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對錯一舉之間,人生禍福一念之别。
有的時候一個念頭的轉變,可以立刻讓人生散去陰雲,但是一個執念的束縛,就可以讓自己從天堂墜入地獄。
佛家有一句話叫:心淨則國土淨。
意思就是心中澄澈清明的時候,人生處處是淨土,心中有挂礙的時候,人生處處是煉獄,人生的福禍皆由念頭造成,這是佛家對于人生執念的诠釋。
對于世俗之人來說,人生存在的執念和痛苦并非是客觀存在的問題,而是主觀意識産生的偏見,當自己帶着偏見去看待問題時,那些莫須有的事情都會如春芽般冒出來。
南懷瑾老師曾經說過:無故尋愁覓恨。
這是世人的本性,而這也正應了那句話叫“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時候換一個角度去看,才會發現,曾經你認為過不去的糾葛和矛盾,其實都隻是自己一時鑽了牛角尖而造成的結果。
就像郭德綱老師說:“有些事情當時你是恨别人,但是過幾年你回頭再去看,你非恨自個”,原因就是那些問題都是自己臆想出來的,由意識偏頗所帶來的問題。
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這一個“牢”便是自身意識産生的問題,鎖住的是自己自由豁達的心。
《紅樓夢》之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這種性格,林黛玉因為出身問題而少小離家,形成了過度敏感,較為多疑的性格。
“無故尋愁覓恨”這句話,就是對林黛玉性格最恰當的形容。
縱觀林黛玉一生,她的人生際遇其實并不算糟糕,但是在生活中卻大多沉浸于悲傷飲泣之中。
雖說這種多愁善感給她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才學氣質,而且性情之中也有着溫文如玉的一面,但是這種敏感多疑性格所造成的煎熬,卻是換做任何人都難以忍受的人生深淵,而這一切不都是由于自身多疑帶來的問題嗎。
那麼如何化解這個問題呢?就是從自己的意識之中擺脫出來,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标準去思考和衡量事物,總之,不要讓自己活在情緒之中。
很多人的痛苦就是由自己主觀執念造成的偏見,如果你能夠做到不沉迷于這個偏見之中,那麼自然能夠從糾葛中解脫。
二、
在《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遇見事情稍微有一些不如意的時候,就去想想那些處境不如自己的人,那麼怨恨就自然會消失了;心中稍微有些懈怠的念頭,就去想想那些比自己強的人,那麼精神自然就能振奮起來了。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總是寬闊平坦,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生活難免會有溝壑險灘,我們總會遇到那些自己不想遇見的瑣碎,這是人生存在的必然狀态。
一個人的智慧就是要有足夠豁達的心胸和足夠睿智的方式去釋懷以及解決這一些糾葛,但絕不是陷于這些糾葛之中,當然最重要的更不是在情緒的蠱惑下,帶着自己的主觀意識,讓這個偏見越發明顯。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學會換位思考,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處境,跳出情緒的泥沼,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所面對的狀态其實并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
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源,也是解決問題最關鍵的一步,很多人之所以不能釋懷那小的糾葛,是出于兩種原因,第一,是從未意識到這一切是意識帶來的偏見,第二,則是缺乏了對于偏見的察覺。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一個人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而對于很多人來說,恰恰缺乏了對于自我意識的反省态度。
因為沒有人會懷疑自己所相信的教條存在問題,就像我們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什麼錯誤的道理一樣。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擺脫這種潛意識之中的诟病,換一種角度去審視自己的心态,再換一種角色去審視自身處境,而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跳出情緒,擺脫帶着意識偏見去看問題的誤區。
避免沉浸于其中,分清自身理智與情緒的界限,換位思考之後,心結自然而然化育。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