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城南舊事》,上映于1983年,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贻弓導演,伊明編劇。影片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剪輯、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和傑出藝術貢獻五項大獎。
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城南,英子一家住在惠安館附近,惠安館裡有一個人人躲避的瘋女人秀珍,唯有小英子不怕她,反而很喜歡她。英子還有一個童年的小夥伴兒叫妞兒,偶然的機會英子發現妞兒就是秀珍失散多年的女兒,于是幫助她們相認。
英子上了小學,家也從惠安館附近搬到了廠甸,在新家旁邊的荒廢院子裡,英子又結識了一個特殊的朋友,為了供弟弟讀書他當了小偷,英子并不拿他當壞人,經常去那裡找他玩,後來事情暴露英子親眼看見小偷被一幫警察押走了。後來家裡的女傭宋媽得知自己的兒子死了,女兒也被男人賣了,不久英子的父親也因病去世。人世的生離死别,英子從起初的聽說、看到,到最後的親身經曆。
英子的童年一下子結束了,英子也仿佛一下子長大了。影片透過一個純真孩童的眼睛,帶着我們領略了三十年代老北京城南的人情風物。但正是通過這樣純淨眼光的審視,反而讓講述很克制的幾段故事,更顯出深邃、殘酷和餘音不絕的意味。這篇文章我将從電影獨具特色的叙述結構和詩意、貼切的表現手法兩個角度,來解析這部電影的藝術魅力。
01叙述結構:散文式結構,淡化外在的情節、邏輯和沖突,三段内容看似獨立,卻在主題和内涵上起到一脈相承的藝術效果,使離愁和思念的主題更加突出
影片《城南舊事》與一般電影在叙述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影片沒有采用常規意義上的起承轉合和邏輯主線,而是首開先河地采取了一種散文詩式的叙述結構來展開影片。盡管這種結構看似缺乏一條貫穿始終的邏輯線索,可是本片導演卻挖掘出了這三段故事中,相似而一脈相承的故事内核。
因為這三段故事中的每一段,不論是瘋女秀珍和女兒妞兒的故事,小偷和弟弟的故事,還是宋媽一家人的故事,其實都是英子童年時期經曆過的一些人事物,同時卻也是英子在歲月流逝中注定要送别的一些人事物,這些不同背景裡的人物也從多個角度折射出當時那個社會的真實曆史風貌。如此這對影片要表現的主題思想“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正好起到了衆星拱月般的烘托作用。
惠安館附件的左鄰右舍都對瘋女人秀珍避之不及,唯有英子喜歡她,還認她做三嬸,答應幫她找女兒小桂子。小小的英子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但她覺得她接觸的小偷更像一個知心的大朋友,跟别人不能說的事反而都跟她說,他有他的苦衷,最後她的知心朋友被抓走了,她難過得唱不出歌來。宋媽的男人又來了,英子知道他每一次都是來跟送媽要錢的,可是宋媽交代給他的事他卻從來不辦,所以英子看見那頭驢就忍不住呸上一口。
影片的視角從始至終是從英子的視角出發,就像影片裡張豐毅飾演的小偷所說的,英子又聰明又厚道,她以孩子特有的天真、善良,對身邊的種種小人物給予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不論是對瘋女人、小偷還是家裡的女傭人,她從不帶有色眼鏡去對待這些在其他人眼裡的社會邊緣人物,她關注他們,同情他們,甚至在他們離開後伴随着對故鄉的鄉愁深深地思念他們。
英子的心像一個神奇的過濾器,她自動地濾除大人和大多數人們心中的偏見和雜念,隻用一顆毫無雜質的、毫無分别的平等之心來對待他人。所以,她更關注瘋女人秀珍對家人的思念,而不是别人眼裡瘋女人的隐私和另類;她更關注小偷對弟弟的疼愛和擔當,而不是讓大多數人所不齒的小偷标簽;她更關注一個真心疼愛主人家孩子的女傭的悲傷,而不是橫亘在她們之間的身份和地位;她更關注兒時小夥伴的傷心事,而不是她們之間家庭和命運的種種差距和不同。
