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中不善處事的人

道德經中不善處事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17:27:55

道德經中不善處事的人(道德經人生敗于計較)1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釋然。

生活中有兩種人:一個是過度計較,而一個則是處事坦然。

有的人遇見一些小事就過度計較,沒有放過别人,但實際上則是沒有放過自己,因為人生的計較都會讓自己更加痛苦。

生活,難免會遇到一些糾紛和煩惱,喜歡計較的人總會把這些事情揣在自己心裡,不願意放下;而豁達之人,則能淩駕于事情的得失之上,淡然的看待世間一切事宜。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狀态,也沒有完全沒有過失的人。

當身邊的一些人做錯了事,如果我們隻能看到人生的一些不如意,過于糾結和計較也沒有任何意義,能夠豁達容納一切,淡然處之,不因這一件事情生喜惡之心,才是一個境界。

道德經中不善處事的人(道德經人生敗于計較)2

任何一個事情都不值得我們太過于計較,以豁達的心思面對這一切,不但能夠讓自己更加坦然,還能收獲人豁達的人際關系,這也是《道德經》中大道的智慧。

“道”是在于不以自己的主觀心思去評判事物的好和壞,沒有選擇,能夠完全容納萬物,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博大。

在《道德經》的最後一個篇章中,老子用這樣一句話作為了整個《道德經》的結語: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争。

天的法則是利于衆人而不妄加傷害,而聖人的法則,則是施惠于衆人,而不與人争奪,這就是聖人境界,是最符合道的言行與狀态。

默默的奉獻萬物,而沒有要求萬物的回報,更沒有和萬物的紛争與打鬥,隻有奉獻沒有索取,更沒有欲望與妄為,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悠遠與高深。

道德經中不善處事的人(道德經人生敗于計較)3

很多人總是陷入和别人的斤斤計較之間,擔心自己損失一絲一毫的利益,所以百般計較,而且他們把這一種心思奉為“聰明”,其實這隻是一種可悲。

所以就有這樣一句話:大智若愚

真正的聰明并不是表面的小聰明,而是真正深厚的恩德,更是人生豁達的感受,不以當下的得失為争奪的理由和借口。

老子也說“大巧若拙”,意思就是最大的靈巧,好像有一些笨拙一樣。

道德經中不善處事的人(道德經人生敗于計較)4

劉秀在河北和自立為地的王朗展開大戰,王朗被迫逃入了邯鄲城中,經過了20多天的圍攻,劉秀攻破了邯鄲,殺死了王郎,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在清點繳獲的信件時,官員發現了許多和王朗私通的信件,寫這些信件的人并不是王朗的人,而是劉秀的人。

也就是說,在這一場戰争勝利之前,劉秀身邊的很多官員早就和王朗通信,并且信中的内容都是咒罵劉秀的。

當劉秀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他做出的一個反應令很多人不得不服,他讓人當衆把這些信件燒掉,并且對大家說:“有人寫信給王郎,但事情也已經過去了,希望大家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

很多官員這個時候聽了松了一口氣,他們本以為劉秀會拿這件事情當做理由,降罪于衆多官員。劉秀的這種處理方法讓他們放下了内心的負擔,許多官員也感激涕零,甘願為他效勞。

道德經中不善處事的人(道德經人生敗于計較)5

人生想要成就大事,就要有一種能夠容納污穢的心思。

一個人最忌諱的狀态就是眼裡揉不進沙子,你越是锱铢必較,人生越是痛苦,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人際關系,還是你自己本身擁有的人生,都有很多瑕疵與不完美。

人生的智慧就是在于能夠容納這些不完美,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也是道的最高境界。

人生要善于遺忘,遺忘那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和因素,不過于計較那些人生瑣碎,最終才能收獲一個舒暢的人際關系與人生結局。

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有這樣一首詩: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道德經中不善處事的人(道德經人生敗于計較)6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