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固鎮縣榮獲“中國書法之鄉”稱号,作為安徽省第三個獲“中國書法之鄉”稱号的縣區,固鎮縣自千年之前便有翰墨流芳,時光輪轉,傳承不絕,如今這個曆史悠久、古韻遺風之地早已是書香滿城。
一筆可書上千年
固鎮書法擁有濃厚的底蘊和豐富的書法文化資源遺産,名家輩出,淵源深厚。在固鎮,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約4600年前,大汶口時期的垓下史前古城遺址。“考古人員當時在遺址内,挖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陶片,其上依稀可見原始文字符号,專家們認為從這個時代起,固鎮就已經出現了文字,這可以算是固鎮最早的書法吧。”固鎮縣書法協會負責人謝廣富介紹,“曆史專家也因此把‘垓下史前遺址’稱之為‘大汶口文化安徽第一城’,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蘭亭集序書寫現場
“當年,我們舉行了書風納涼活動,每人一字寫《蘭亭集序》,數千人報名參加,最終選出了324名書法愛好者,留下了珍貴的墨寶。”謝廣富說,“固鎮縣書法學習蔚然成風,有着廣泛的社會基礎。無論年齡,職業,各個群體都有書法愛好者。多年前,在北京的一個書法培訓班上,我曾遇到一名來自固鎮的農民,他瞞着家人,帶着節省下的數千元錢,跑到中書協來聽課。如今他的小楷寫得已經頗有章法體度。”
從元旦、春節、到“六一”、重陽,各個節慶,或在書畫展館,或在街頭巷尾,固鎮縣總能看到各類的書法活動以及大批的群衆紛紛參與。自1999年以來,固鎮已經連續十餘年舉辦書法藝術大展,為固鎮縣的大量書法愛好者獻上“書法饕餮大餐”。全民皆好書的風氣也被外界稱為“書法界的固鎮現象”。目前,固鎮縣各類常年書法培訓班10餘個,每年都有千人以上各個年齡段的書法愛好者參加培訓,該縣先後舉辦過各類書法活動200餘次。
古韻書風遠流長
上世紀七十年代,“垓下書畫社”成立,固鎮的書法藝術再次興起。一批固鎮本土書法家的迅速崛起,開啟了固鎮書法事業的新篇章。
目前,固鎮縣共有書法家協會1個,書畫院1個,書法展覽場館4個,書法分會36個,中國書協會員14人,省書協會員54人,“這批書法家已經成為了固鎮書法界的中堅力量。”謝廣富說,“他們用精湛的書法技藝撐起了固鎮書法的名聲。”
謝廣富告訴記者,曾有外地的書法愛好者來到固鎮交流學習書法。“因為我們本土書家在教學交流時沒有門戶之見,有一說一,毫不保留,想來這也是固鎮書法進步飛速,少輩不斷冒出好苗子的原因之一。”
在2015年8月舉辦的全省少兒電視書法現場比賽中,入選的100名中小學生裡有11名來自固鎮。固鎮書法家們也積極參與中國書協舉辦的各類展覽,敢于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風采。從1998年開始,先後有百餘人次參加過中國書協舉辦的蘭亭獎、全國展、中青展、新人展以及楹聯展、正書展、行草書展、國際書展等展覽,并入展獲獎。固鎮書家創作的《百壽圖》、《百龍圖》也上過中央電視台,進過2008年奧運會展館,廣為人知。
滿城處處飄墨香
“固鎮摘得‘中國書法之鄉’稱号隻是固鎮書法發展的開端。”謝廣富說,“下一步,我們要讓書法元素出現在固鎮更多的地方,要讓‘書法之鄉’名副其實。”
據了解,固鎮縣正大力支持固鎮書法事業的發展,通過更多舉措展示固鎮縣的書法風采。“我們計劃在固鎮街頭的門牌店招、公園綠地融入書法元素,并大力推動書法市場化,發展文化産業。”固鎮縣文聯主席王中華說,“我們将全力推進固鎮書法事業的健康發展,打造書法大縣這一文化品牌,更好的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