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街是曆史的,也是時尚的;是國際的,也是中國的;是大衆的,也是精緻的;是線下的,也是線上的……總之,它可以滿足你的一切消費需求"。
當沈陽市沈河區創建辦規劃設計部部長周峻山帶領的施工隊将沈陽中街一座商鋪的層層廣告牌拆除後,現場所有人都驚呆了。隻見鋪頂的圓弧型立面上,一隻栩栩如生的金屬鳳凰正展開它漂亮的尾翼,雖然因為時代的久遠而略有褪色,卻依然顧盼生輝。
這隻自上個世紀80年代就站立在中街之上的鳳凰,被層層的廣告牌、招牌、門臉設計而遮住了視線,也沒人知道它的存在。就像這條曆史長達400年、曾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商業步行街上的許多建築一樣,"古來登覽,此日俱湮沒"。
但2018-2020年的一場中街大改造,也許正要使這條街如同這隻重新上漆後的鳳凰,涅槃重生。
"歲月流金,長街逐步知多少。莫論遲早,聚散情難了。後商前朝,鐘鼓報春曉。王侯去,四平不老,此番景最好。"
文化學者馮述的一首詞,正是中街曆史的最佳寫照。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地方政府在元朝修建的沈陽土城基址上修築磚城,城内開辟十字大街,這便是中街的雛形。
永樂年間,沈陽周邊設立了撫順、開原、廣甯等馬市,官方收購女真人、契丹人的馬匹、人參、獸皮等,邊境經濟貿易由是繁榮發展,并帶動了整個沈陽商業的繁盛。
1625年,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沿用明代沈陽城。到皇太極時,開始将中街從十字街改為井字街。井字的八個端點直通磚城的八個城門,第一橫畫中心為沈陽故宮所在地,第二橫畫中段的交叉點修建鐘樓、鼓樓。
按照《周禮·考工記》,修建皇宮要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規制。于是,皇太極将鐘鼓樓之間的地段命名為四平街,取意"四季平安",是一條貴族購買物品的商業街。因其位于古城中央,又稱中街,沿用至今。
清軍入關,沈陽成為大清陪都盛京,人口倍增,在中街地區的胡同裡陸續出現了一些商号,中街商業街開始萌芽,到康熙年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區。據《奉天通志》記載,當時在中街地區形成的行市有25處,占全市的70%,有果品行、估衣行、銅行等9個行,以及銀市、鳥市、帽市、洋貨市等16個市。
中街最初街路狹窄,曾有"隔街借火"的說法,是指人們用長煙袋杆就可向對街的人抽煙對火。馮述向《環球》雜志記者介紹,中街的大規模改造,曆史上有三次。第一次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築了三丈五尺寬的石子馬路。1908年,馬車鐵道由火車站通往中街,每天有29輛馬車往返運行160次,日平均運客量7000多人次。中街逐漸成為整個東北的商品集中零售和批發交易場所,盛極一時,道路兩旁招牌廣告琳琅滿目,号稱"東北第一街"。
1927年,為解決交通擁擠的問題,奉天市政當局将中街從三丈五拓寬到四丈四,後來又将石子路改為柏油馬路。市政建設帶來了中街老字号的發展繁盛期。這一時期,各大商号将當時最流行的建築風格競相引入,中西風格的建築相得益彰,一時成為"萬國建築博覽會",樓宇化的同時也實現了電氣化,中街出現了沈陽最早的紅綠燈,安裝了路燈,夜間燈火璀璨。
1997年,沈陽市政府投資将中街二段、三段改建為1000多米長的步行街道,引入了大量的商鋪門店,建成了中國首條商業步行街,日人流量可達20萬。
沈河區區長林宇航表示:"中街的本質是市,它是根據'前朝後市'這個規劃興建并發展起來的,不論怎麼改造和提升,商業街的這個商都應該擺在前面。沈陽市,特别是沈河區多年來謀求中街的下一步發展思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這條街還給商業,還給商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