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基礎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基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02:25:06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基礎?來源:光明日報當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時,綠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銀山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關鍵在于促進生态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生态産品的價值實現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态産品價值實現路徑”當前,許多地方正在進行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探索,努力将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本文在總結浙江經驗的基礎上,對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理論内涵和經濟學機制進行梳理,以期對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探索有所幫助,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基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基礎(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理論内涵和經濟學機制)1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基礎

來源:光明日報

當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時,綠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銀山。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關鍵在于促進生态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生态産品的價值實現。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态産品價值實現路徑”。當前,許多地方正在進行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探索,努力将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本文在總結浙江經驗的基礎上,對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理論内涵和經濟學機制進行梳理,以期對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探索有所幫助。

生态産品價值的概念辨析

所謂生态産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态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态系統為人類生産生活所提供的物質和服務,主要包括物質産品供給、生态調節服務、生态文化服務等。也有人把提供生态系統服務的載體理解為生态産品,譬如提供生态調節服務的森林、綠地。廣義的生态産品可以理解為某區域生态系統所提供的産品和服務的總稱。生态産品價值可以定義為區域生态系統為人類生産生活所提供的最終産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

與生态産品價值相關的概念主要有:生态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簡稱ES)、生态服務價值(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簡稱PES)、生态系統生産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簡稱GEP)等。生态系統服務,是指人類能夠從生态系統獲得的所有惠益,包括産品供給服務(如提供食物和水)、生态調節服務(如控制洪水和疾病)、生态文化服務(如精神、娛樂和文化收益)以及生命支持服務(如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環境的養分循環)。生态服務價值,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從生态系統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生态系統向經濟社會系統輸入有用物質和能量、接受和轉化來自經濟社會系統的廢棄物,以及直接向人類社會成員提供服務(如人們普遍享用潔淨空氣、水等舒适性資源)。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是指生态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産品和服務的經濟價值總量,即一定區域生态系統為人類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産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物質産品價值、調節服務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

生态産品的經濟學特性

生态産品部分屬于公共産品,部分屬于公共資源,一般來說,生态産品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一是外部性。公共産品和公共資源都具有非排他性,但公共産品是非競争性的,公共資源則具有競争性。從競争性的角度看,生态調節服務和生命支持服務往往屬于公共産品;物質産品供給服務、生态文化服務往往是公共資源。無論是公共産品或是公共資源都具有外部性。從本質上講,生态産品價值就是一種外部經濟,是生态系統向人類社會提供的正向外部經濟。

生态産品的外部性會帶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公共産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争性會帶來搭便車問題,導緻公共産品供給不足。二是公共資源的非排他性和競争性會帶來公共資源的過度利用,導緻資源損耗、環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因此,生态産品的外部經濟是動态變化的,如果處置不當,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為了克服公共産品和公共資源的外部性帶來的問題,需要引入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産品,對公共資源的利用實行一定的規制,也就是經濟學所講的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就生态産品價值實現而言,公共治理的任務既要防止公共資源過度利用帶來的負外部性,又要防止搭便車導緻的公共産品供給不足。公共治理的重點領域主要有:生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生态産品經營的發展規劃,生态資源利用的統籌協調和規制管理等。

二是不可分割性。生态産品或生态系統服務具有不可分割性,不能無限細分,而且往往有一定的規模門檻。因此,對于生态産品價值實現而言,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就變得十分重要。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生态基礎設施建設不能依靠個體或企業自發進行,而是需要地方政府的統籌規劃,甚至建設資金投入也需要依賴地方政府的根本原因。

三是生态産品定價取決于質量。評價生态産品價值,取決于生态産品的質量而非數量,而且由于生态産品千差萬别,導緻生态産品的市場結構是差異化市場,市場競争是差異化競争,而不是同質産品的數量競争。因此,生态産品質量管理和維護,對于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經濟學機制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就是生态産品價值的顯性化。生态産品價值是一種外部經濟,往往不能通過市場交易直接體現,需要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使得生态産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顯現。能夠在市場顯現的生态産品價值一般是消費性直接使用價值,除此以外的生态産品價值往往難以通過市場交易體現,非使用價值尤其難以得到市場的識别和認可。因此,需要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使得生态産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全面顯現。

生态産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了顯現和認可,意味着生态産品(或生态系統服務)改善了消費者的福利(效用水平),因而人們願意為生态産品帶來的福利改善支付相應的價格,這一價格是反映生态産品價值大小的主要依據,包括了生态産品的正外部性,以及為了保持這一正外部性不至于下降而支出的成本投入。

在現實世界中,純天然、原生态的自然資本并不能實現消費者福利的改善,自然資本需要與相應的生态基礎設施建設、生态産品經營管理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改善消費者福利的效果。生态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橋梁等景區旅遊設施、住宿餐飲服務設施等,其建設投入往往以人造資本形式與自然資本相結合,并在生态資産中累積。生态産品經營管理能力往往取決于相關的人力資本水平。因此,生态産品價值實現不是僅僅靠自然資本,而是需要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三種要素實現有機結合。

首先,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相結合才能實現消費者福利的改善。純天然、原生态的自然資本雖然可以給人們帶來愉悅享受,但如果沒有人造資本的投入,自然資本的生态服務價值對于消費者福利改善是十分有限的。以生态旅遊為例,自然風光和生态資源固然可以帶給人們愉悅的享受,但如果沒有對外交通運輸、當地的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宿餐飲服務等,遊客體驗不佳,無法吸引大量遊客前往,就難以使得消費者心甘情願支付服務成本。因此,有了人造資本的投入,才能實現消費者福利的大幅改善,使得自然資本的生态服務價值在市場上得到認可。浙江麗水的“古堰畫鄉”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本發展生态旅遊,一方面加強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公共基礎設施,遊客體驗得到明顯提升,2017年接待遊客人數達到172.8萬人次。“雲和梯田”的地理位置與“古堰畫鄉”相差不遠,原生态的自然資本與“古堰畫鄉”在伯仲之間,但“雲和梯田”的對外交通、遊客接待服務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滞後,導緻年接待遊客人數隻有40多萬人次。

