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3 14:22:04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穩 畢勝 呂樂 濟南報道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1

圖:75歲的崔兆森喜歡收藏,他将近30年的藏品集中起來,在濟南的家中辦了一個家庭博物館。(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2

圖:在他的家庭博物館裡,有14000多件藏品,這些藏品并不是價值連城的古玩珍品,而是充斥着70後、80後回憶的老物件。(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世間的苦啊,愛要離散雨要下;世間的甜啊,走多遠都記得回家。平凡的我們,撐起屋檐之下一方煙火,不管人世間多少滄桑變化。”2022年開年的爆款年代大戲《人世間》,講述周家三兄妹以及鄰裡朋友們50餘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擊中了無數人的淚點。

幾乎不怎麼看電視的崔兆森,最近也迷上了《人世間》。已經75歲高齡的他,每天都會在家循環播放這部劇。用他的話說,他和劇中周家老大周秉義算是同齡,也在部隊當了多年兵,《人世間》講的就是他這代人的人生。而他家也有一部家庭博物館版的“人世間”,那是他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收藏的近1.5萬件老物件,承載着他們家三代人的生活記憶。

1.5萬件老物件背後的光陰故事

“外形低調卻内藏乾坤!”在濟南經七路附近一處居民樓的地下室,400平方米的空間裡擺放着14505件老物件。若不是門口“濟南齊泉博物館”的牌匾,你根本不會想到這裡居然藏着一間博物館。

其實,這14505件藏品,并不是價值連城的文玩珍品,而是從他家三代人的生活中集聚甚至“淘汰”而來的物品。小到糖紙、火花、信件、雜志、黃曆、課本、大哥大,大到收音機、自行車、冰箱、電腦、縫紉機……都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有的甚至是别人眼中的廢品。但是,置身其中,就如同走進了時間,過去的時光重又“看得見、摸得着”。

“我收藏的老物件,其實都不值錢,但在我家裡卻都是寶貝。”崔兆森熟練地向記者講述着他這14505件寶貝背後的故事。

“這是我當年的第一部大哥大,1992年花了兩萬一千塊錢買的;我母親當年做針線活用的籮筐、縫補襪子用的襪闆;父母、我、我女兒老少三輩人用的語文課本……”崔兆森說,這些老物件幾乎全是父母、兄妹和子侄用過的東西,有母親生前的嫁妝、父親生前的軍裝、他和兄妹小時候的課本,以及女兒坐過的嬰兒車等。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崔兆森收藏了從工作第一天起收到的信件。崔兆森說,90年代後通訊方式急劇變遷,從信件演變成了固定電話、大哥大到手機。“這裡是我用過的10部手機,從大哥大到摩托羅拉,再到現在的蘋果智能手機。”

崔兆森說,每一個老物件兒都有一個時代意義。“現在的三大件我聽說是車子票子房子,我們那一代人當時也興這個,叫三轉一提溜,三轉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提溜就是半導體收音機。”崔兆森饒有興緻地向記者介紹道,這是咱濟南出的春燕牌手表,這是咱濟南出的梅花牌縫紉機,這是著名的鳳凰牌自行車。

崔兆森還收藏了從1913年至今的一百餘本黃曆。崔兆森說,這些黃曆,除了蘊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曆史文化”外,還講述了曆史的變遷、時代的更叠以及光陰的故事……

被《大衆電影》拉長的舊時光

崔兆森喜歡收藏,他将20多年的藏品集中起來,辦了現在這間家庭博物館。談及創辦這間博物館的初衷,崔兆森說,這一切還得從1994年說起。

“年輕時憧憬未來,中年面對現實,老年開始懷舊。”崔兆森說,他真正開始搞收藏是1994年,那一年,他女兒去北京上大學,正趕上老伴單位分了一套三居室的宿舍。“兩間做卧室,一間當書房。這輩子我第一次有了屬于自己的書房,我決定系統地整理一下以往的生活資料,這成為我漫漫收藏路的開端。”

崔兆森說,除此之外,他母親對他的影響也頗深。“當年我家裡居住最擁擠、最困難的時候,是10口人住57平方米的房子。就在這種情況下,我母親把我的小學語文書一本不拉的全保留下來了,給我樹立了一個榜樣。”