英子一路送别,送别童年的夥伴,送别記憶裡那個和藹可親的瘋女人秀珍,送别荒草地裡的那個不想當小偷的小偷,送别親人一般教會她和弟弟唱童謠的宋媽,送别父親,送别秋千、小油雞和小闆凳,送别井槽、駱駝和蟬聲悠揚的胡同口,也送别那些屬于她的永難忘懷的童年往事。
02表現手法:影片通過運用重複蒙太奇、留白、疊印、疊化等多種表現手法,有力表現了影片的主題,增加了電影的藝術感染力
①重複蒙太奇:
相當于修辭手法上的反複,修辭上是通過重複個别詞語或句子,以達到強調的目的。在電影中則是用有一定寓意的鏡頭,在影片适當的時刻反複出現,以達到相應的目的。
井台:井台第一次出現,是在一個搖鏡頭中,随着脖子上挂着鈴铛的駱駝而出現的。第二次,是英子跟爸爸做洋車回來,碰見妞兒去井台拉水。第三次,背景裡的人搖着扇子,水台上又有人正在打水。第四次英子無聊坐在井台邊上,恰巧妞兒跟着她爸爸走過來,英子高興地迎上去,可妞兒卻神色慌張地走開了。第五次,盛夏時節,蟬聲鼎沸,烈日下的井槽子被曬幹了。第六次,大雨瓢潑,井台和路面都被淋濕了。最後一次秀珍母女相認,她們冒着大雨跑出家門正好路過大雨中的井台,跑向了火車站去找妞兒的父親。
廂房小雞:一次英子和妞兒一起在廂房裡玩耍,開心處她們一人捧着一隻絨黃色的小雞開心地笑着。一次是英子自己在廂房裡有些寂寞地回憶和妞兒在一起說笑的事,此刻小雞散落地圍在她四周吃食。最後一次是妞兒被後爸打得滿身是傷跑來找英子,小雞被放在她們背後的簸箕裡,妞兒的悲慘遭遇讓她倆此刻再也無暇顧及小雞。
學校操場:第一次出現學校操場,是老師把她送出教室,她給老師鞠躬道别。第二次是英子和同學們在操場上一起玩球。第三次是同學們在課堂上唱完《送别》之後,下課鈴聲響起,同學們放學。第四次放學鈴聲響起,操場上學生湧出,英子回到家看見換東西的人要換小闆凳。
荒草地:英子第一次去荒草地,是因為小夥伴将球踢到裡面去了,結果發現了左鄰右舍丢的銅茶盤和挂鐘。第二次英子又去荒草地找球,碰到了小偷,小偷把球還給了她,他們還就此相識,談起了小偷的弟弟,并結下了友誼。第三次,英子又去荒草地,小偷跟英子說出了自己偷東西的原因。第四次,英子去找小偷,小偷沒在,她順手在地上拿了一個銅塑菩薩,卻因此不小心洩露了小偷的行蹤。第五次,英子又碰到了小偷,小偷發現自己的行蹤被暴露表情凝重,他們道别,随後小偷被警察抓走了。
課堂上:第一次英子愉快地跟同學一起念《我們看海去》。第二次英子跟同學一起開心地唱童謠 。最後一次同學們一起唱《送别》,英子唯一一次沒有唱,因為小偷被人抓走了,她隻默默地坐着出神。
影片中有多處利用相似的場景一再反複地出現的藝術手法,這種類似詩歌中一唱三歎又循環往複的外在形式,加之裡面人事物或多或少的變化,表現出時間的自然流逝,并恰如其分地襯托出人物當時的情緒,讓影片更具真情實感。
《送别》的曲調貫穿始終,第一次響起是英子跟父母坐着洋車出院的時候,英子回憶起她跟妞的過去,也預示着影片第一段故事在英子心理上的結束。第二次響起是在學校對優秀學生的表彰大會上。第三次是英子親眼目睹小偷被人抓走之後,也代表影片的第二段故事的尾聲。第四次是在英子父親去世,大家祭拜完英子一家跟宋媽一家也就此分别,那熟悉的曲子再次響起,英子一次又一次地送别了童年所有的夥伴,連父親也走了,英子也送别了自己的童年的一切。
三段故事均以宋媽的丈夫和他牽着的那頭毛驢開始,這種在電影結構上的重複,既很好地劃分了三段不同的故事的段落,又引人好奇接下來要發生的故事。
每一段故事在内容上,都是主人公小英子在送别一些人事物。第一段是英子送别秀珍和妞兒母女,第二段是英子送别陌生的小偷,第三段是英子送别宋媽,并和父親永别。
②留白手法:
電影中的留白有一種類似中國畫中留白的作用,可以“以無當有”、“以少勝多”,在具體情境下可以表達很多的作用。這種手法雖然不把所有的東西都直接全部表現在鏡頭前面,但這種隐忍和克制的表達,反而能留給觀衆無限的想象和思索空間。
