理财活動離不開金融機構,各個金融機構也有專門針對個人提供的服務,在不同的金融機構中選定最适合自己的機構,會使理财活動更加有效的進行。

未來10年什麼才是最佳的理财方式(适用于每一個普通家庭的專業理财方案)2


家庭理财的五大指标

指标一

流動性比率不應過高

公式:流動性比率=流動性資産/每月支出

流動性資産是指在急用情況下,能迅速變現而不會帶來損失的資産,該比例用來權衡你的家庭财務狀态以及變現能力。應盡量避免流動性比率過高現象,如果家庭收入穩定,該比率為3即可;如果家庭收入不穩定,則該比率應在6-8之間。

指标二

負債收入比應為30%

公式:負債收入比=家庭債務支出/當月收入

家庭用于償還各種債務支出占家庭當月總收入的百分比應該為30%。如果負債比例過高,超過家庭承受能力,每月需要付出的利息費就會上升,會在家庭财務發生緊急情況。這個比例也并非越小越好,從這個概念上講,适度應用他人資金發展财富,也是一種能力。

指标三

盈餘比率越高越好

公式:盈餘比率=(當月收入-當月支出)/當月總收入(稅後)盈餘

這個指标反映出你把握家庭開支和能夠增添淨資産的能力。數值越大,說明你的家庭财務狀态越好,家庭可用于投資、獲得現金流的機遇越多。

指标四

投資比例最好超50%

公式:投資比例=投資資産/淨資産

這一指标反映了通過投資增添财富、實現目的的能力。資産總和—負債總和=淨資産。一般認為,投資與淨資産(資産總和—負債總和=淨資産)比例堅持在50%以上為好。家庭未來越來越窮,還是越來越富,看看這個指标就會一目了然。

指标五

負債與總資産的比率應小于50%

公式:負債與總資産的比率=債務/總資産

這個指标體現了家庭綜合還債能力。如果結果小于50%,說明家庭負債比率适宜;反之家庭存在産生财務危機的可能。

在判斷家庭理财五大指标之後再進行理财将更加合理,同時應注意“組合”理财。規劃家庭理财時,要注意完善各種風險保障措施和理财投資組合。将家庭資産用于不同需求的配置,比如教育、購房、保險、醫療、養老,“組合出擊”可讓家庭理财更好把控。

未來10年什麼才是最佳的理财方式(适用于每一個普通家庭的專業理财方案)3


家庭理财的四大原則

收益風險相匹配

投資和風險都是相匹配的。高收益高風險,低收益低風險,一定要将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内,從而設定相應的收益目标。

量入為出,量力而行

需要綜合考慮短期和長期生活安排,合理考慮現實承受能力與未來預期目标,不要盲目設定過高的理财規劃。

做足功課,不盲目投資

投資理财是非常專業的一門功課,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去學習了解,天上不會掉餡餅,隻有付出才會有回報。

控制欲望,不可貪婪

任何時候都要設定目标和限額,既有盈利目标也有止損目标,必須堅決制定,避免貪婪造成的惡果。

未來10年什麼才是最佳的理财方式(适用于每一個普通家庭的專業理财方案)4

通俗地說,理财就是以“管錢”為中心,通過抓好攢錢、生錢、護錢這三個環節,管好現在和未來的現金流,讓資産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穩步、持續的增值,使自己口袋裡什麼時候都有錢花。理财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财務自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