在布置書房的過程中,崔兆森找到了20多本舊《大衆電影》雜志。靜靜坐在書桌前,一頁一頁翻閱已然泛黃的頁面,沉睡在腦海深處的中國電影往事,一幀一幀開始重放。崔兆森說,從那一刻起,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把《大衆電影》雜志收集全。“這就是我走上收藏的一個起點。”

此後十餘年的歲月中,逛文化市場、舊書市場,找大衆電影成為了崔兆森最重要的業餘生活。“我跑遍了濟南之後,也到全省各地甚至全國各地,北京的潘家園、上海的文廟,還有南京、武漢等地的文化市場,隻要出差到那裡,我每次必去。”

讓崔兆森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聽說上海有十幾本《大衆電影》雜志,二話沒說,他連夜做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早晨五點到的上海。對方感動于他的執着和堅持,還專門給他便宜了一些。“每一本來得都不容易,都要付出挺多。”

如今,崔兆森收藏了《大衆電影》從創刊以來到現在70餘年的全套雜志。崔兆森說,這些雜志不僅見證和伴随了中國電影的成長,更見證了過往的這70餘年的舊時光。

128本日記濃縮普通人的一生

14505件老物件中,崔兆森說,讓他覺得最有意義的,肯定是他堅持50餘年寫的128本日記。

崔兆森至今還保持着寫日記的習慣,從1970年入伍那年至今,50餘年從未間斷過一天。“1970年12月22号,我參軍入伍,從這一天開始憧憬着未來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就下了一個決心要寫日記。”

“到今天已經寫了51年多了,這些日記記錄了我這50多年的生活曆程,也記下了家國變遷、時代履痕。對我來講,這是一個堅持的過程。時代和人生,就濃縮在這128本日記裡。”如今,這些日記本摞起來足有兩米多高。2016年,崔兆森把所有的日記錄入到電腦裡,總計1500萬字。

崔兆森說,每天都寫日記的習慣,讓他經曆的每一天都是不可複制的,都有着獨家的記憶。“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會繼續寫下去。”

2015年9月25日,崔兆森創立了“齊泉博物館”。“創辦這個家庭博物館,是想讓你們這代年輕人知道,我們這些老人是怎麼走過來的,見證我們社會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

“齊泉博物館”創辦近7年的時間,每年都有兩三千人來到這裡參觀懷舊。尤其是每年寒暑假,有時一天會有上百個孩子來這裡感受這些老物件所反映的近70年來的生活變遷,附近的一些社區和單位也經常把黨建活動安排在這兒。

每當這時,崔兆森總是親自為參觀者講解。雖然已經年逾古稀,但是在這件事上崔兆森仍然精力充沛。

不過,最近,崔兆森也有些困惑。“平時是我和哥哥一起打理着博物館,哥哥已經80歲了。随着年齡的增加,光每天擦拭這些櫥櫃、維護這些藏品就漸漸有些力不從心了。”崔兆森想在有生之年,找到一家大型的文化單位一起合作,把這些曆史傳承下去。“堅持把它繼續做下去,盡快地尋找出路,為社會留下這些老物件。”

崔兆森說,這間家庭博物館是他的精神寄托,每當置身其中,就感覺時光好像被留住了一樣,似乎是暫停了這七八十年的時光。“時間可以是一段記憶、一段曆史、一段文化,而博物館就是一個留住時間、承載曆史、傳承文化的地方。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那些老物件就像一個個‘路标’,讓人們能看見來路,有迹可循,也更清楚未來如何走下去。”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3

圖: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書寫着時光的記憶,也記錄着崔兆森生活裡那些塵封的故事。(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4

圖:崔兆森翻開他引以為傲的日記本,這些日記是從他1970年入伍那天開始記錄的,那裡面記錄了過往至今的點點滴滴。(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5

圖:崔兆森收藏的老電腦。(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6

圖:崔兆森收藏的通信工具。(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7

圖:崔兆森收藏的自行車。(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8

圖:崔兆森收藏的“三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9

圖:崔兆森的家庭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老物件的集中地,而是一個留住時間、承載曆史、傳承文化的地方。(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世間裡的博物館有個家庭版)10

圖:崔兆森會經常打掃,因此博物館裡雖然是些老東西,卻近乎一塵不染。(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