比如影片表現秀珍和妞兒母女的死,隻是通過讓病床上英子聽到外面大街上賣報的人大喊母女雨夜被火車壓死的新聞,具體的經過不論是英子還是觀衆都不得而知,下一個畫面英子已經和父母坐在洋車上,英子默默無語,父母覺得英子是在思考自己的未來,而英子恰恰相反,她在回憶她跟童年夥伴經曆的一切。父親說過去的就過去了,很快就會忘記,可英子忘不了,善良、純真的英子用腦海裡沉默的回憶表達對别離和死亡的愁緒,以及對秀珍和妞兒母女的同情和悲憫。
再比如,英子家的女傭宋媽得知自己的兒子已經死去,女兒也已經被男人賣給趕車的人,她先捂着嘴輕聲地抽泣。再然後就是她對着竈火的火光那麼呆呆地坐着,火光照亮了她的臉,她長久的沉默,直到聽到英子推門的聲音,她仍呆了兩秒才緩緩轉過頭來看向英子,卻仍默默無語,英子一步一步向她走去,最後撲到她懷裡,此時接着給了一個宋媽男人蹲着門口抱着頭的畫面,最後由三個人的全景慢慢推到宋媽對着火光的面部特寫上。這一段沒有過分外在感情表現的場景,像水墨畫中留白一般,反而讓觀衆在三個人的無言中感受到了宋媽内心那種意在言外的悲痛。
③疊印:
疊印鏡頭一般用來表現人物的回憶、想象、思索和夢幻。有時也藉此交代時間的流逝和各種紛繁現象。疊印鏡頭是一種具有複合内容的畫面,它可以使觀衆同時看到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畫面内容。由于畫面的重疊,使各個内容之間本來就存在着的對列關系更為強烈,激起觀衆的思索和聯想。
英子出院後悲傷地回憶自己曾經和小桂子在一起的畫面,這時畫面運用了疊印的藝術手法,英子坐車的畫面和英子回憶她們往昔在一起玩耍畫面的交疊,表達出英子對苦命小夥伴妞兒的不舍和同情,也讓觀衆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回憶感。
④疊化:
疊化:上個鏡頭消失之前,下個鏡頭已逐漸顯露,所以兩個畫面會有若幹秒重疊的部分。
影片最開始描寫英子記憶中的老北京城南印象的畫面,蜿蜒的長城,走得慢悠悠的駝隊,高高的城門樓子,和檐角下的風鈴,以及影片最後寓情于景的多個紅色楓葉畫面,都是從前一個畫面疊化到下一個畫面,而且是連續地多次疊化,不僅增強了視覺的流動感,而且對影片首尾呼應的回憶和思念情緒,起到了強化的作用。
⑤對比:
影片通過小英子純真、善良、美好的眼光和視角,描述了那個時代大多數普通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透過英子純淨的眼睛,透過那些英子在當時似懂非懂的故事殘片,人們通過這種美好和殘酷的對比,反觀出當時社會人們生活的黑暗、離亂和掙紮。
⑥三段故事之間的轉場:
轉場鏡頭,是指在段落轉換或場面變化時連接前後的鏡頭,常常擔負劃分段落、連接場景、轉換時空、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一次在秀珍和妞兒的故事和第二個小偷的故事之間,用的是聲畫對立,畫面内容是小英子躺在潔白、素淨的醫院裡,而聲音卻是賣報人在喊着母女倆被火車壓死的消息,巧妙地交代了秀珍和妞兒故事的結局,同時又開啟了接下來故事的序幕。
第二次在小偷和弟弟的故事和第三個宋媽一家人的故事之間,用的是聲音(串前)先入的方式,畫面上還是英子親眼目睹小偷被警察帶走而陷入沉思,但英子和同學們一起在課堂上唱《送别》聲音卻已經提前響了起來,既很好地表現了英子此時的心緒,又預示了第二段小偷故事的結局。至此,英子童年往事中又一個人物的故事結束了。
03總結一下影片雖然是以孩童的視角來看世界,可這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兒童電影,相反這恰恰是一部拍給大人們看的電影。其實,成長的過程就像一場盛大的别離,我們送别童年,送别往事,甚至離開故鄉和親人,可是回憶裡的一些人和一些事,我們卻永遠也忘不了,因為我們的離愁也正是我們的鄉愁,我們的回憶也正是我們的懷念。
謝謝關注@四好讀書筆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