其次,自然資本維護需要後天的人造資本投入。一方面,純天然的自然資本需要維護才能得以維持;另一方面,有的自然資本可以通過維護得到提升。比如,浙江安吉是中國東南部著名竹文化生态休閑旅遊景區,由于近年毛竹經濟價值滑坡,竹林維護面臨困難,出現了成片死亡現象,導緻竹海這一生态資源面臨危機。為維護竹林,安吉縣政府及竹海所在鄉鎮政府出面牽頭,組織村民成立竹林合作社,投入資金和勞力,開辟林道,發展林下經濟,想方設法保護好竹海生态資源。再比如,就物質産品而言,原生态的綠色産品需要進行标準認證、質量檢驗,并經過流通渠道,才能送達消費者手中。有時還需要宣傳和市場營銷,以及必要的加工、簡易處理和包裝等環節。浙江“麗水山耕”就是一個生态農業品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組織對該品牌的标準認證、生産過程質量監管和營銷網絡建設。2017年“麗水山耕”産品銷售額達到101.58億元。

再次,通過人力資本投入提升生态産品價值。人力資本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生态産品經營的整體規劃和品牌營銷、生态資源利用的統籌協調和規制管理、生态産品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生态産品經營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且有一定的規模門檻,加強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有助于提升生态産品經營管理水平;生态産品價值取決于生态産品的質量而非數量,通過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能夠提升生态産品的質量;部分原生态的自然資本原本處于零星分散的狀态,難以吸引人造資本投入,需要通過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化零為整,形成規模優勢,才能滿足生态産品經營的不可分割性和規模門檻,吸引人造資本進入。浙江安吉正在推進“兩山銀行”建設,拟把全縣範圍内的生态資源整合起來,實現整體規劃、價值提升,形成規模優勢,吸引人造資本進入,提升生态産品經營管理水平。

最後,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三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可以使自然資本的生态服務價值産生乘數效應。以生态旅遊為例,如果僅有觀光,那就隻有門票收入加餐飲服務收入,自然資本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通過增加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發展多種業态,把遊客留下來,旅遊業總收入就能夠成倍增加。杭州西湖景區向遊客免費開放後,巨大客流量帶來的經濟效益遠超過門票收入,乘數效應使得杭州的旅遊業總收入增加了數倍。盡管許多生态旅遊景區并不具備西湖景區緊鄰城區的條件,但多種業态融合發展的經驗仍然值得借鑒。前述“古堰畫鄉”景區正在按照“旅遊生活化、生活旅遊化、生活旅遊産業化”的理念,推動“旅遊 ”多業态融合發展,在生态旅遊的基礎上促進産業鍊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見,所謂生态産品價值實現,實質上就是通過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三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帶來消費者福利改善,消費者願意為此支付相應價格,從而以貨币化的方式使生态産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認可。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報酬分配

生态産品價值實現需要區分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的要素報酬。歸屬于自然資本的要素報酬是由先天的自然資源禀賦帶來的;歸屬于人造資本、人力資本的要素報酬是後天的人為投入帶來的,可以歸屬于特定的個人或集體,應該本着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分配要素報酬。

歸屬于自然資本的要素報酬是由先天的自然禀賦帶來的,并不屬于特定的個人或集體,而是屬于全社會。但自然資本需要維護,如果由于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使得自然資本的價值有所增值,增值部分的收益應當歸屬于為此作出貢獻的投入者。

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維護自然資本的投入、生态基礎設施建設的人造資本投入、生态産品經營管理的人力資本投入,是構成投資者報酬的三大來源。歸屬于先天自然禀賦的要素報酬不應該屬于特定的個人或集體,而是屬于全社會。

從要素報酬分配的視角看,生态産品價值的實現途徑不外乎三種:增加維護自然資本的投入、增加生态基礎設施建設的人造資本投入、增加生态産品經營管理的人力資本投入。但單一投入的增加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實現三種要素(資本)的有機結合,才能産生良好的生态經濟效果。

生态産品價值轉化的實現路徑

關于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筆者認為應明确并強化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充分認識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三種要素的結合對于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性,重視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态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态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有的地方過度強調原生态的自然資本,輕視生态産品經營所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導緻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努力事倍功半。

第二,充分認識生态産品經營的不可分割性和規模門檻,加強生态産品經營的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有的地方把生态産品經營完全交給零散的市場主體,難以産生生态産品經營的整體效益。對于生态産品價值實現而言,地方政府的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可以保持和提升生态産品的質量,另一方面能夠改進生态産品經營的整體性,增強對人造資本的吸引力。

第三,充分認識生态産品價值取決于生态産品質量的特性,做到以質取勝,下大力氣改善生态産品質量,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第四,充分認識生态産品的公共屬性,合理制定生态産品價值實現的投入機制,并根據投入機制制定相應的報酬分配機制。比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自然資本維護往往難以依賴個體經營者的投入,需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或通過PPP等方式吸納社會資本進入。再比如,有的地方把生态産品經營的投入和報酬分配與扶貧開發等目标結合起來,在報酬分配上讓利于民,可以收到在開發中實現保護、通過生态産品經營幫助脫貧等多重效應,是一種值得鼓勵的積極嘗試。(作者:石敏俊,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求是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濟綠色發展”首席專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