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往事浮上心頭?過往沉浮幾多,皆因心上心下——萍的自省(心理案例綜述和分析),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多少往事浮上心頭?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過往沉浮幾多,皆因心上心下
——萍的自省(心理案例綜述和分析)
國慶放假,在萍期盼很久,本想假期多好,大家談談說說吃吃玩玩,其樂融融,分享開心,大家愉悅,也趁機弄點好吃的款待家人,卻搞成食物中毒…….
昨天她看到以前同事某熟識的人家二女兒結婚一事,既高興于他人的幸福,又遺憾于不能參與親侄孫的婚禮,而這早在年初就預備好了參與的。
她很是釋懷于外甥女的通情達理:沒事,下次一定來我家看看。心生羨慕和佩服。這樣的感覺跟朋友D和Z相處以及和其它同事或朋友相處時,也有這種舒服暢快心悅。
夜深輾轉,萍終于還是起來吃了安眠藥,重新躺下雖不能進入深睡,但總算能迷糊上,晨起洗把涼水,頭還算清醒,隻是拷問還在進行:為什麼每每到該拐彎時,該承認時,該回下時,該道歉時,該認輸時……總是硬頂着、撐着,來狡辯,來躲閃,甚至尋借口,而這一系列破綻百出,心下也知道,實際遇事時又總是這樣。觀看阿德勒的心理學書,明白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自卑心理在作祟——生命最初階段的膽小、羞怯,沒有習得勇氣或很少習得勇氣。而這是充滿危險的事,因為膽怯的同時是得到小心翼翼地照料——被家長或老師作為優點大勢表揚,膽怯得到進一步強化。而這遇上困難時,會發生兩種變化,一是發展出對生活有用的一面,比如努力向上證明自己不是懦夫,還有就是逃到生活中無用的一面,即用成為别人負擔這一優越目标掌控他人,而後者的可能性極大。
這樣的人在跟小家庭和至親血緣關系的人相處時,常會表現出要成為他人負擔,占有優越目标掌控他人。跟家人以外人相處時表現會好很多,因為此時更多的是讨好型人格占了上風——順從為主,一旦牽扯到熟悉領域亦能侃侃而談。
萍想:可怕的是這樣帶進家庭的是沉悶不輕松,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時自然帶上這種模式,孩子從小習得的也是這種模式,自然遇事會硬着頭皮上找借口而不會騎驢下坡,順勢而下,坦然接受現狀,安于和享受現狀;可喜的是這樣的模式在打破,新型模式在重塑。
分析:來訪者意識到即是改變的開始。幫助來訪者意識是心理咨詢者的職責,關鍵點的尋找靠智慧和知識以及閱曆和經驗。人格原型怎樣正在錯誤地影響他生活中的所有情況。
首先尋找來訪者早期記憶,三四歲左右撿到二分錢還是一分錢的硬币,交給奶奶,赢得的贊揚;拎籃子挑草,本是孩子的無心模仿,父母親大力表揚懂事;不吱聲,少說話,甚至不說話,隻用表情表達,被譽為懂事得很。于是加倍地勤勞以赢得父母的贊揚,而把所有的不滿全都掩藏起來,久之委屈也不成為委屈,即使遇上暴力欺辱也選擇扛着,因為擔心被譽為不懂事。後來社會意義上他獲得了成功,但内心卻一直緊張着,因為他對自己的成功是懷疑的,而這種懷疑又被一種優越情結所掩蓋,優越情結其實是一種優越姿态。在家庭生活中,家人比他弱,他可以在他們面前以征服者的樣子出現,一旦他這個征服者的地位受到威脅,他就會極力抵抗。
這包括工作朋友相處和家庭生活中的嫉妒,而嫉妒本身就是一種巨大而深刻的自卑感的結果,嫉妒是害怕無法控制他的同伴,預期自己會被再次取代的人有關。這樣一看會發現,還是跟早期記憶有關,是人格原型導緻。
尋找根源的過程一定曲折困難重重,因為有心裡阻抗等等因素,引領而不是直接告知,讓來訪者自己覺察。
找到人格原型後,如河改變?其實也就是覺醒後如何改變,一定是給予信心和勇氣,鼓勵而不是責備和批評。說到底,是人都會有自卑情結,這不是優缺點的問題,而是成長早期的模式問題,不是誰的過錯,更不需要誰來背鍋,一定是為了自身更健康,身邊人同事家人更和諧地相處。
适當地教給辦法也是必要的。比如再次遇上被否定被拒絕被質疑時,“我可能記錯了。”“對不起,我的人格原型跳出來了。”“你說得沒錯,幸好你及時指出。”等等,延遲三秒鐘再次發表觀點,還有就是不能滿嘴跑火車,知道自己的人格原型,知曉自己的自卑情結,一旦跑火車,就不可能不成為脫缰野馬,最終肯定讓所有人不歡而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