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采茶燈非物質遺産

采茶燈非物質遺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1:57:50

全豐花燈是江西修水全豐鎮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是一項介于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春節期間,鄉村各路花燈雲集,從初一發燈一直唱到元宵,跑東家竄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間節日、做壽、上梁、婚嫁,都請來花燈熱鬧一番。

采茶燈非物質遺産(九江非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1

2006年5月20日,全豐花燈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全豐鎮位于修水西北邊陲。全豐花燈發源于全豐鎮,輻射全縣各鄉村。全豐花燈屬江西曲藝,流傳于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豐兩鄉。清乾隆《義甯州志》記:"分甯(今修水)界吳楚之交,俗多類楚……城市村落鄉民猶多襲舊,專事巫禱"。該地巫風、道士活動非常盛行。據傳,全豐花燈曲調系由道教音樂派生而成,以花燈《下南京》一曲與道教《頌經》對照比較,兩者主音為徵、羽調式,旋律風格相同,句式結構都是上下兩韻五言體。

全豐花燈的源流傳說也極富傳奇色彩。清嘉慶《義甯州志》載,大約很早以前,有位陰陽先生曹宗哲,見全豐鄉背後的龍泉段,山脈巍峨,逶迤起伏,狀如蟠龍。于是,他便帶着胞弟曹定吉來此起業,于雙井之間,建屋樹基,繁衍後代。其孫曹西平有子十二人,皆唱花燈,号稱"九把胡琴",興旺于一時。

全豐花燈是全豐特産。當地人稱為“下半本戲”的花燈,不僅與當地流行的“上半本戲”(甯河戲)迥然不同,獨立存在,而且與外地民歌小曲也有别。

采茶燈非物質遺産(九江非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2

全豐花燈的演産唱形式,有生、旦、醜三行。醜行臉勾豆腐塊,一手持絹,一手扶把,作顫顫阿娜态;生帶禮帽眼鏡,眉宇間畫以白線條,騎馬(竹紮字紙)揚鞭,時與旦角逗趣,三人方步圓場,邊走邊表演。場上周圍站立四盞六角長形、貼有花卉圖案的彩燈,燈種頗多,常見的有缽哩燈、車車燈、白鹭燈、内紮“猴子跳圈”、“仙姑推磨”、“八仙過海”、等形象,又以白鶴燈居于樂隊中間,象征祥和吉慶,人壽年豐。每年春節元旦起鼓發燈,至元宵止,各路燈隊,四方雲集,燭光連天,歌吹達曙。燈班進村前,先送燈貼通知對方,出發時,書有“慶祝XX娛樂花燈”的牌頭開道,一路上钲煌導引,男女聚歡,所過村戶,喜爆迎送,有的款以餅燭,上梁做屋之時,也請花燈助興。花燈曲目,皆有簡單情節。雖為單篇,但連場演出便組成一套故事。有出外進經商的《南京》(包括《帶貨》《六個月種花》);有談情說愛的《拜新年》、《打戒箍》、《十個月摘花等郎來》;有婚外相戀的《挑妹飲酒》、《交情反情》;有夫妻情義的《勸夫》、《下麻城》;有詠花吟春的《十月蓮》〉、《十個月逢春花》、《十二個月花》);有勞動生産的《十二個月采花》;還有祝福納吉的《接狀元》、《十月懷胎》等等。

全豐風花燈的曲調,唱的是"燈歌",大多為單曲體結構。一曲一目,曲調名即曲目名,專曲專用。調式以徵、羽居多,商、角次之。特别強調主音上方五級,與全豐方言緊密結合。表演時,以打擊樂器為主,雲鑼、鑼、小鼓、钹齊奏;唱腔中合以胡琴、笛子、唢呐托腔。唱詞多襯詞、襯字、襯語,幾乎每一句都出現啦、啊、吧、嘞、喲、喔、喂等襯字。其襯句,如"荷花哩","溜子妹","牡丹花"等在曲調中起着句間連接,句中擴展,句尾補充的作用。襯詞、襯句為燈調潤腔着色渲染曲情,增強了濃郁的藝術感染力。

全豐花燈有八盞(也叫盆燈),其燈工有八種特技,号稱:姑嫂推磨、老鼠犯梁、劉海戲船、猴子打兌、仁貴射雕、姐妹觀花、洞賓背劍、張三打虎,全屬玩耍表演。

節日花燈上門演出,首先要送"燈貼"通知對方。出發時,将書有"慶祝某某某娛樂花燈"的牌頭開道,一路彩燈高照,鑼鼓喧天。

花燈隊活躍在偏鄉僻壤、山高林密之處,不要舞台、幕布,田間、草地、廳堂、庭院,随時随地可演,為山區群衆所喜所樂,給山民送去祥和歡樂的氣氛。龍泉段一千二百多号人,70%的人都會唱花燈,可見普及程度。如今主要傳承人曹澤民,祖宗三代都唱花燈。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文章綜合于網絡,圖片來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