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包青天的故事有哪些簡短版

關于包青天的故事有哪些簡短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17:23:42

提起包公,馬上會想到那個忠奸分明的青天形象,他作為一種民族記憶長存人們心間。

可是,很少有人想到,包公還是一位治家能手,他留下的37字家訓字字铿锵、振聾發聩。他的孝肅家風穿越千年,萬古流芳。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999年,包拯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包令儀自幼刻苦讀書,考中進士,做過知縣。在他看來,勤奮讀書、考取功名、報效國家是兒子必然選擇的人生道路。

少年包拯耳濡目染,勤奮好學,良好的家風培育出包拯忠孝的品格。29歲那年,包拯考中進士後,因為父母不願意随其赴任,包拯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官回鄉,侍奉雙親,長達十年。

關于包青天的故事有哪些簡短版(包青天37字家訓字字铿锵)1

這一感人故事,讓世人欽佩不已,連一代文豪歐陽修也肅然起敬,贊美包拯“少有孝行,聞于鄉裡”。

雙親去世後,39歲的包拯再次出來做官,他奮筆寫下了一首明志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贻來者羞。”這首詩直抒其為官心要清、為人道要直的心聲,成了包拯一生為官、為人的座右銘。

1042年,知端州三年期滿的包拯即将乘船離開端州,端州百姓為了表達他們對包拯體恤民情的感激,送給他一方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硯台,并非金銀珠寶,便收下了。船出羚羊峽,剛行至江中不久,包拯發現了硯台,嚴厲申饬了手下,并将這方端硯抛入江中,表示還于端州。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硯歸”的故事。

不僅如此,為官二十六載的包拯尤其痛恨貪官污吏,每每彈劾貪官,他常常引用範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也就是說,懲罰一個貪官可能引起其一家哭,但不懲罰貪官,則一方百姓就要哭了。在進奏的《乞不用贓吏疏》中,包拯更是慷慨直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包拯的谥号為“孝肅”,按古谥法,“肅”字為上谥法,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饬曰肅。一個肅字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人們對包拯清心直道的高度肯定。

包拯的“肅”還突出體現在他的家訓上。與其他許多洋洋灑灑的家訓家規不一樣,包拯的家訓簡潔得隻有37個字: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殁之後,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1062年,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政要事的包拯突然發病,卧床不起,自知來日無多的他留下這麼一句話。

換言之,子孫做官如果犯有貪贓枉法之事者,生,不得歸包家;死,不得入祖墳。寥寥數語,透出一股冷峻、肅殺之氣,幹脆、果斷得沒有讨價還價的餘地,讓子孫後代不敢有半點非分之想。

包拯的兒子包绶“清苦守節,廉白是務”。墓志銘記載,包绶去世時,人們打開他随身攜帶的箱囊,發現除了诰命、書籍、著述和文具外,沒有值錢的東西。孫子包永年“莅官臨事,廉清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餘烈在也”。這些都說明,包氏子孫都一直恪守家訓,居官清廉。

如今的安徽省九華山腳下的祠堂村,居住着2000多名包氏子孫。一年一度的家祭日,包氏後人都聚集在包家祠堂裡,由最年長的老人主持,進行一場祭祀。祭祀的重要環節,是所有的包氏後人一起大聲誦讀老祖宗包拯留下的家訓。

這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緬懷。作為包拯的後人,他們不能忘、也不會忘記900多年前祖宗留下的家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